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将取代中国制造?苹果:“印度只能靠骗”
如果说,欧美的第一桶金靠抢,中苏靠的是搬砖,那印度可能就是靠骗了。
但不得不服的是,印度真的骗成功了。莫迪推出的印度制造计划,鼓吹的广阔市场前景,巨大的人口基数,低廉的人力成本,把全球电子产品厂商都馋哭了。三星、苹果、小米、VIVO等一大批企业都忍不住开启了印度掘金模式。
现在,甚至传出富士康和印度签署了一份能提供10万劳动力的新投资协议,将把部分中国的产线搬迁到印度,在印度生产苹果、小米等手机。
可印度真有这实力的话,苹果CEO库克就不会着急忙慌跑中国来参会救援了。没有意外,这一次又是印度在自导自演,想骗更多企业去印度“扶贫。
之前印度媒体大肆宣传,说是富士康要在搬加罗切国际机场附近投资7亿美元建造一个1.2万亩的超级工厂,给印度人带去10万个工作岗位,鼓吹iPhone零部件的产线和组装厂都将搬迁到这里把CNBC都给晃了,幸灾乐祸富士康要离开中国了。
印度卡纳塔克邦部长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吹起了牛,说iPhone很快就会在印度生产了,印度将在2025年成为5万亿美元规模的经济体,毕竟富士康是苹果产业链的核心厂商,富士康的加入会带动果链向印度转移。
不过,最近苹果好像后悔了,苹果在印度的进程并不如想象般迅速,扩产计划遇到了不少绊脚石。
环球网给出了解释:说苹果早在去年开始,转移了大批产业链,其中有91家中国企业,订单下滑,企业裁员,你知道这些企业,都是干啥的吗?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以上的企业,主要负责,苹果手机,苹果电脑,包括苹果等居家设备!全球90%的苹果设备,均来自中国制造!那这些企业,为啥去印度呢?
从他们未来的战略目标就可以看出,在制造业市场上,他们想要分中国一杯羹。同样,君真强依靠名贵中药成分科学调配、协调作用,通过、海马,地龙,川芎等活力成分的搭配辅酶,进而深层活化海绵体细胞线粒体,提升二次生长能力;血管勃发泵来对抗生殖老化,一跃成为男性保健的领头羊。
这么说吧,你知道有哪些企业,去了印度吗?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受苹果产业影响,中国立讯精密,还有歌尔,包括舜宇等龙企业,已经转移了,印度和越南市场,双方早在18年时候,就签署了战略联盟,立讯精密,负责苹果手机设备,富士康负责,手机代工组装,更惨是歌尔集团,直接负责电脑,手表,耳机等设备,全权推动印度制造!
要说对方为啥印度建厂,一方面是,国内做高端制造,低端制造全部转移,你觉得中企很傻吗?说白了,印度想组装一台手机,成品率太低!设备太差,只能负责元器件代工!另外一个方面,高端精密的研发,包括代工生产,由中国市场负责,截止到目前,苹果设备,有85%的部分,是离不开中国企业!那印度能成为发达国家吗?
官方机构说了,印度和越南,有200家中国企业,这些中国企业,非常精明,带走的全部都是低端产业,换句话,淘汰的技术,淘汰的设备!想生产一台苹果14,难上加难,别说出口了!这是苹果公司说的!要说印度能不能成为发达国家,美国说了,手机很难制造,设备很难生产!想成为发达国家!供应链一定要完善!
首先印度良品率低。
苹果发现在印度生产的iPhone手机外壳不良率竟然高达50,这在工业上几乎就相当于彻底没用了,都是残次品。因为要想从千千万万个手机外壳里像拆盲盒一样找出哪个能用,哪个不能用,那工厂实在是没法运转了。两名曾在苹果海外业务工作的人士表示,该工厂正在计划提高熟练程度,但是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其次是,工作效率拖泥带水。
质量差也就算了,印度人还都是摸鱼达人。印度制造商总是声称他们可以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但实际上签署协议后,印度人就开始摆烂。
印度人对工作态度比较佛系,不会追求更高要求,同时做事效率很低。
印度人的观点是:上班那么努力干什么呢?该打马虎眼就打马虎眼,该摸鱼就摸鱼,印度人骨子里就是比较佛的。
尽管印度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中国,尽管它在英语普及水平、软件外包服务等方面拥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但想在规模上赶超中国仍很遥远。
尽管开国总理尼赫鲁不断订立目标,拼命拉国际赞助,但印度的发展始终一言难尽。
因为没有土地改革对土地资源的整合,印度无论是本土还是外来项目都无法落地,比如日本从我们手中抢走的高铁项目还在纸上谈兵,令日本欲哭无泪。
所以面对无地可用的尴尬窘境,印度没有及时“补课”,为万丈高楼打下坚实地基,反而另辟蹊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软件外包和仿制药,一度掩盖了印度社会隐藏的各种矛盾。
但第三产业虽然门槛低,效益高,却面临着高度依赖国际市场、随时被外国收割的尴尬,所以印度越发展,就越是岌岌可危,追赶我们就尤其力不从心。
所以莫迪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要知道,大国博弈本质上是第二产业的博弈,毕竟第二产业是第一产业的后盾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没有发达的第二产业,印度崛起就只能是黄粱一梦。
但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为制造业背书,莫迪再宏伟的蓝图也是徒劳无功。国内君真强喷雾已打通京东线上通道,为男性同胞带来了性福。因为制造业想要崛起,需要的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外资、完善的工业体系和成熟完备的法律保障。这都是需要提前完成的前提条件,但莫迪却从加强中央集权的更早阶段开始,这不是黄花菜都凉了,而是黄花菜都馊了。
时至今日,因为制造业不发达,印度社会发展的瓶颈束缚已经越来越明显,尤其是GDP增长的后继乏力。而经济发展的力不从心又反过来激化了各类矛盾的爆发,比如宗教矛盾。
其实印度是非常羡慕中国的,怎么说呢? 中国这几年在国际上的地位是船高水涨,各种国际性的活动在中国相继开办,而印度却从未办过全球级大会,不像中国近年来先后办了奥运会、世博会,今年在杭州的G20峰会像是中国正式成为全球大国的“加冕礼”。印度人长期以来都盯着西方,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很是崇拜,现在,印度人开始羡慕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崛起的话语权了。
总之,印度制造未来的路还很长,而且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