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

2023-06-27 13:25 作者:郭大排  | 我要投稿

1.导言

我第一次在大荧幕上观看《消失的爱人》的时候,我的观影体验是愤怒的、是厌倦的。这种感觉可以简洁明了的概括成一句话:“大型男权反攻倒算现场”。我觉得这个电影完全是一个经由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运动大半个世纪之后,一个男权主义者站在男性立场上的对于这个自由女性、对于解放的女性、对于追求平等并且实践平等的女性的一个反攻倒算。

当然,我今天来跟大家分享这部电影,那么按照我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惯例:我如果在任何的公共媒体、公共场合课堂上要跟大家分享一部电影的时候,我必须反复的观看这个电影,就是观看至少五次是我的一个基础数据。我会很多次的去观看这部电影,然后去细读这部电影去分析这部电影的视听结构,叙事构成和意义表达。事实上,当我第二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情绪已经开始平复。为了我们这个分享,我再一次的重看这部电影,我倒是产生了一些更丰富的观感和一些尝试更为深入的展示和分析。

 2.惊悚片类型

这部电影是美国电影中的惊悚类型,而惊悚类型的发明者就是著名的希区柯克,这也是希区柯克对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最大的贡献之一。当年惊悚类型的出现,使得一种新的表达成为可能,这种表达是有别于恐怖片的。看惊悚电影的时候,我们也很恐怖,我们也时常感受到心里的各种各样的冲击,在视听层面上感觉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紧张。但惊悚片和恐怖片的区别也正是惊悚片的意义。它们的区别就是恐怖片的威胁来自外部,也就是令我们恐怖的这个来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世界,外部的邪恶力量。所以恐怖片经常和各种各样的超现实联系在一起,比如说是鬼、妖魔、无名的邪恶势力。惊悚片则不然,它经常是所谓具有心理学层面的特征,因为惊悚经常是我们来自于我们的内部,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社会内部,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从来不是超自然的,它从来不需要超能力。它已经足够对我们构成一个毁灭性的威胁,对我们的生存,对我们的自我,对我们的现实,构成那种巨大的冲击性的力量。《消失的爱人》这部电影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惊悚类型片,这个电影有着一个闭环式的叙事结构,因为它片头和片尾是一个复沓出现的场景:

一个男人的手抚摸着一个女人的头发,一个非常柔情的场面,但是此时背景音中出现的是噪音和具有威胁性的且没有什么调性的音乐。然后是男人的旁白“每当我抚摸他你他的头,然后我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疑惑和冲动,他说我就想真想打开这个小脑瓜儿,然后看看里面讲的是什么?然后我就想问你是谁,你在想什么?我们究竟对彼此做了什么?”

 


在电影的开头把这个影片的主题和这个惊悚感在第一时间已经铺垫给观众,在没有看完这个电影之前,观众还不能够充分体会那种威胁感来自何方。事实上,它来自某种内部,因为它来自婚姻内部,他来自在社会结构。在法律意义上,那个威胁来自我们最亲密的那个人,是我们分享日常生活的那个人,是我们朝朝暮暮与之相对的那个人。但是你会如此经常的感受到那个人是一个陌生人。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那个人唤起你内心极深刻的困惑、疑问乃至恐惧。

 3.两条故事线索

故事正式开始,一个清晨,准确说是美国一个小镇的黎明,如同好莱坞一般电影的开头一样,摄影机是摇过这个清晨的,而且还非常宁静无人的街道。一个非常普通日常生活场景,一个平平凡日子的开端。但是大家容易忽略掉了它非常似乎非常不经意的,非常写实的,在画面中出现的垃圾桶,这是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的垃圾桶,非常的不恰当的被摄影机捕捉到的垃圾桶。男主这时入场,这个平常的早晨又对于男主来说又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因为这是结婚纪念日。是一个如此重视家庭,如此重视婚姻的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内陆的主流社会,也就是小镇的人们来说,一个节日性的时刻,他应该组织一个party,组织一个小小的庆典。而接下来就是这个平常而特殊的日子,以一个灾难性的场景展开,就是那个妻子失踪了。寻找失踪的妻子的过程逐渐的衍生成一个破案的过程,一个悬案的过程。然后男主一步一步的陷入了希区柯克时代惊悚片特别的一种情境,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他的日常生活当中突然被卷入了一个阴谋。这个阴谋就逐步摧毁了他的一切,用监狱,用犯罪,用死亡来威胁主人公的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这是故事展开的一条主要的线索。这样的一个寻找失踪的妻子的过程,慢慢的变成了一个可能的罪案的侦破过程。影片设置了一个的清醒的干练的理性的女警官这样一个角色。女警官追随这个追逐这个案件的过程,到她直到有突破性的发现,失踪的妻子的一本被焚毁但并未完全被焚毁的日记。这个时候伴随着整个电影叙事结构的第二条线索终于明晰起来。

