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怪物——关于《BEASTARS》《心理测量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黑色的铁盒子中 我诞生了。
用恶意的代价来完成愿望,
就像你所希望的那样。
来吧,都给与你,在正义崩坏之前。
去偿还因果的代价,
一起同行吧,没有名字的怪物。
——心理测量者第一季片尾曲,《没有名字的怪物》
它在我们所熟悉的日本ACG作品中不断出现:一个藏在人内心深处的,吃人的怪物。从漫画“monster”开始,到心理测量者,最后到近期播出的“Beastars”,这个怪物都在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这个形象似乎最早来自太宰治的《人间失格》。
当然,在日本以外的文化中,怪物会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加拿大人原作,李安导演的“少年派”中,老虎似乎也与这个怪物有着相同的所指。
你有没有想过,这“没有名字的怪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1.塑料制成的世界
在回答“怪物指什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需要对心理测量者中的世界观有一个了解。而在此之前,我们又需要对“正义”究竟是什么做一个大致的了解。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法学案例:“洞穴奇案”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为了生存,大家约定抽签吃掉一人,牺牲一个以救活其余四人。获救后,这四人以故意杀人罪被起诉……

这是美国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提出的假想公案,这一公案后来成了法学生的必读文本。如果我们简单来看的话,这个案件其实与我们熟知的电车难题有相似之处。我们不作太过复杂的展开,但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三个重要法学流派对这个案件的分析视角:
1. 自然法学派:此学派认为法律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与理性的总和,认为法律应当符合人类最原始的道德观。杀人偿命是最基本的道德,但这几个人在一个与现代社会隔绝的环境下,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那么“抽签”或许也可以视为新社会的道德,新的法律。
2. 分析法学派:认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应当遵从理性,尊重法条本身。法律有明文规定,那么就应当判处四人故意杀人罪。
3. 社会法学派:以功利主义为核心,认为法律应当考虑社会效益。如何才能使得整个社会的利益达到最大,才是应当关注的。四人生存对社会的效益大于一人生存,但做出无罪判决后,法律的威严或许会遭到践踏,从而导致不好的社会效益。
这三种法学流派并没有谁对谁错,它们各自也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答案。但它们提供了三种视角,或者说,他们提出了三种对于正义的理解。
有意思的是,这个假想文本其实有着真实案件作为原型:
1884年,"木犀草"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员,还有一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岁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面对巨大的海浪、凶狠的鲨鱼、食物与淡水的短缺,3名成年船员杀死了身体条件不好的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还。
这个案件法庭依法判处三人中的两人死刑,但建议予以宽赦。最终女王出面将刑期减至6个月监禁。而这个案件也成为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写作灵感来源。理查德帕克成为了作品中的老虎,吃掉了船上的其余三个动物(或者人)。

回到“心理测量者”的世界观上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是一个过度追求社会效益,而践踏传统道德的世界。我们的法律仅有实行犯,而FP的世界则将思想犯也纳入了法律的管理范围。虽说这使得潜在的罪犯得到控制,但却违反了我们最自然的正义观。在我们看来,没有罪行的人被定罪,接受法律制裁。而真正的犯罪者则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的管理者。虽说这能够使得社会效益达到最大,但我们仍然会对这个世界感到不适。
在赛博朋克世界观中,人们将身体部件换成机器以达到更高的性能。FP中也沿袭了此设定,但FP中被机械化的并不仅仅是人类的身体部件,更是社会的规则。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被异化的世界。
大家其实并不用担心这种社会会成为现实。现如今的法律是建立在传统道德之上的,越是资深的法律专家,越会注重人性与人情。罗翔也在反复强调不能“法律学到最后就失去人性了。”我的一个刑法老师也曾说过:“你拿着法考的题目,去问一个村里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太太凭直觉给出的答案,往往就是正确答案。”但仍能够看到,我们的法律为了照顾社会效益,不得不使传统道德做出了一定的牺牲。比如追诉期限,以及保释金制度。

本文的重点并不在对于正义的探讨,以上一章仅是引子。但从这个引子我们可以看出,“正义”并非是一个坚若磐石的东西。激进一点说,正义与道德仅仅是一个谎言,是为了社会存续而编造出的。是柏拉图所提出的“高尚谎言”。这个“高尚谎言”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绑定在了一起。但这个谎言对于社会是必须的,哪怕是柏拉图口中的“理想国”,也需要谎言来维系。
正如FP的OP歌词,我们的世界是一个“fake's plastic world”,一个虚假的塑料世界。有人了解到了塑料背后的真实的同时,也同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无可奈何。或许女主角常守朱的做法,才是成熟者的做法:“secret remains for you”“为你保守秘密”。

