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八个重要节点,有效管理博士学位攻读时间 | 英论阁Enago
对于即将开启攻读博士学位的广大青年学子来说,可能并不了解读博过程中自己将会经历哪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也并不清楚怎样才能顺利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与其他阶段不同,读博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处于比较自由的“放养”状态,因此为了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与规划,非常有必要提前了解博士学位攻读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以下按照典型的5年(60个月)的读博历程,简要规划每个重要节点上的主要任务,标明风险和所需花费的时间,方便大家有效管理博士学位的攻读时间。

01 完成课程
课程的选择需要根据博士资格考试要求、毕业论文科研所涉内容、博士毕业要求来进行。课程数量的选择以学费能否承受、是否影响博士资格考试和论文科研而定。一般来讲,除了必修的基础课、专业课和对学位论文科研有直接帮助的课程外,需要尽量选择具有普适价值的通用基础课程或通用技术课程,例如,对于理工科学生,实验设计及优化技术、可靠性工程、系统工程就是这样的普适课程。如果在课程中能够获得特别优异的成绩(例如在工程数学上获得A+),有些学校可能会在博士资格考试中豁免这门课程的考试。因此,需要争取学好关键课程。

02 选择论文导师,确定毕业论文课题并开展预研(5个月)
读博期间多数学生都会成为导师的助教(Teaching Assistant,TA)或助研(Research Assistant,RA)。如果入学时助研的“老板”就是自己的论文导师,那么毕业论文的课题早在入校的第一年就能确定。如果助研的工作内容与毕业论文直接相关,那么这是一举两得、非常划算的好事,等于是在为自己做论文的同时还能有科研收入。选题和预研工作主要包括科研课题比较、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熟悉已有工作和工具设备、开展初步研究,确定毕业论文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关于科学性(正确性)和完整性(深广性)的补充,可以放到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进行。

03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笔试部分(3个月)
博士资格考试非常严格,一般来讲,需要集中几个月时间复习备考,才能够通过单场时间较长的闭卷或开卷考试。

04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的口试部分(即论文开题报告,1个月)
在选定论文评审委员会成员后,需要针对毕业论文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完成开题答辩。

05 完成研究工作(18个月)
根据毕业论文的论点和各章的论据策划,需要妥善安排分析计算、设计、测试等工作。假设如果有6个重要论点,用以形成博士论文所需要具备的论点水平和规模,那么平均分配到每个论点的研究时间只有3个月,而且需要考虑分配其中一部分时间(例如1个月)用于补充阅读大量文献。所以,留给实际操作的科研时间是相当紧张的,即每个论点只有2个月时间完成,还需包括出错重做的返工时间。而且,还需要考虑被论文导师拉去做与毕业论文不相关的科研项目所占用和损失的时间。这18个月的时间是继博士资格考试后最令人焦虑的时光,主要出于以下3个担忧:
(1)科研难度造成的研究进展迟滞;
(2)助研表现和对导师是否能够继续给予经济资助和豁免学费的担心;
(3)与导师的关系和苦恼(例如期刊论文第一作者的署名问题和给导师干活的报酬问题等)。
如果博士研究生不能顺利渡过这个艰难时期,可能会被迫中途退学,造成学业功亏一篑。

06 发表期刊论文(3个月)
在完成阶段性科研工作后,论文导师通常希望研究生能够在SCI或EI期刊上发表论文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期刊论文也经常是学校的毕业要求之一,同时对于申请博士后职位和工作岗位也很有好处。撰写论文(尤其是英文论文)、按照同行评议审稿意见大修论文、准备会议报告都非常耗费时间。如果按照发表3篇期刊论文策划,每篇论文需要预留1个月的工作时间来应付这些事情。

07 撰写博士论文(3个月)
在最后一年,需要集中几个月时间将过去几年的全部科研成果汇总成为一篇博士毕业论文。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难免需要花费时间修改论点、补充数据和阅读文献。

08 通过毕业论文答辩(3个月)
在博士论文完成后,需要给论文评审委员会预留足够长的时间进行审稿和修改。同时,研究生会在这个阶段集中求职和应聘。最后,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各种毕业论文手续和论文答辩。
按照以上时间节点列表和项目时间分解管理办法,能够将每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有效分解成为每个月和每个星期的任务,并充分预留应急的“预备队”时间,确保整个读博历程按照准确的时间规划控制如期完成。
更多精彩内容
请您持续关注英论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