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诸暨教资培训:教资科目二中易混淆的知识点

2022-12-28 12:09 作者:诸暨上元教育小陈老师  | 我要投稿

  教师证科目二中易混的30个知识点,23年考试的同学快来查缺补漏!

  1.教育的特点—民主化VS全民化

  民主化:一方面让所有人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全民化:面向所有人。

  2.课程类型—地方课程VS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主管部门是编制的主体。

  校本课程:学校是编制的主体。

  3.教学VS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VS智育

  联系:智育主要通过教学来实现,但智育不等于教学,德育、体育、美育等也通过教学来进行。

  区别:智育的实现途径除了教学,还有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其他途径。

  5.学生成绩评定方法—信度VS效度

  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效度:测量的正确性(有效性)。

  6.教育的定义

  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7.教育的社会属性—历史性VS历史继承性

  历史性: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

  历史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接续的关系。

  8.原始社会VS古代社会教育特点

  原始社会:无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古代社会:有阶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9.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容易回忆,遗忘较少。

  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10.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VS阶段性

  顺序性:个体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和矛盾。

  11.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不平衡性VS个别差异性

  不平衡性:同一个人同一方面或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

  个别差异性:不同人之间的比较。

  12.全面发展教育—德育VS智育

  德育:传授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培养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灵魂和核心。

  智育: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在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13.教育制度—广义VS狭义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

  14.学制—双轨制VS分支制

  双轨制:资产阶级子女—小学、中学、大学;劳动人民子女—小学、中等职业学校。

  分支制:小学-初中-职业教育/普通教育

  15.壬寅学制VS癸卯学制VS壬子癸丑学制VS壬戌学制

  壬寅学制:1902年、首次颁布、未实施。

  癸卯学制:1904、第一个实施的近代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1922年、“六三三学制”

  16.教育研究方法—观察法VS实验法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人为影响研究对象-验证研究假设。

  17.相对性评价VS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一种内部评价,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以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去看待某个个体的学习水平,甄选性强,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比如教师招聘的分数排名。

  绝对性评价:是一种外部评价,是找一个客观的、固定的标准来作为比照依据,从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合格评定,注重的是目标达成与否,不考虑个体的相对位置,只考虑你是否达成了目标,适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等方面的选拔,比如常常说的成语:成王败寇,鱼跃龙门。

  18.无条件反射VS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先天就有的,不学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人和动物后天学习才会的反射

  19.教学认识过程的教育性VS教学认识过程的引导性

  教育性:实现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引导性:学生主体、教材与课程是客体、教师主导。

  20.教学规律—发展性规律VS教育性规律

  发展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育性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21.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VS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2.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VS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循序渐进原则:持续、连贯、系统(符合个体身心发展顺序性)。“不陵节而施”

  23.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VS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结合知识、技能传授内在德育因素。

  24.教学方法—非指导教学法VS发现法

  非指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态度—罗杰斯。

  发现法:以学生独立探索和研究为主—布鲁纳。

  25.前摄抑制VS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学的知识对后学的知识产生干扰。

  后摄抑制:后学的知识对先学的知识产生干扰。

  26.正后像VS负后像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

  27.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VS个别指导

  个别教学: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发展个性教学。一对一。

  个别指导: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个别答疑等方式进行的个别辅导。

  28.道尔顿制VS特朗普制

  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1920年提出。由教师确定学什么(指定书目),学生进行自学和独立作业。

  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结合。

  29.诊断性评价VS形成性评价VS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教学前进行,比如摸底测验。

  形成性评价:教学中进行,比如期中考试(总结上段,开启下段)。

  总结性评价:一段教学结束时进行,比如期末考试。

  30.差别感受性VS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诸暨教资培训:教资科目二中易混淆的知识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