2.没有名字的怪物
或许大家已经知道了,FP片尾曲《没有名字的怪物》致敬的是上世纪末的一部漫画《monster》,翻译为《怪物》。《没有名字的怪物》是该作品中的一个同名童话,作为全剧的线索,也暗示作品的核心。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童话:

怪物非常非常想要一个名字。 所以怪物就踏上旅途,去寻找名字。
但是,因为世界很大,所以怪物分裂成两只,踏上旅途。
一只往东,一只往西。
往东走的怪物,找到一个村庄。
"--铁匠伯伯,请把你的名字给我。"
"名字怎么能给人。"
"--如果把名字给我的话,我就到伯伯的身体里,让你力气变大当作谢礼。"
"真的吗,如果力气变强了,就把名字给你吧。"
怪物就进到铁匠的身体里去了。怪物变成了铁匠奥图。
奥图成了村子里力气最大的人。但是,有一天……
"看看我!看看我!我身体里的怪物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哦。"
卡哩卡哩,咕叽咕叽,嘎吱嘎吱,咕嘟。肚子饿的怪物,从身体里面把奥图吃掉了。
怪物又变回了没有名字的怪物。
到了鞋匠汉斯的身体里也一样,卡哩卡哩,咕叽咕叽,嘎吱嘎吱,咕嘟。又变回了没有名字的怪物。
到了猎人汤玛斯的身体里也一样,卡哩卡哩,咕叽咕叽,嘎吱嘎吱,咕嘟。还是变回了没有名字的怪物。
怪物到城堡里去找一个好名字。
"--如果把你的名字给我的话,我就让你变强。"
"如果把我的病治好,让我变强的话,就把名字给你。"
怪物进到了小男孩的身体里。
小男孩变得非常健康。国王非常高兴。
"王子康复了!王子康复了!"
怪物非常喜欢小男孩的名字。也很喜欢城堡里的生活,所以肚子虽然饿,却忍耐下来了。
每天每天,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还是忍耐下来了。但是,因为肚子实在太饿了--
"看看我!看看我!我身体里的怪物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哦。"
小男孩把国王、大臣和仆人全部都吃掉了。卡哩卡哩,咕叽咕叽,嘎吱嘎吱,咕嘟。
有一天,小男孩遇到了往西走的怪物。
"--我有名字了哦,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他向往西走的怪物说了。
"我不需要名字,我没有名字也过得很幸福。因为我们本来就是没有名字的怪物。"
小男孩把往西走的怪物吃掉了。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名字,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叫他的人了。
约翰,这个名字多么的好听。
我相当喜欢这个故事,它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名字”“吃人”“隐藏在身体里”,这几个元素都非常引人遐想。这个故事在原本的漫画里有着自己的作用,但将其单拿出来的话,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作品。
这个“没有名字的怪物”其实有着很多名字。宗教以及法律称其为“罪恶”“恶魔”,二十世纪初的“心理学家”们称其为“本我”,思想家称其为“生命意志”“权力意志”以及“自由意志”,而其最常见的名字就是“欲望”。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怪物,这个名字叫做“欲望”的怪物偷偷的潜入了我们的内心,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动力,也为社会带来了犯罪的隐患。
正如歌词中所说,怪物是生活在黑铁笼子之中的。法律与道德约束着欲望,使其不至于失控。但一旦有的人欲望失控,那么对于社会来说,这个人就成为了“怪物”。这也就对应着“怪物从身体里面把人吃掉”的情节。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维坦》中,将社会比作了圣经中的巨大鲸鱼怪物“利维坦”。他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允许在适当的范围内施展欲望、争取利益,但底线是不可以过度侵害他人的利益。这便是社会契约,也就是正义。这契约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也可以看作是每个个体与社会整体(上帝)的契约。有了道德底线,名叫“利维坦”的社会整体才可以得以运行。

当然,维持平衡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欲望的底线在哪里?笼子需要大一点还是小一点?个体与整体之间我们应当更偏向哪一方?这便是各个时代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法学家所头疼的事情。这些问题或许根本没有最优解,但今天我们唯一确定的是:不管是怪物(自由)还是笼子(正义),对于社会来说都是必要的东西。不要妄想完全杀死其中一方。我们做的仅仅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4. 船上的孩子与老虎
如果说“心理测量者”更偏向于探讨社会层面的问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将视角拉回了个人层面。也正因如此,少年派的故事就显得更加晦涩而沉重。
我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少年派隐藏的故事线了,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确实是一个足以让人产生生理不适的故事。初中在电影院看时以为这是一个赞美上帝的唯美电影,直到大学时无意间看到解析,当天晚上差点失眠(说来惭愧)……

