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芭蕾舞剧
我最喜欢的芭蕾舞剧是《彼得鲁什卡》。记得当时电台里有段时间一直在播放《彼得鲁什卡》的《狂欢节市集》和《俄罗斯舞》。当时特别喜欢这两首曲子,所以便搜来看了。我看的是电影版本而非舞台版。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我以前看的别的芭蕾舞剧目那样优雅华丽,而是很接地气。就觉得很新鲜,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最主要的是明明曲风欢快活泼却至始至终给我一种淡淡的忧伤感。仿佛从一开始就能感知到这是一出悲剧。接地气、淡淡的忧伤、欢快却是悲剧,符合我审美的要素都齐全了。
该剧的故事内容十分简单。一个魔法师给三个木偶——小丑(主角彼得鲁什卡)、舞女、摩尔人赋予了灵魂,让她们在广场上跳舞表演。小丑爱上了舞女,而舞女爱的却是摩尔人。小丑十分嫉妒,于是扑上去与摩尔人打架。可惜敌不过身强力壮的摩尔人。摩尔人举起弯刀追赶小丑。小丑逃窜到广场上,最后被摩尔人砍死。看到有“人”被砍死,广场上的人们惊慌失措,还招来了地保。魔法师赶紧解释说这只是个木偶,不是人,没有发生任何流血事件。众人散去,魔法师忙着卸台。此时看到广场的上空盘旋着小丑的幽魂,挥舞着拳头,十分愤怒。魔法师吓得魂飞魄散,落荒逃亡……
看完这出舞剧后我十分心酸。然而,我的心酸不是因为小丑彼得鲁什卡的悲剧,我想到了另一个悲剧。虽然主角是男性,但是这部剧却让我看到了女性一生的处境。小丑是怎么爱上舞女的?是因为魔法师的操纵。实际上小丑爱上舞女然后与摩尔人争风吃醋是魔法师用来取悦观众的表演,是魔法师的故意而为之。就是说小丑木偶生前一直在被操控。这就很像女性的一生。而小丑死后,他的灵魂在广场上空盘旋,愤怒,嘶吼。众人都惊讶于他竟然有灵魂,竟然也有喜怒哀乐。女性亦是如此。就像某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它们不知道,女人也是人!古今中外犭云者云圈(田云力云木云又云社会)对待女性的态度何尝不是如此?一直便是如此。
即便是当今这个表面上“宣扬”男女平等的社会,女性的尊严仍是一直被践踏着。看那铺天盖地的对女性的中伤侮辱,对女性的妖化谩骂,那些以侮辱女性来显示自己多么“了不起”,多么“爷们”的网络写手和阿婆pig们。人们的任何愤恨、对社会的任何不满都可以发泄到女性身上。只要侮辱女性,再窝囊的懦夫都可以成为“英雄”。甚至只要侮辱女性,将女性贬低成“货物”,便能成为网络红人、青少年的偶像,甚至被当做“开民智”的“先驱”。(“开民智”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这些玄云田云生吧?再说,也不是一人两人说这些人的思想观点有抄袭的意味。看似独到,实则没什么意思。)可见当今社会的风气是多么猥琐、恶毒、龌龊。而女性的立场和想法被一再忽视。稍微提出抗议或反驳则被视作无道德的“恶女人”。古代惨绝人寰的野蛮刑法“套猪头”幻化做另一个形式仍存在于当今这个“文明社会”。(“套猪头”为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刑法,用来打压女性的言论自由。当时女性不得发表任何言论。对于强加于自己的不公不得反驳,更不得为自己辩护。否则就会被绑在广场的柱子上,套上野猪的面具,让行人扔石头并加以语言侮辱。)女性仍不允许有任何想法,任何思想。人们仍是将女性当做发泄攻击的对象,犹如对待一只“小丑玩偶”。根本不愿意承认女性是与男人同样的平起平坐的人类。可以说在这个犭云者云圈(田云力云木云又云社会)中女性便是“彼得鲁什卡”。
我认为《彼得鲁什卡》的中心思想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不被尊重的灵魂。彼得鲁什卡有着人类一样的喜怒哀乐,有着人类一样的生命。甚至她(he)也有灵魂。但谁也不会承认她。在人们看来,她终究只是个被操纵、玩弄、嘲笑的小丑玩偶罢了。这和女性在历史中所被迫扮演的角色,犭云者云圈(田云力云木云又云社会)提供给女性的位置何其相似。甚至,就算是当今社会这都从未改变过。好在现在女性渐渐开始拒绝扮演这个角色。
话外题。虽然剧中舞女这一角色是配角,但是我就觉得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所以务必要谈及一下。古今中外,但凡文艺作品中女性角色都是缺失的,都被完々全々地客体化。女性角色的个性以及思想完全被忽略。感觉该剧也是如此。小丑对舞女的爱慕之情值得尊重。但是终究选择权在于舞女。她最终选择谁是她的自由与权力。若小丑对舞女的情意真的是爱,那岂不是应该尊重心爱之人的选择吗?否则就不是神圣的爱情,而是丑陋的占有欲了。当然,该剧中的小丑是个可爱的角色,憨厚、笨拙、淳朴。如此纯真的角色一定是不会有什么丑陋的占有欲的。但总觉得,该剧在刻画小丑喜怒哀乐的同时完全忽略了舞女的喜怒哀乐。总让人感觉舞女怎么想根本不重要。甚至还让我感觉因为其对主角的不屑而让其显得像个恶角。不过话说回来,舞女不是主角,不加以笔墨也是难免的。况且还是个女性角色,被符号化是犭云者云圈(田云力云木云又云社会)的通病。终究在犭云者云圈(田云力云木云又云社会)里头,文艺作品中的女性角色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只为了推动剧情发展的道具而已。犭云者云圈(田云力云木云又云社会)里头的作品也根本不可能把女性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因为犭云者云头三牲没这个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