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记住,幸福是看向自己的心,而不是别人的眼光。

这是一条纯主观的个人读后感(勿喷,杠就是你对)
这是我这两年看过的算得上最好的中国当代小说之一了(个人观点,勿喷,杠就是你对),当然我看的很少,只是对比着贾平凹的《暂坐》、刘震云的《一日三秋》、余华的《文城》,《暂坐》肤浅悬浮、《一日三秋》为了魔幻而魔幻,《文城》像是一首挽歌,优美而又悲伤。
《人生海海》是我很早就想看的一本书,但一直没有读。
麦家的名声我也只是知道他写过《风声》,带着一点的期待打开了这本《人生海海》,但没想到它会带给我这么多的感动。
故事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上校的秘密展开的,从一开始作者采用多声部叙事的方式就能看出来,一个故事,父亲说,爷爷说,老保长说,村里人说,作为小孩子的我说。
我对上校的了解都是通过身边人对他的描述,爷爷对他的烦但有大事时的敬,父亲和上校亲如兄弟的情意,上校睡了老保长女人的传闻,他是父亲口中的英雄,是村里人口中的太监,是村里一个爱养猫的怪人,是一个有着一套金子做的手术刀的传奇,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文章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张力,矛盾无处不在,关于上校的疑点一个又一个。
每每看到作者向读者抛出一个关于上校的秘密,我就真的很想感慨,这不愧是写出了悬疑神剧《风声》的作者,太神了,好的小说就是应该有让人想要一口气读下去的欲望,《人生海海》从趣味儿上来说足够有趣,如果只是普通读者,我相信你会喜欢它。如果你是一位专业的文学评论家,我想你更会喜欢它,因为麦家充分地显示了一个作家讲故事的才能,叙述视角的多重变化,小孩子“我”的叙述又为故事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天真和纯洁。
作者真的把叙述的套路运用的太成熟了,刚开始,爷爷的讲述,上校自己对于他做国民党经历的讲述,再加上“我”小孩子竭力想要知道的好奇心以及偷听的行为营造的听故事的氛围,太有感染力了。故事转换地自然而又有惊喜,太厉害了,像莫言的《红高粱》也是充分利用叙述人称来进行一个穿越的时空的功能,但是全文看下去很累,我觉得那个时候的莫言对于讲故事的技巧还在摸索,《红高粱》是他的试验田。后来到《生死疲劳》莫言才是真的掌握好了怎么利用叙述套路来讲好一个故事,《生死疲劳》的叙述就很自然,当然也很奇幻,但不突兀,但是太魔幻。
说远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像麦家这样老老实实讲故事,不魔幻,只用了一点生活本身的样态,就把一个上校的故事,一个村庄的故事,几代人的故事讲得很好。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时候,上校讲故事的时候,老保讲故事的时候,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个在小说里听故事的人“我”。太神了,太神了。这种感觉自然到让我们想到我们在家听家里长辈说之前的事情时的心理一模一样。
真的,单凭小说的叙述上,我个人而言,麦家把叙述技巧运用的真好。再说语言,太简洁了,感觉全文没有一句废话。当然麦家的文字可不止于简洁,出人意料的很细致,对一些情感的把控,写得很美,很戳人。并且里面大量运用了一些四字成语,像是“我”在偷听老怀保给爷爷还有父亲讲上校给日本女人卖身换情报时忘记了应该用什么词来形容上校当时的行为,”我“只听到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于是我联想到了一大堆的关于虎啊,蛇的成语,最后“我”虽然听不懂爷爷他们说的话,但是根据这一句成语,”我“就断定上校做的事情一定是对的,是英雄的,真的就是语言的狂欢,合适又风趣。
最后再说说这本书的温度和厚度。
这本不算很长篇的小说,我觉得作者想讲的东西太多了。他讲了一个英雄最后变成疯子的故事,讲了那样好的一个上校最后被折磨地成了疯子,所以长大之后的我看到像孩子一样认真养蚕的上校时会突然抱着他哭吧。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是一种对于英雄迟暮的痛心,更是对于时光与世事的感叹。
不算长的故事,在一个又一个的突转中,一个个人物活了起来。
老保长对上校的结怨不结仇,在红卫兵的压力之下也要为他说话,答应了上校保守秘密就真的将其在上海的经历烂在肚子里近二十年,最后知道是爷爷检举了上校之后,打了爷爷,之后两个人再也没好过。
爷爷这个形象太典型了,感觉每个村每一家都有一个这样的人,年龄大,懂得多,张口闭口都是讲道理,要是论讲道理没人讲得过爷爷,就是这样一位在我看来一直都很受人尊敬的,一直以来都在帮着父亲救上校的长辈,为了那风一般的流言向警方举报了上校,由此也开启了”我“们一家七零八碎,赎罪的生活。
”我”和爷爷最终也没说上一句好话,文中说,这大概一切都是命,他对我好言好待了十六年,却没有得到我一分钟的话别。爷爷讲过,一分钟的好抵得过一辈子的仇恨,我和他正好反过来。想到这点我忍不住大声哭起来.......
