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英国陆军元帅——奥金莱克与北非战场(中)

2023-02-24 14:25 作者:A41百夫长  | 我要投稿

隆美尔的反击

1941年11月18日,出发于埃及的英国“十字军”给北非沙漠中的德意联军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战场上的一片纷乱与博弈当中,英军主帅克劳德·奥金莱克在危局之中走上台前,以他的决心与意志使德国人与胜利失之厘毫。用兵如神的“沙漠之狐”隆美尔被迫一路败退回艾季达比亚,这也是英国陆军对德国陆军的第一次胜利。然而此时,一支运输队来到了的黎波里,送来了隆美尔盼望的援军。这位通过长距离撤退成功保存了实力的天才得到了增援,立刻率军东出梅沙斯隘道,打了英国人一个措手不及。不过意大利人对于这次出击似乎并不乐意,显然英军“十字军”行动给轴心国军队造成的退却对意大利军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隆美尔在日记中写道:

 

卡瓦莱罗将军带来了意大利元首关于未来作战的命令,一切都足以表面罗马方面对于这次反攻非常不开心,他们希望我们接到命令之后,马上停止一切行动。在谈论中,卡瓦莱罗说:“把它当作一次单纯的出击,马上撤回来。”

 

不过这显然无法阻挡沙漠之狐的决心,卡瓦莱罗甚至做出了羁留部分意军的小人行径来限制隆美尔的行动,不过这并没有多大影响,隆美尔带着现有的部队继续在沙漠中前进。

此时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为里奇将军,此人曾经为奥金莱克的副参谋长,在“十字军”行动的危急关头,奥金莱克迫不得已换下了阿兰·坎宁安,(注:也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也是后来的皇家海军司令安德鲁·坎宁安的弟弟,奥金莱克本人与这对兄弟的私交甚至还不错)以自己的副参谋长暂时代理集团军司令,自己亲自操盘北非英军,最终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战局。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并不准备在将来持续亲自指挥第八集团军,挽救了危机之后,他就拱手把第八集团军的指挥权交给了里奇将军,自己在前线司令部监督了十天之后就回自己的英军驻中东总司令部去了。这也使得首相丘吉尔感到遗憾与担忧,丘吉尔曾在1941年11月27日给奥金莱克的电报中写道:

 

你曾经挽救过战局,现在却无法在战场上再创佳绩,对此,帝国总参谋长和我都倍感意外。在战场上,你的出现将是所有人的鼓舞和激励。然而,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你。

 

丘吉尔这封连劝说都谈不上的电报自然没有改变奥金莱克的决定,奥金莱克回复说“我在总司令部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这里我可以纵观战场的全局,同时也能权衡利弊轻重......当然,如果有必要,我会前往(前线)查看。”这也几乎成为了奥金莱克军事生涯中最大的败笔——用人不当,把自己战斗经验并不充足的副参谋长扔出来去当隆美尔的对手,其结果可想而知。

这里稍微补充一个观点,即是在许多人口中,提到奥金莱克常常喜欢使用一个词“驭下过宽”,实际上笔者个人认为,这个词并不完全合适。从原则上来说,按照那个时代树状结构的指挥系统,上级对下级以不过多干涉下属为宜,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下,基层军官对前线作战的实际情况往往比待在司令部的将帅更清楚,上级跨级干扰下级的指挥往往会酿成大祸。这方面典型的反面教材即是小胡子和蒋委员长的下场微操,结果往往对己方造成了毁灭性的效果。但是在奥金莱克这里,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特例,奥金莱克即使作为一个天天待在中东英军总司令部的司令员,在前线的临场指挥能力,还有态势判断能力,也比他那些下属要强,甚至于留在后方也完全不影响其对前线战事有较好的了解与判断。奥金莱克的行为正是所谓帮助下属发挥才能,只可惜当时英军中能和隆美尔这种对手过招的人,也许只有他自己。