当我们孤身一人时,罪恶就显现了。
——海德格尔
放眼社会时,关于罪恶的问题似乎离我们十分遥远。这时我们能够拿出十足的冷静与理性来讨论这些问题,甚至能从其中享受到高屋建瓴时带来的快乐。我们习惯“隐与常人”,想着“反正大家都有”,而这仅仅是一种逃避而已。当我们孤身一人反思自身时,才会发现自己心中也存在着怪物。也正因如此,少年派心中的老虎只会在漂流的小船上露出獠牙。
我们来看看漫画《怪物》中,与《没有名字的怪物》一起出现的童话《和平之神》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每天都吹着喇叭,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和平之神的喇叭会让大家幸福。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每天都泼着神秘的水,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神秘的水会让山儿变得翠绿,让田地丰收,让花儿盛开。
和平之神非常忙碌。每天都帮大家取名字,忙得连照镜子的时间都没有。 “你的名字是奥图。你的名字是汉斯。你的名字是汤玛斯。”
“你的名字是约翰。”约翰把自己的帽子送给和平之神当作谢礼。和平之神非常高兴。很想看看自己戴起这顶帽子是什么样子,于是第一次站在镜子前面。 但是,镜子里面照出来的,却是恶魔。
镜子里的恶魔说了。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怎么办!只要有这个恶魔,大家就不能和平地过日子。怎么办?怎么办? 烦恼的和平之神……
“——你知道吗,接下来‘和平之神’做了什么?……”
神,用枪口对准自己的额头: “杀了我吧”
你是否还记得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圣人”这一事实的瞬间么?
从出生时起,我们就在不断地培养着道德。就像少年派一样,他信仰的各种宗教,其实就是道德的化身。我们在教育之中为自己戴上了名为“文明”的面具,久而久之忘却了自己面具之下的模样。我们以为自己是纯洁的,并无法接受邪恶的事物。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孤身一人面对镜子时,才发现自己真正的模样。
没错,无名的怪物就是我自己,是更加真实的我自己。这或许是心理学家称其为“本我“(德语die eigentliche Person,直译为‘真实的人’)的原因。

还记得老虎掉到水里的情节么?少年派俯下身子,便在水中看到了老虎。是的,他看到的仅仅是自己的倒影而已。还有故事开头的牧师见到派之后说:you must be thirsty,而老虎的原名正是thirsty。其实我觉得“老虎”比“怪物”作为喻体似乎更加合适。毕竟怪物本身就是人的兽性的残留,它来自我们的食欲与性欲。叔本华称其为“生命意志”,这是人们作为一个生命体最为原始的冲动。叔本华认为人的一切行为与心理都可以归咎为食欲与性欲,它是我们的生命本身。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怪物总是与“食人”这个行为相关的原因。食欲是最为强烈的欲望,而杀人是最为严重的罪行。自我的食欲与他人的生存权的冲突,是最为激烈,最有冲击力的冲突。
就算我们与那些触犯刑法的行为有着很远的距离,但着并不代表我们的心中没有怪物。当我们静下心来时,就会发现,“我们远比自己想象中更虚伪,下作和幽暗”(@罗翔)。反思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每一个行为都有着下作的欲望作为动力,我们又通过虚伪的善良为自己辩解。

在船靠岸之后,老虎就回到了森林之中。但老虎并没有消失,仅仅是重新隐藏起来了而已。当然,真相也同样被隐藏了起来。我们看到的电影故事,仅仅也是一个为了遮掩真相而编造的童话而已。
无名的怪物似乎总是与童话相伴而生,少年派的故事也是一个儿童文学。童话总给我们单纯与美好的印象,但这种单纯也在暗示其中隐藏一些阴暗的秘密。在影片的结尾,派问作家喜欢那个有老虎的故事还是那个没有老虎的故事,作家回答有老虎的那个。看到了真相的人,选择了隐藏真相。确实,这是不可告人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前一段时间在我国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原作《坏小孩》)中,朱朝阳也曾这样发问:你喜欢那个笛卡尔的故事?电视剧中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其中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好人,也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每一个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
其实原作的书名《坏小孩》中的“小孩”,或许也是对“怪物”的一种称呼。我们曾以为孩童是天生善良的,实则大错特错……善良是教育的成果,而未受教育的孩童是最为纯粹的恶。他们还没有学会约束自己的怪物,换句话说,他们就是没有带面具的“怪物”本身。这也就是基督教所说的“原罪”,在基督教徒看来,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洗去与生俱来的原罪。(基督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只不过不再适应时代而已。)这也是我们的刑法对于孩童尤其宽容的原因,因为他们需要时间来接受道德教育,约束自己的欲望。
自康德之后,人们便开始用童话作为孩童最早的教材,我们从其中得到了人生的第一份教育。它教导我们善良,无私,体谅他人,让我们构建出约束怪物的囚笼的雏形。长大之后,我们都知道童话的虚假,但是它所传达出的道德却使我们成为了合格的社会人。每个成年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坏小孩,藏在名为道德的伪装之下。