哎,爷爷说,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像所有树都爱阳光一样。
时间赋予了爷爷智慧,但乡村过去的一切也都规定了他的愚昧。他太害怕自己的儿子被人误认为是txl了,他太害怕村里像风像空气的留言了。所以为了面子,他出卖了上校,以及自己一直以来的良心。最后羞于良心的折侮,上吊去了。
父亲和上校的好,亲如兄弟的好真的让人羡慕,让我想到了余华的《兄弟》,也是一对亲如兄弟的兄弟最后也算是反目成仇了,李光头都睡了宋刚的老婆了,还讲什么兄弟情。但《人生海海》里面,作者给了遗憾,即两人最后也没再像之前那样,上校疯了,父亲整日得照顾他,后来林姨出现,带走了上校,父亲就变成了一个神神叨叨的人,也像是疯了,但两人还是没背叛过彼此。
这里的兄弟情是真的兄弟情,上校是被红卫兵逼疯了,但至少还有兄弟,还有林姨温暖他。而宋刚,父母死了,自己未来赚钱变得男不男,女不女的,妻子在金钱的诱惑下,和自己的兄弟上床了,最后他在满怀绝望中自杀了。
所以,《人生海海》里面有人性的恶,那就是爷爷的告发,小瞎子到最后都在造谣伤害“我”,伤害已故的父亲,我们以怜悯之心渡他,他以蛇的阴毒来缠住“我”心里的裂缝。
人生海海,起起伏伏,有失去,有得到,有富有,有潦倒,但真正难得的是守好自己的良心和做人的底线,面子什么的,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幸福是看自己的心,不是看别人的眼光。
最后“我”也是做了一个收垃圾的职业,和李光头一样,但没和李光头一样在物欲的世界里被吞噬掉,而是在前人的经验教训上守好自己的良心,走好自己的路,李光头走的是大多数商人走的路,那条路叫堕落。而“我”走的这一条路是热爱,谦虚,坚强地活着。
说来《兄弟》还有一个相似点,宋刚的老婆叫林红,而上校的老婆也姓林,但不同的是两人一个在爱人的陪伴下救赎,一个走向背叛,掉下欲望的深渊。
最后,林姨把上校的金子手术刀送给了我,我也彻底地知道小瞎子在编造谎言中伤我的父亲和给我的心上蒙上阴影。
小瞎子在那么多人的帮助之下,活了下来,但却依然没能放下过去,救赎自己也救赎别人。
而“我”走到最后,无非也是在自我救赎,我相信了小瞎子的话,并认为父亲伤害了我,我恨着小瞎子毁了“我”们一家的生活,但幸好,”我”走了出来,而下瞎子还在原地,像他的身上的伤一样的烂。
人生海海,起起伏伏,记住,幸福是看自己的心,不是看向别人的眼光。我想这是作家想讲述的道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