言归正传,在隆美尔东出梅沙斯隘道,发起反攻之时,英国军队的补给情况不容乐观,班加西港口的修缮因为德军的空袭而收到了较大的影响。在战场上久战疲惫的第7装甲师由新调来的第1装甲师进行更换,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警卫旅团。英军补给不畅,立足未稳且兵力缺乏,而进行了长距离撤退的德意联军大大缩短了补给线,保存了实力,一线的军队实力已经超过英军。实际上英军早就应当意识到这些战果来的太快,太轻松了,以至于以英国人的补给能力和兵力都难以消化这样的战果。隆美尔看似一溃千里,但是他的退却和曼施坦因1943年年初在苏联的大撤退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撤退途中就已经催生出了反戈一击的战机。不过毕竟在“十字军”行动中,轴心国军队受到的损失远不如斯大林格勒,隆美尔能够打一场漂亮仗也在意料之内。

不过在此时此刻,奥金莱克却犯下了大意轻敌的错误,他严重高估了这次败退给德意联军带来的损失。他在发给丘吉尔的电报中写道:

 

敌方部署就我们所知,在编制和作战单位上数量不足,德军仅存的少量物资也用于支援意大利的残余力量了。

里奇将军正在实施计划,希望不久就能在前线集结起更强大的兵力。日复一日,敌军愈加疲乏,逐渐分崩离析了。

 

在隆美尔发起进攻之前,奥金莱克还得到了情报,的黎波里港口于1月份驶入了6条平均重为7200吨的舰船,但是这并未引起他的警惕。

1月20日,隆美尔以非洲军(包括德军第15装甲师和21装甲师)为右翼,从南面迂回当面英军的防线,其余的部分德意军正面进攻。这次进攻使用了111辆德国坦克和89辆意大利坦克。英军仓皇退却才免于被围。1月22日,艾季达比亚落入德军之手。德军机械化纵队在南翼快速的推进使英军感到了恐慌,英军开始破坏刚到手不久的班加西港,准备后撤。

得到班加西可能丢失的消息,丘吉尔感到很不安,他向奥金莱克发去了电报,询问班加西被放弃的原因,并表示了不满。1月25日,奥金莱克又一次从后方飞往前线。新调来的第1装甲师立足未稳且缺乏沙漠作战经验,跟久经沙场的非洲军根本无法相抗衡,在败退中受到了较大的损失,而德国人的损失远小于英军。担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里奇将军原本制定了第4印度师由班加西向南反攻的计划。然而在南翼,隆美尔的军队时刻威胁着英军的交通线,奥金莱克判断班加西确实已经不能再守,于是下令撤出班加西港。2月份,英军逐步后退至加扎拉-比尔哈基姆-托布鲁克一线。而由于补给问题,加上随着战线推进,德意军失去了数量优势,隆美尔也就此罢手。1941-1942年冬季的博弈也就此落下了帷幕,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至少有所收获,托布鲁克成为了英军的后方基地,而不再是孤悬于敌后的危城了。


英军放弃了刚刚取得的战果,被迫撤向加扎拉防线


休战

于是,北非战场上陷入了沉寂。隆美尔此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兵力不足,然而作为一个不受最高统帅部重视的次要战场,德国人的目标更像是在北非支撑意大利人使其免于崩溃,而并不是在沙漠中取得一次完全的胜利。因此,隆美尔手下的德军编制仍然维持不变,难以得到增援。不过这个时候,德国南线空军司令凯塞林元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加强了德军在地中海的空袭与活动强度。英国皇家空军在东地中海的重要基地马耳他岛受到了德国空军的轮番空袭和压制,英国地中海舰队遭到了空前的损失。这也大大促进了对北非德意联军的海运补给,使得隆美尔的军队得以进行整补,弥补在前一年战斗中受到的损失。

