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以农耕为主,几千年始终是“缺衣少食”,这里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大众),皇亲
古代人,以农耕为主,几千年始终是“缺衣少食”,这里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大众),皇亲国戚、官宦富家只是少数群体。那时候人们的体质是寒凉加营养不足,所以古代药方多以“温补”为要。那时候,人生病是因为缺乏某种营养而造成的,因此借以某些草药的特殊营养成分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所以,那时候中药注重的是“五味”:甘味能补虚缓急——(甜)补充能量。酸味能敛肺涩肠——酸味开胃健脾,人只要能吃饭,健康就有了保障。苦味能降泄燥湿——排毒。咸味能软坚散结——人不吃盐没劲。古代人大多买不起盐,吃盐少自然也就浑身没劲,就认为自己有病。而找大夫开药,给你加了盐分,病也就好了许多。辛味能发表行散——(辣)活血化瘀。 中医呢,还讲究“阴阳平衡”。所谓“阴阳”,主要是指事物的对立面,比方“正与反”,“多与少”,“强与弱”等。它强调的所谓平衡,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适度(适可而止)。所以“阴阳平衡”在中药的应用中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就是再好的东西,也要“忌过”。甜伤肉、酸伤筋、苦伤骨、辣伤气、咸伤血。 中医还有一个说法,三分治七分养。很多人认为,有病了,三分靠治疗,七分靠休养。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解,在古代人用中药治病的原则上,还有另一层含义。任何药物对身体都会有伤害,药物治病主要是“以毒攻毒”。所以古代中药开方,遵循这个“三分治七分养”的原则,“以毒攻毒”的比例只占三成,而七成是以“养”而治。 古代人用药物治病,主要是上面提到的,以“温补”为主。而现代人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谓“此一时彼一时”,现代人和古代人体质完全不一样了,可谓“一反一正”,天壤之别。那么,我们再照搬古人的理论和方法,效果哪来? 所以,我们现代人治现代病,应该以“泻”为主。泻营养而过,泻垃圾而过,泻毒素而过。 有不少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别人说“刮痧、拔罐”会泻气耗血,怎么办?我这里统一作答:看你怎么理解,如果不是重病之人,对于亚健康来说,这些自然疗法,恰恰是对付现代病的最好疗法,因为只有它们才能解决“泻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