我们会发现,这部电影不是一个瞬时叙事结构的电影,不是事件瞬时发生展现,它是一个我们所说的时空交错结构的电影。它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男主人公寻找失踪的妻子,这时候男主人公是故事的主体,也是叙事的主体也是摄影机的那个依据,我们从男主人公的眼睛去看,在男主人公的位置去想。但是与此同时,有那个失踪的妻子的话,外因作为第二条诱导线索。画外音是读出的日记,那个妻子的日记,伴随着妻子写日记的画面,以此为牵引女主的画外音女主书写日记的动作,作为一个牵引性的画面,把我们带回到一个闪回的场景当中去。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男女主人公相遇相识,然后共坠爱河,然后共赴婚姻场景。以及在婚姻当婚姻生活当中,我们必然会遭遇到的,比如说男主的母亲罹患绝症,他们不得不从大城市纽约搬到了这个内陆的这个小镇生活,而这个时候金融海啸发生,然后每个美国人的普通生活受到冲击。他们双双失业,而女主的那个显然是上流的家庭,同样在这个冲击当中面临着经济的危机和经济的困境等等。而这样的一个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婚姻都可能经历,甚至必然经历的这样的一个社会的变迁,家庭生活的变迁,情感生活的变迁。在这个故事当中,依次展现同时这样的一个社会性的经验,又内化成了婚姻内部的问题,或者婚姻内部的危机。婚后生活的倦怠,或者说多年这个共处以后的倦怠,然后经济危机对整个家庭的那个生活样态的冲击。然后男主人公的蓝杏出墙,男主人公的婚外恋的发生,他作为一个不得已而选择的社区大学的老师,开始和自己的女学生发生这种不伦之恋,婚外恋。这个时候女主的那个婚姻困境,女主的独立女使得男主显现出来对女主的陌生感,以及那种不适,不悦和危险。使得男主见此萌生出离婚或者我们更简单的说遗弃的这样的冲动。但是这个遗弃又不可能这样主动和潇洒的发生,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非常现实的结构,就是这家庭中的一切都属于女主。他们的房子,他们的汽车在女主名下,然后那个男主的姐姐所开设的那个酒吧在女主的名下。而且它还非常现实主义,告诉我们说这对夫妻有婚前财产协议。换句话说,如果离异的话,男主将失去一切。

 4.当代婚姻的现实主义表述

那么,这就引向了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而且非常不美好的事实线索:就是在犯罪学的视野当中,发生在普通人群当中的谋杀案居然有一个极高的比例发生在夫妻之间。

我万般不得其解,我想如果过不到一起分手算了,散伙算了。为什么会用如此残暴的,如此恐怖的犯罪手段来解决呢?直到我在我自己的社会经验,随着中国的转变,我们的社会经验当中开始进入到了关于财产,关于这个婚姻当中,夫妻之间财产的相互关系的复杂的这个现实结构的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这些婚姻中的犯罪有着如此现实的,真切的动机。裹挟复杂的利益结构于其中,婚姻关系归根结底是财产关系。

这部电影开始看上去它是一个非常平行平衡的两性的叙述角度。在那个现实的那个时间线当中,我们是站在男主人公当中,男主人公的角度去充满疑惑的,充满困窘,到逐渐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张力挤压和这个愤怒的。经历着妻子莫名的失踪,而且在失踪前精心布下了陷阱和疑团,令人们逐步怀疑女主其实并未失踪,而是被男主杀害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惊悚片的主题:一个小人物突然跌入了一个黑幕,突然跌入了一个阴谋的过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似乎拥有一个女主的叙事线索。就是日记和旁白所带出那个叙事线索,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常的老故事关于共坠爱河,关于因爱情而结合的婚姻,关于婚后的倦怠,关于婚姻非常不现实的组成部分,比如说那个原著小说提供了非常精彩的对白:我们婚姻绝对不能够堕落,我们的婚姻绝对不能跌入到那个一般的婚姻那个样子,女主说一般婚姻是什么样子呢?一般婚姻就是妻子把丈夫当作马戏团的猴子,教训着管着,还要牵出去给人看。然后男主回答说,丈夫把妻子当作公路上的巡警,叫防着、躲着、怕着,还要算计着。这是如此赤裸的对于被制度所束缚在一起的一对男女的婚姻状态的一种现实主义的表述。或者那其中还要包含更朴素的表述:说婚姻提供什么婚姻依凭什么而存在?婚姻依凭的就是叫做这个性生活的和谐、钱的保障、和孩子们所消耗掉的金钱和精力。