另一边,奥金莱克也深深意识到己方看似存在的兵力优势实际上远远无法构成所谓的战斗力优势,尤其是刚刚来到沙漠中,被丘吉尔首相寄予厚望的第1装甲师,虽然拥有了数量可观的装甲部队(不过已经在1941年冬季的撤退中损失惨重),但是面对德军装甲部队的冲击体现出了硬实力的差距,原有的150辆坦克损失了超过100辆。实际上,第1装甲师已经模仿德军装甲师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包括混编入了一定规模的摩托化步兵。不过英国装甲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英国坦克目前普遍装备的2磅炮在打击威力上往往不如一些德军火炮,更重要的是,2磅炮自始至终都没有实装过高爆弹,尽管这种火炮拥有优秀的穿透力,但是在面对德军战防炮等软目标时往往显得十分乏力。第1装甲师的尝试与改进仍然缺乏实战经验的积累,也是初来乍到,缺乏沙漠行动的经验,因此在德军机械化部队的打击之下当然不是对手。奥金莱克决定进行休整,他认为,在四个月之内,英军不能发起主动进攻。

得到这个消息的丘吉尔感到十分不满,以他一贯的乐观主义精神向奥金莱克提出了疑问,丘吉尔认为地中海上的英国海空军正在苦战,奥金莱克坐拥优势兵力却无所作为,令人无法理解。奥金莱克用一份简短的报告说明了自己长时间休整的理由,他对英军的防守很有信心,但是他认为如果在此时主动发动进攻,很有可能导致失败并威胁到埃及的安全。他想要等到尽可能保险再开始这次行动。奥金莱克总结道:

 

1. 尽快在第8集团军的前沿战区继续组建装甲部队的主攻部队。

2. 同时要尽量巩固加扎拉-托布鲁克和塞卢姆-马达莱纳阵地,将铁路线推进到阿德姆。

3. 在前沿地区储备军需物资,为新一轮攻势做准备。

4. 抓住首次机会,发动有限攻势,夺回德尔纳-梅契里地区的降落场。前提是不能影响为夺回昔兰尼加而发动的主攻或是托布鲁克地区的安全。

 

丘吉尔并不能被奥金莱克说服,他希望奥金莱克回国来细谈北非战事,不过被奥金莱克推辞了。仍然不死心的首相让当时正好要路过开罗的英国驻苏联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和参谋部的奈将军去和奥金莱克详谈,传达他的意思。然而奥金莱克用他精细的分析说服了这两位不速之客,反倒是这两位开始劝说丘吉尔接受奥金莱克的计划了。

不过伴随着时间推移,由于地中海的战斗十分艰难,马耳他岛岌岌可危。在这个关头,奥金莱克甚至提出要调兵增援印度,在北非采取守势。1942年5月10日,丘吉尔考虑到隆美尔先发制人的可能性,经过了讨论之后,向奥金莱克提出了最迟的进攻期限,即“及时牵制敌人,帮助运输船队在6月黑夜(即没有月色的夜晚)通航后投入战斗。”奥金莱克只能服从丘吉尔的指示,不过对于丘吉尔再次劝他上前线直接指挥战斗,他仍然没有应允。

然而当时的他们不会想到,这个时间已经太迟了,很快,隆美尔的利刃就会刺向他们,这也将是北非英军在整场战争中受到的最大考验。

加扎拉前夕

英军的实力仍然在快速增强,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训练水平上。尽管这段时间轴心国海空军在地中海取得了一定的胜利,隆美尔在兵力上还是处于劣势一方。为了避免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沙漠之狐决定主动出击,击溃北非的盟军,为德国人进入阿拉伯地区,攫取石油资源,乃至从南面打击苏联,进入印度扫清障碍。隆美尔认为“德国最高统帅部始终不曾真正认清非洲战场的重要性,所以不曾给予应有的注意。”他手中的德军部队始终只有一直随他征战的三个师,而他面前的英军正在获得源源不断的增援。

