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迷读书会12-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课——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对现代化出路的探索
2.1 技术的学习阶段
一、龚自珍、林则徐、魏源。
龚自珍: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批判家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
闽粤文化圈:先驱
江浙皖文化圈:思想家
两湖文化圈:结合上面两个文化,社会变革的中心
二、洋务运动
* 背景∶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
* 目的∶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 代表人物∶奕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 主要内容∶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近代企业、新式海军、新式学堂等洋务
* 案例∶李鸿章的洋务探索思想和影响。
* "引进西器",引进“制器之器”,培养“制器之人”
2.2 体制的改良阶段
一、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戊戌变法
(1)甲午战争失败——新的民族危机,新的民族觉醒,必须进一步想外国学习,进一步改革。
(2)洋务运动失败——反思如何进一步改革,要救国只能变法
(3)戊戌领袖人物的成长——向皇帝上书,著书立说,办学会,办报纸,使变法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变法团队】
康有为:实践者和领袖
梁启超:笔头带感情的启蒙宣传大师
严复:贩运西学的急先锋
2.3 体制的革命阶段
1.孙中山:农民出身,全满分成为医学硕士,后成为革命领袖。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 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发展不充分
* 简单移植,没有土壤(封建势力渗透)
* 统一:中国历史发展必须的生态结构和环境(多党制导致军阀混战)
2.4人的改造阶段
陈独秀:站在时代前列冲锋陷阵的勇猛斗士
胡适:温和的学者
蔡元培:新文化运动不可或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