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社会的政治生活是怎样的?天子是通过什么渠道掌控天下的?
西周时期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就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通过宗法分封形成了牢固的以血缘或联姻为纽带的政治关系,以维护周王朝的政治秩序、社会稳定、贵族利益。我们在弄清楚宗法分封之前我们一段一段的拆分,什么是宗法制,什么是分封制,做个详细交代。
宗法制:宗法制实际上就是贵族阶级的嫡长子继承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西周完备起来。在宗法制下,宗族中分为大宗、小宗,在周王室里,周天子自称是上天之子,是天下的大宗,政治上各诸侯的共主,而天子的兄弟、非嫡长子或功臣以及他们受封的诸侯国国君相对于天子就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国国君在本诸侯国里相对于自己的卿士是大宗,而卿士在自己的家族中就是大宗,如周武王和周公旦他两就是亲兄弟,都是周文王正妻所生,但是周武王排行老二,周公旦是老四,由于老大早死所以周武王有权继承周文王的事业,那周武王就是大宗,周公旦就是小宗,而周公旦被封在鲁国,因为周公一直在中央辅佐天子,他的儿子伯禽到封地做国君,伯禽在鲁国国内就是大宗。王位和诸侯国君位一般都是由嫡长子世袭。
以宗法为基础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宗法为基础把天下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儿子、异姓功臣,根据辈分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级别,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相当于职称啥的,代表一种资格,待会儿再讲讲各诸侯国的名分问题。周天子与同姓诸侯称兄弟叔伯的关系,与异姓诸侯联姻称舅甥关系。比如姬姓与姜姓经常联姻。然后诸侯国的国君把国内的一些城邑分封给自己的兄弟、庶子、功臣,这些人成了卿大夫,卿大夫又把自己家族的有贤能的兄弟、庶子做士,没有能力的平庸的人就逐渐沦为平民,当然不管是天子还是国君还是卿大夫的兄弟儿子如果没什么能力水平,最终都将沦为平民。这样贵族内部就出现天子、国君、卿大夫、士四个级别,士对卿大夫负责,卿大夫对国君负责,国君对天子负责。这种分封以宗法为基础解决了继承的问题,使分封制度更加有秩序牢固,形成了庞大而严密的政治制度,保障了西周长期的繁荣稳定。我们了解完了宗法分封的原理,接下来就聊一聊西周时期都分封了哪些诸侯呢?
西周历代天子先后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爵位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封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130多个,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五十三个。周武王时期先分封先代天子的后裔,比如神农后裔封在焦国,黄帝的后裔封在祝国,尧的后代封在蓟国,舜的后代封在陈国,大禹的后代封在杞国。以表示武王对祖先的尊重,为了稳住东方的殷商遗民封商纣的儿子武庚继续还礼殷商,封姜尚(姜子牙)于营丘曰齐(今临淄)向东方稳定局势扩大地盘。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郑州),弟叔度于蔡(今河南新蔡)等等。而后历代天子都进行了分封,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成王封自己的弟弟到晋国,周宣王封自己的弟弟到郑国,周平王封秦为诸侯,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在以后讲各个诸侯国的时候会讲到各自是如何被分封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
通过梳理西周的宗法分封,我们发现西周政治制度是一个牢固严密、等级森严、又有血肉温情联系的政治网络,可以说封土建国达到鼎盛时期,制度空前完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西周政治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