在隆美尔发动进攻的前夕,英军已经在沙漠中构筑起了一条完备的防御阵线,从海岸的加扎拉一直延伸到南端的支点比尔哈基姆,在这条防线上,英国人布下了足足五十万颗地雷,这条防线由英国第13军进行防守,这支部队主要有步兵构成,并且有两个独立步兵坦克旅进行支援。南端的据点比尔哈基姆由自由法国第一旅进行防守。第一条防线由多个坚固据点和雷区构成,每个据点都拥有炮兵部队和充足的补给,足以给试图在其中穿行的敌军中造成很大的麻烦,不过越往南,这条防线上的据点就越发分散,尤其是南端的比尔哈基姆,虽然防守坚固,但几乎处于孤立的状态,加上英国指挥官的不敢作为,也就给了隆美尔可趁之机。在这条防线的后面,还有第二道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以后方的交通枢纽武士桥为核心,也利用了托布鲁克要塞,在加扎拉防线的后方也设置了一些据点,扩大了防御纵深。英国的装甲部队第30军采取了较为分散的部署方式,其中第一装甲师部署在加扎拉防线正后方,第22近卫旅则位于武士桥,第七装甲师部署在南部翼侧,负责掩护比尔哈基姆的法军。应该来说,里奇的部署更加倾向于消极的静态防守,兵力也过于分散,倒不如说这样安排下来,也许里奇就没打算再对这些装甲部队做过多调动了。奥金莱克曾今写信建议里奇把预备队集中部署,安排在方便应对南面迂回敌人的位置,并且做好随时出击的准备。可惜的是里奇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然而更让人困惑的是,奥金莱克坚守自己不过多干涉下属的原则,也没有对里奇的安排再提出意见了。这也是奥金莱克身为军事领袖缺点的再次体现,也许跨级干涉下属的指挥并不正确,但是奥金莱克作为对全局负责的军事主官,明明知道问题却不坚持加以纠正,这也是酿成大祸的一个重要原因。

隆美尔的进攻计划其实也并无太多新意,沙漠中进攻的最优解当然是从防线以外的空处迂回,扰乱乃至毁灭对手的补给线。在隆美尔手下,意大利步兵部队缺乏快速移动能力,战斗力也没有保证,因此两个意大利步兵军放在加扎拉防线的正面,用来牵制英军第13军的南非第一师和英国第50师。而隆美尔将手上的快速兵力,包括非洲军、(第21、15装甲师)第90轻装师、意大利第二十摩托化军(特里埃斯特师和阿里埃特师),组成了一个打击兵团,从南面迂回英军的防线,目标是毁灭英军的装甲部队,从加扎拉和托布鲁克之间的艾克罗马向北直插海岸,切断英军的补给,毁灭防线上的英军部队。

在兵力对比上,双方势均力敌,但是装备水平英军优于德意联军,英军炮兵强于德意联军炮兵,在坦克数量上,英军拥有约900辆坦克,隆美尔手上则只有320辆德国坦克和240辆意大利坦克。对于英国人来说,160辆M3格兰特中型坦克的到来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种坦克装有两门火炮,炮塔内装有一门37mm火炮,车体上装有一门75mm火炮,这极大弥补了英国坦克火力贫弱的缺陷。

M3格兰特/李在北非


整体来说,隆美尔的部队在结构和运作上要优于英军,但是在硬实力上,实在难以占到便宜,格兰特坦克的到来大大弥补了英军坦克存在的巨大缺陷,更何况隆美尔手上除去德国坦克,还有大量的意大利坦克。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从南翼发动的侧击能不能取得突破,达成决定性战果,也是个未知数,不过隆美尔对己方的战术和素质有着坚定的信心,更何况他自身也是个战术大师,隆美尔取得的成就绝不单纯来源于大胆的进攻,更依赖于对战术的灵活选择,适时地发动进攻或者转入防御。这也是后来隆美尔能够转劣为优的关键所在。

 

 


英国陆军元帅——奥金莱克与北非战场(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