5.披着人皮的动物们
终于,说到了现在播出的beastars。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他对于社会层面与个人层面都有着自己的思考。在保证十足的深度的同时,又不像其他探讨同类型问题的作品那样压抑。

作者创作出了一个完全架空,却又无处不透露着现实影子的世界。动物们披上了人皮,于舞台上表演着,使得现实世界中隐藏的冲突得以在这个世界里以更简单的方式展现在读者眼前。与作为其灵感来源的Zootopia疯狂动物城不同。如果说Zootopia里住着的是披着动物皮的人的话,那么Beastars中的角色就是披着人皮的动物。事实上,我们人类不也是披着人皮的动物么?只不过beastars中的动物们兽性更明显而已。而也正是这些裸露的兽性,使得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冲突在动画中更为明了,也更为精彩。

动画优秀的表现力,将“食肉动物的本能”展现的淋漓尽致。动画中的社会也与现实中的“利维坦”一样,给予食肉动物以道德约束的同时,也给他们释放本能的自由。如果说白天的学院是代表着道德约束的话,那么夜晚的黑市就是道德面具之下罪恶的象征。

学院的名字叫cherriton,切里顿学院,似乎词根为cherry。这个单词不仅有“樱桃”的含义,还有“清白无辜的”“孩童般的”“美好的”“处女的”含义。着实是个恰当的名字。学院中的孩童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残酷,甚至连黑市的存在都不清楚。他们在这一片温柔的摇篮中,被道德不断浸润着。学院中中的一切都犹如舞台剧一般,光鲜亮丽。不管是北极熊,羊驼,鹰,还是我们的主角灰狼雷格西,都曾坚信着道德的牢固。他们不曾想到,那面具在怪物面前是如此易碎的东西。故事开始的悲剧,便是孩子们对于道德过于信任的结果。女主角春并不是处女,似乎也是在暗示,她了解这个世界残酷的本质。

最有趣的是,爱情与友情这种美好的道德似乎也不过是怪物的一种表现形式。也许雷格西并不是把食欲当作了爱情,而是爱情与食欲从根源上来说或许是一种东西。甚至于雷格西对小动物的保护欲,还有北极熊对羊驼的友谊,都不过是内心欲望的一种另类表现而已。某种程度上来说,叔本华的理论确实有着他的道理。
在镜子中意识到自己内心中的怪物之时,雷格西选择了与怪物战斗,正如第二季歌词中所写“超越自己内心中的自己”。相信道德,守护道德,这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我并没有看过beastars的漫画,并不清楚之后的发展。不过雷格西所选的圣人的道路,或许正是成为社会指引者的道路。动画虽说展现了怪物的可怖,但却以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对待这种可怖的东西。诚然,道德是可爱却易碎的事物,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价值。在经历了名为现实的磨砺之后,它就拥有了战胜怪物的希望。而也只有战胜怪物,我们才能迎来更加理想的社会。

在这个满是错误的世界中,我只想要你的微笑。
————《怪物》,《BEASTARS》第二季OP
我们能做的,便只有为勇者送上祝福吧。
6.与怪物同行
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怪物,你会怎么做?
一部分人想要杀掉怪物,只留下“纯净”的自己。洗掉原罪,成为圣人。佛教所说的的“阿罗汉”,梵语本意就是“杀掉”的意思,杀掉烦恼与罪恶,便能得以解脱。叔本华也认为我们应当对生命意志进行否定,才能够达到涅槃。

但罪恶比想象中的更为根深蒂固。有的人终于发现根本没有所谓的“纯净的自己”,怪物才是“真正的我”。他们无法接受怪物的存在,于是便选择了与和平之神相同的道路……少年派在看到水中的老虎之后,便举起斧子想要砍死老虎,似乎也是相同的寓意。当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不论是书中的主角还是书外的作者,也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其实深陷于这种感情的人,是过分善良的人。他们对于自己有着高到不切实际的道德要求,以至于无法接受自己的罪恶。

