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色彩与线条的诗篇,解析《爱死机3》中的视觉语言

2022-06-16 15:01 作者:摄影师李白兔子  | 我要投稿




《爱·死亡·机器人 3》已经上线很久了,看完整季后我就很想写一些感受和分析,但最终拖到了今天。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对这部剧集做过解读,也看了别人的解读。我自己也是,上次看了大聪看电影写的《糟糕之旅》和《吉巴罗》的解析,就有很多收获。


也许是被剧透了我看《吉巴罗》时反而没那么多惊喜


无论是《吉巴罗》还是《糟糕之旅》,都可算是整季中在剧情和视觉完成度极高的了。但我在第一次看完整个 7 集后,印象最深的却不是它们,而是第三集的《The Very Pulse of the Machine (恰是那台机器脉冲的颤跳)》(简称“机器脉动”好了)。



因为情节也好,悬念也好,这集都没有《糟糕之旅》那么多的起伏。在热衷于“猜剧情”、“猜结局”、“猜反转”的当下,这简直就是平铺直叙式的一集。


但在视觉上,我觉得这一集正如其中引用的众多西方诗词,堪称是整季里画面最具诗意的。


所以接下来我就想从色彩出发,进而聊聊透视、线条对于画面的作用。或多或少,能对我们的拍摄有所启发。

///

1

色彩的含义


《机器脉动》这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一部动画作品,在用色上其实是可以肆意发挥、天马行空的。但它没有像那些赛博朋克风格的动画那样,将夸张的荧光撞色用到视觉疲劳。


很多时候,画面的色彩是克制的,但在这种克制之下,又藏有许多使用色彩的视觉语言。比如描写主角注射麻醉用药物(副作用是致幻)前的画面,几乎都是低饱和度,冷清的色调。



因为此时的情节是略显压抑而看不到希望的,而色彩上的低饱和就可以给人一种乏味感,呼应了此时主角的疲惫感。


而在注射麻醉剂后,世界仿佛变了一番模样(电磁模式显示下也的确变了)。



这一转变,我们也可以通过主角面部光线的色调变化感受出来:


注射前自然的偏黄肤色 → 注射后不自然的白色


进入幻觉前的冷漠色调 → 进入幻觉后的奇异色彩


《机器脉动》给了我们一种对比,对比同一个人或同一个场景下,两种不同色调所带来的巨大视觉感官差异。


再比如影片中不时出现的木星大红斑,一开始是这样大家习以为常的色调:



而到了影片后半段,则变成了电磁波谱下诡异又醒目的蓝紫色调:



除了同一场景的对比,《机器脉动》中很多画面的用色也是颇具动画风格的高饱和和荧光色,让人看了感到心跳加速:


整颗卫星的荧光蓝


岩石落入熔融硫磺池后的蓝色火焰


宛如山水青绿色调的闪电与地面


随着情节逐步推向高潮,画面的饱和度也越来越高,营造出更为强烈的视觉刺激,加强了情节的紧张感和冲击力。


明显饱和度更高的画面


总之,《机器脉动》这一集中的色彩,与影片中不断闪现的诗篇一样,令我印象深刻。并且这些色彩运用是带有目的性的,是与情节和内容相匹配的。


///

2

机位与视角

尽管是一部动画短片,在《机器脉动》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机位和视角的变化,并且从中感受到它们对于情节的帮助作用。


比如同样的取景范围,在需要表现人物渺小时,会使用从上到下的俯拍,人物宛如行走的蝼蚁。



而相反的,当需要表现人物的坚毅与求生欲望时,又会切换到略带仰视的“伟人视角”。人物的比例也大了许多,近乎顶天立地。



当主角被死去的队友抱起前进时,画面也是由脚的高度拍起,从而体现出一种力量感:



这种机位带来的变化对情节的推动非常有帮助。

而当视角与大小对比相结合时,则可以营造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在影片中主角幻想出巨型宇航员的片段里尤为明显:



仰拍的视角凸显了宇航员的巨大,也说明了幻想本身的夸大和不真实。


所以你看,为了说明主角在幻想,根本不需要什么台词或旁白,而只需要借助大小对比、仰拍这样的视觉语言。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课程里会说照片应该通过内容配合视觉语言来讲故事,而不是文字图片说明

除了机位高低造成的效果差异,不同的视角,也就是焦距变化,也能营造出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比如会用超广角远距离拍摄,来让主角显得非常渺小无力,她所能做的选择都是被迫的。



利用中长焦的压缩感,营造出人物局部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和压迫感。



特别是下面这个场景,利用这种压缩感和全景深,让木星大红斑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眼睛,在监视着主角的一举一动。



这种视角的变化,无疑也可以作用观众的情绪与感受,从而起到辅助情节表达的作用。


视角、距离这样的概念,在我的「超凡手机摄影课」里也有详细的描述,因为无论你是看剧还是用手机拍照,了解这样基本的视觉语言都是大有帮助的。


///

3

线条的律动


如果说前面所讲的视觉语言技巧,或多或少都需要一些基本摄影常识才好理解,那么在《机器脉动》中,有一种视觉语言则是谁都能直接感受到的。


这就是逐步增强的画面线条,以及这些线条的律动感。



在影片中,当主角开启电磁波谱显示后,画面中的电磁脉冲线条得到了可视化处理,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指向画面主体的“箭头”。



这种方式既让画面显得唯美而具有动感,又起到了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一举两得。


但其实画面中的线条运用远不止这样直白的使用,在很多画面中,你会发现岩石的形状会形成宛如箭头一样的几何感,从而让我们的视线集中到箭头所指的地方:

指向了悬崖边的主角和木星
指向人物
指向木星大红斑“眼睛”


线条对观众实现的引导作用,有时是一种明示,有时是一种暗示,对情节的表现非常重要。


///

总结

视觉语言


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引导,视角的变化与机位的高低……正是这些丰富的视觉语言,让《The Very Pulse of the Machine (恰是那台机器脉冲的颤跳)》这部影片不只是好看,更让我觉得颇具诗意。



视觉语言,也是我认为摄影人该去掌握和学习的一门“语言”。就如同掌握一门外语,就有了与人沟通的途径。


视觉语言,就是摄影师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因此,我才将我的「超凡手机摄影课」第二季定为视觉语言,通过对画面元素、视角、距离、景深、色彩和光影等方面的讲解,让你掌握摄影的语言。




第二季现已上线

7 课时安排如下


                    第一节 元素与元素分析法
                    第二节 视角、距离与景深
                    第三节 构图 · 元素间的舞蹈
                    第四节 形式与内容
                    第五节 对比之道1:虚实与质感
                    第六节 对比之道2:光影与黑白
                    第七节 对比之道3:色彩的碰撞


(扫描上图中二维码即可以优惠价购买全 6 季)



以视觉语言交流,而非其他语言,也是摄影该有的方式。



我是李白兔子

是这个订阅号的创始人

是编辑、摄影师、自媒体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我是 IPPA 2015、2017、2018、2021 获奖人

我是《摄影之友》2019榜中榜年度影像人物

Title 还有很多,意思一下就好……



我有一门课

叫作

「 超凡手机摄影课 」

讲课始于 2015 年,如今重装上阵。



我有一本书

它很厚,也很贵,更实用

叫作《手机摄影笔记》

目前销量已超 10000 册


我在这里

分享给你


色彩与线条的诗篇,解析《爱死机3》中的视觉语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