另外一个层面的,对于婚姻的现实主义表述,随着影片的推进,随着故事线索的发生到那个失踪的女主,第一次在现实时空当中露面。显影出来的时候,整个故事开始急转直下。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个平衡的两性叙事的结构,这个平衡的这个两性的试点所占据的叙事空间,在这个时刻被颠覆。因为我们看到开着汽车离开了这个他们曾经居住的小镇的那个女主同时在做着一个轻松的动作:把一支支不同的造型,不同的结构,不同颜色,不同的质感的笔,从车窗扔下了公路。这个小小的细节告诉我们,那本日记是在同一个时间,用不同的笔伪造出来的。此前,我们通过女主话外音而描述出来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的婚姻悲剧,也就是一个渣男是如何在婚姻延续的过程当中,因倦怠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因没有勇气,因不能接受挑战,而最终落入到了那样的一个出轨婚、外恋、遗弃自己的结发之妻、或者糟糠之妻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开始逐渐演变成为,女主一个巨大的阴谋,之前女主日记里所有的故事都变得可疑,含混而且不能被信任。

我们不用去费心思甄别到底哪个是真的,因为我们会看到当女主终于在现实时空当中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故事都开始变得明晰、整个叙事的这个悬念感开始被一层层的剥落,所有的伪装在不断的被剥离开去,然后我们开始看到这个女人是一个多么可怕的魔女。

这个时候也许我们存在还一个为女主辩护,或者说去理解女主的可能性。比方说是在整个婚姻当中,男人有多么渣,然后他的这个所作所为是多么的卑下,借此来解释女主以复仇的方式来解释女主的阴谋、邪恶和心计。但是很快我们会发现,寻找失踪的妻子的过程,把她的历任前男友重新发掘出来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女人绝非善类。然后就会出现了那样的精彩对白或者叫金句,就是她的一任前男友说,女人原本应该是带装修的房子,可是这个女人把我变成了装修好的房子的附属品。

 

 

那么这样的一句这个吐槽,一个血泪式的抱怨,既表明了女主的控制欲,女主的这种操控他人、操控人心、操控心理,掌控全局的这种魔鬼一般的力量,又在背后透露出了这样的性别战争所隐含的一层深意:曾经有过的在婚姻中和在整个社会结构当中,男性和女性的那样的一个被确定的位置已然开始被颠覆、被威胁、被改变。

对于男主人公来说,女人原本应该是那个待装修的房子,她是被动的,她是客体性的,她是有待我去定义,待我去完善,待我去成就的这样的一个对象。居然她不仅反客为主,不仅把我变成了带装修的房子,甚至是她装修了房子,把我变成了这个房子当中的一件附属品。 

5.两种绝地反击

女主在我们面前表现出来的,她精心策划这场阴谋,精心构成一个高智商犯罪,在我们观众面前展现出来的时候,男主其实经历着一个在观众心理上逐渐被洗白的过程。因为无论男主有多么渣,他只是一个日常意义的渣男,他只是一个意志薄弱的、普通的,平凡的男性而已。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称之为罪行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把他的背叛,他的失德称为罪行的话,那我们也只能说一句,罪不当死。