这便是一个黑暗的话题了。如果人们能够一辈子不照镜子,生活在对道德的坚信之下,不失为一件美事。但如今孤独的城市生活,匮乏的体力运动与人文交流,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在房间里反思;加之教育普及让我们拥有了更高的道德标准与反思能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自己的怪物,并选择了杀死怪物。这是一个对于抑郁症的不那么完善的解释方式。基督教式微之后,群众受到的教育远没有宗教那样强而有力,于是人们突然发现,“道德”是如同童话一般虚假而易碎的东西。而在面具崩溃的过程中,我们也越发的认识到怪物的可怕。在城市霓虹灯下的黑暗中,它终于露出了藏匿多时的獠牙。难道我们找不到解决的希望么?

难道我们不能与怪物同行么?
如果你问我《BEASTARS》中最欣赏的角色,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老虎比尔。我们能够看到他比周围的同学成熟得多。他坦然的接受了自己肉食动物的身份,承认自己的强大。在黑市中,他能坦然的享受肉食;而在学校中,他又能怀着真切的心情去照顾草食动物。表面上看,他能分得清哪些是食物,哪些是朋友,并不像熊或狼一样混淆不清。内在上,他能分得清戴着面具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比尔坦然的接受了自己心中的怪物,但也并没有放弃囚禁怪物的牢笼。这看起来颇为矛盾,但这就是成熟的表现。
电影少年派中的老虎也是同样。在经历了老虎落水事件之后,派便选择了与老虎同行的旅程。他开始试着了解老虎,并用食物来驯化它。他渐渐发现老虎并非是那么可怕的东西。只要学会如何与它相处,老虎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如派成年后向记者所讲述的那样:正是有了老虎,派每天会想着如何去满足它的食欲。如果没有它,那么派不可能撑过漫长的漂流之旅。而在上岸之后,老虎便跑到森林之中消失不见。之后那个家庭圆满的成年派,与船上狰狞的老虎完全不同。老虎并没有消失不见,而仅仅是在隐秘森林中继续陪伴着派而已。是的,欲望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欲望的话,人们是无法继续生命旅程的。

真实的东西并不是纯白的,但黑暗的东西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将怪物描述的极其可怕的《人间失格》,在我看来反而以过度主观的视角扭曲了怪物的原貌。
是的,怪物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恶魔”“罪恶”,仅仅是我们为它取得假名而已。这个世界本是无所谓善良,无所谓邪恶的。一切价值判断(道德),都只不过是童话而已。怪物仅仅是怪物,并不是恶魔。其实怪物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自由”。
是啊,孩童是自由的。道德只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工具,没有必要拿它来做过度的自我审判。正是有了欲望,我们才能够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奋斗。也正是欲望,让我们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由。尼采倡导我们接受并发扬生命意志(即权力意志),也正是这个含义。
从骆驼变成狮子,再从狮子变为孩子。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成为孩子”是一种勇气,一种直面生活,直面自我的勇气。一个成熟的大人需要接受这个社会的复杂,也接受自己的复杂。

这便是同行之道:
人群面前,不要暴露无名的怪物;
镜子面前,不要杀死船上的老虎。
接受这躯壳,一起同行吧,没有名字的怪物
7.结语
高中时我很喜欢心理测量者,尤其对它的ED《没有名字的怪物》颇为感兴趣。当时总觉得这首歌充满神秘感,似乎想要表达什么。大学之后,接触了一些法律知识,加之对这首歌背后所致敬的作品有了一些了解,便动了写下来的想法。实际构思起来才发现比想象中的困难很多,毕竟涉及到多部作品,主次很难把握。话题一方面比较沉重,一方面又相当中二……便只留下了一个未完成的初稿就放弃了。大学毕业工作后,正值BEASTARS第二季播出,我惊喜的发现OP的名字是“怪物”。热血澎湃之下,就花几天时间赶出来了这篇文章。
日本人确实对于“怪物”有着深厚的情感,一个话题竟然能被后世作品一再致敬,一定是由于他有着相应的价值。本文除了涉及到日本的《MONSTER》《Psycho-Pass》和《BEASTARS》三部作品,还涉及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隐秘的角落》,甚至是《人间失格》。这些作品的内容都各有侧重点,我仅仅将其中的共性拉出来展示。当然,作品过多也让文章变得散乱,观看的门槛也会变高。不过我仍然希望将自己的见解分享出来。如果你看到了这里,真的十分感谢。
本人并不是专业人士,对于思想史和法理学方面也仅仅是入门的级别。如果有问题请大家尽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