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骄傲—文化认同
自信—骄傲—文化认同

老锣
德国作曲家老锣
24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我们都知道人们生活的幸福,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自信。所有的民族和文化对自信都有着同样的追求。然而文化的自信究竟是什么呢?是“我们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是“看,你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到”?还是我们从大多数的美国人身上看到的那种:“我们是最棒的,其他的我们都不在意”呢?
正当的自信往往是基于了解的:是一种必须了解自己,也必须了解他人的包容。是一种能够评判甚至是钟爱他人的才华,也同样需要理解自身的闪光点的大气。它与谁比谁“更优秀”无关,但它关乎“如何做自己”,除此之外“追求不同”、“追求独特”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就不得不问,我们是谁。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我们会想要知道这个人来自哪里,这个人现在在做什么工作,以及这个人接下来计划要去哪里。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和对未来的规划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人。然而,真正能够定义一个人的是这个人的现在。
现如今,很多人都缺乏自信,于是这一现象就衍生出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与之有关的的指导、教学、工作坊、书籍、视频应有尽有。然而只有极少数的指导能够真正地帮助你去了解自己,能够帮助你成长为一个心地善良且内心强大的人。大多数的指导都是在教你怎样去觉得自己更强大,怎样去面对你的老板,怎样去与人争执,怎样去感觉自己优于他人。它们也会教你怎样去无视一些东西。这是自信吗?这当然不是。这只是彻头彻尾的骄傲罢了,还带着些许的愚蠢。但很明显这种方法的确行之有效。你们一定都知道你身边的哪些人是这样的,这种人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当中。甚至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领导能力的民族,它的领导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然而这时,他已经被这个国家的人们所选择了!于是我们便能够看到这样的骄傲可以轻易地蒙蔽人们的双眼。但是!我们应该聆听自己的内心。这是不对的,我们是知道的!
中国的现状与我们所看到的出现在当今美国的历史文化自豪感形成了的鲜明对比。中国,作为拥有着世界灿烂、古老文化和不可思议历史的国家之一,反而站在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的自信正在流失,当谈到是什么定义了当今时代的我们这种话题时,我们不禁彷徨。这当然不是因为中国文化历史的缺乏,那段历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尽人皆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当代中国文化缺乏认同感。让我们试着去理解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型过程。很多学者说这一过程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如此数量众多的人在短时期内共同经历这种转型过程的先例,转型主要发生在经济方面,但文化上的转型同样不可避免。对于中国和它的国民来说,这是一个难以置信的成就!然而我们知道任何的转型都会伴随着怀疑和疑问。很多人变得无法适应,难以融入。在接连不断的巨大改变下,很多人丢掉了他们原本生活的“根”,他们也同样很轻易地就丢掉了文化上的自信,因为现如今文化认同应该是什么这一概念变得越发不确定了。
艺术和传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不懈的努力。在我们缺乏自信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总是乐于去模仿他人。这样的一幕在当今中国乐坛也正在上演。然而模仿西方的音乐风格并不会为新的中国艺术带来自信,也无法创造出能够代表当代中国的全新的中国音乐语言。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在中国我们不应该借鉴其他的文化。我们当然可以这样做!在全球音乐文化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当然我们还可以把很多东西吸纳到现代中国的音乐语言当中来。这种文化的交流一直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但前提是,这样的交流必须建立在对本国的音乐语言抱有正当自信的基础上,并且这种自信只能基于了解。
不幸的是,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中,我们很轻易地就被那些装作知道如何领导我们的人们所欺骗,这些人往往都很引人注目。当今中国乐坛中就存在着这样的人并且他们已经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我们不应该给这类声音存在的空间,而是应该去发掘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甚至可以是对立的。我相信这片土地能够包容众多的不同,对于这些不同,我们甚至不必去喜欢它们呢,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仍然可以支持它们。只要行动的初衷是为了了解自己的“根”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此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那么这样的尝试都值得被支持。
自信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被拥有。它需要时间。正如那个能够代表21世纪中国的全新音乐语言的成长一样。都需要时间和努力来实现。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吧!
文|老锣
发布于 2017-03-06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