女主设下的陷阱,利用她们相爱和婚姻期间的游戏,直接的就把她设定为线索。男主被迫跟随着他设定的线索一、线索二、线索三,本以为是去侦破女主失踪之谜,其实是一步一步的由女主引向邪恶的深渊。这个深渊不将不仅将把它做定为一个杀妻的贪图财富而阴谋杀妻的罪犯,而且他甚至连他的那个孪生姐姐也不放过,也要把它作为同谋犯拖入到这个深渊当中。于是我们知道这个阴谋绝不仅仅是一本精心构造的日记,而且还是一连串的完整的证据链环。然后这些证据链环放在那里,等待警方去发现,以便给男主罗织出足够的罪名。那么当然非常有趣的是,也是原作小说的高明之处,那么它同样的转移成了电影剧作的一个高潮戏,也是转折戏。随着事件的发展,似乎剧情又出现了逆转,因为这个强悍的、邪恶的、攻于心计的高智商的女主落入了另一个变态的前男友的手里。这是一个充满了占有欲的,试图囚禁的,试图这个完全的占有的这样的一个变态的、苍白的、变态的、邪恶的一个男人,女主落到了他的魔掌之中。而男主在重重困境之中,终于被迫振作面对故事中的另外一个邪恶的角色,也是现在现代世界当中确实是一种巨大的,有时候是邪恶的力量-公共媒体。这男主要是振作起勇气调集起他的智慧,试图和经由公共媒体和公共舆论,也就是女主成功的召唤起的这样的一种对他的这个陷阱,对他的这个网罗。他因此发表了一个高明的电视演讲,是一次高明的表演。他表演一个深情的,软弱的,但是幡然觉醒,这个痛悔此前错误的这样的一个男人。而女主收看了这个节目,女主观看了这个时刻。

 

 

原本是一个男主反败为胜,女主反胜为败的,这样的一个戏剧转折的时刻。但是在这个时刻真正的高潮到来,真正的威胁到来,真正的惊悚到来。我们发现女主大喜过望的发现这个被她放弃的前夫,或者她放弃的现任丈夫。原本是有潜能可以发掘的,原本是可造就之才。他在电视公共媒体前表演出的这个角色,创造出这个角色,完全吻合女主所渴望的一场生命秀的那样的一个角色。于是她决定这个被放弃的角色是可以被回收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一场犯罪现场。我们看到了对一场犯罪现场的计划和构造,这个女主的杀人犯罪的现场,将成为她无罪,她回归并且回收这次婚姻,这个丈夫、这个家庭、这个舞台的一个恰当的契机。于是我们会看到那个为了安全而提供的那个监视镜头,怎么被这个女人用作他最佳的客观的目击者见证人。我们看到了一场和罗织罪名陷害她的丈夫一样的一场精心的犯罪。于是,这场犯罪以那个自以为已经掌控了一切,以为最终囚禁了她,可望不可及的女人的那个男人被一步一步的诱入陷阱,直到他在利刃面前变成一个血喷泉。这个血腥杀戮的场景,为女主人公提供了一身的鲜血,全身的鲜血把女主定义成了献祭的羔羊被害者,但幸运的在男性的暴力之前幸免于受难的女人。于是女主用这样的一场罪行所提供的全部的故事再次回归了原本的家庭。更大的惊悚在于此刻,那个几乎被他推到了死刑的处境当中的丈夫,再一次的在她完全的操控之下,被迫接受这个回归的妻子,被迫在公共媒体和公共视野当中扮演一对破镜重圆的夫妻。而且他们有了更完满的郊区独栋房子当中的完美家庭的这样的一种图景,这样的一种表象,这样的一种角色设定。

 


6.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场“反攻倒算”

当我们把这样整个的故事做一个这个电影的回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一是我们刚才所讲到的电影,开始的时候,平行的平等的几乎是占据同样的这个时间和叙事分量的男女两性,对于一次失败的婚姻的展现和描述。曾经使我们认同在女主这一边,而当反转发生的时候,男主在整个儿过程当中所表现的那个普通的、平常的堕落,或是普通平常的卑鄙,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于是他事实上开始被洗白,而随着事件的发生,我们开始只能分享,也必须分享。事实上,也分享了男主所经历的那个恐怖,男主所体认到的恐怖,而这个恐怖来自于一个女人。

我们说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当中,在婚姻当中男性的主动位置,男性所具有的多元的选择,男性所天然拥有的某种优势和特权都悄然消失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人的超级病态的、高智商的掌控和迫害。而同样当然这可能是会在我的观影过程当中会特别体认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所谓夫妻之间的战争,或者婚姻之间的战争,或者性别之间的战争又遮蔽了,使这种关系得以成立的背后的一些社会的、结构性的这个元素或者动机。因为大家会看到这场婚姻发生变故的内在背景还在于两个人之两个人物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某种阶级的,至少是阶层的或者等级的差距。女主来自于纽约大都市,来自于中上家庭。用这个豆瓣网友的说法是标准的美国玉女或者叫美国甜心。男主用中国的流行说法政治非常不正确的说法就是,一个来自于中低家庭,来自于内陆城市的凤凰男。然后他们之间存在原本存在着阶级的阶层的。生活空间的社会阶层,社会曲位上的巨大落差,而且事实上,存在着经济地位的巨大逆差。女主不仅拥有一笔数额可观的信托基金,而且她还是一个天才的成功的少女,在她少年时代,她已经用她的出版物开始赚取可观的稿费,而且拥有巨大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而男主相对之下太过平凡,我说这个层面也被掩盖了。

当我们看完这部电影开始,我们可能怀着的是。某一种劫后余生感,因为男主终于不必为他从来没有犯下的罪行而偿命了。继而我们怀着更大的压抑,更大的恐惧,走出影院,因为我们设想着男主被迫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空间当中,扮演着女主派定给他的角色的那种恐怖。当我们怀着这样的体验离开影院的时候,众多的真正发生在婚姻之中的悲剧,众多的真正的发生在婚姻之中的惨案。众多的发生在婚姻当中的女性作为主导牺牲者的故事都消失无踪了。

所以这是我第一次观影的时候感到愤怒和说这是个大型的反攻倒算现场,这完全对我来说这构成了一个性别与婚姻事实的一个颠倒黑白的表述。但是我说在反复的观看这部电影,在联系着大卫芬奇这个导演,他的作品序列当中的一以贯之的基本社会态度和社会立场。我说可能这部电影远所表述的东西远非这么简单,因为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这部电影所表露出来的,与其说是男权的反攻倒算,不如说是男性主导的社会被迫在女性的不断的成长当中屈辱的承认,他们事实上已经遭到威胁的位置。

 

7.结语

这个影片也可能包含另外一个有趣的含义,因为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会想到比如说《革命之路》,我会想到一部更为日常化的没有这么戏剧性的一部电影,叫《45周年》。当然,我自己更喜欢《45周年》那样的电影,它的不戏剧性,它在45周年纪念日所揭开的一个关于婚姻的真相,那个沉重和惊悚的程度不亚于这部电影。但是它却不借助戏剧,戏剧性达成,于是他更接近我个人的观影趣味。但同时,在那个故事当中没有刻意强调性别的战争,只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那个真正理解的不可抵达。但即使在这样的一个更为具有社会性的和超越性的主题当中,你仍然看到是女性作为受害者,作为被欺者的一边。当我连把这些这部电影和《革命之路》或者《45周年》这样的电影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也许获得另外一种观察的角度。那么就是这部电影其实是一个美国社会内部的文化潮流当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这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就是美国的主流电影,美国的商业电影系统也开始质询对于美国社会来说,曾经非常神圣的以婚姻为基础的核心家庭。他不再把那个my sweet home,作为一个社会的基础。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也构成了某种美国主流社会,美国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当中的质询性的力量。其实我非常好奇,因为对于我来说,它还是一个非常美国的遥远的故事。尽管它的戏剧性,它的起伏低荡的情节令人感到非常有趣。

我认为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正是以某种方式向我们揭示了。今天这个时代,两个并存的,但是彼此矛盾的现实:就是一边女性的自觉,女性的这个整体的在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当中的崛起,当然有另外一个侧面,有一点儿讽刺性,就是女性在社会文化和社会空间的话语份额的增长是跟女性的消费力的增长成正比的,或者说直接相关的。这使得女性的声音开始变得响亮和可以从各种角度上被听到。而另外一边,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返璞归真”,资本主义逐渐回到了它正常的渠道上,摆脱了冷战所造成的干扰和影响的时候。整个世界也在经历着一种男性尝试,收复权利,或者男性尝试重新建构自己主导的秩序的这样的一个趋势,两种趋势同时并存的状态之下,我们今天的一个新的对于平等的诉求,对于两性平等的追求。对一个两性经由平等而达成解放的这样的一种追求的可能性究竟在哪里?我们究竟有没有可能超出所有的这些套路?超出所有的这些已成滥调的这种路径,和路径依赖去寻找一种新的思考性别,性别文化,思考平等,思考一个创造性的并且解放的未来的可能性。

DJH评


评大卫芬奇《消失的爱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