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科大费宝义医生:青少年抑郁症别再忽视,不要再觉得是孩子矫情了

费宝义
40余年临床诊疗经验
个人简介
毕业于沈阳医学院(原沈阳职工医学院),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四十余年,长年致力于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对精神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曾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在权威医学杂志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擅长领域
熟知精神心理科的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与康复,擅长利用药物结合物理综合疗法及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心理科的疑难杂症。对治疗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等神经、精神疾病有深刻造诣,成功帮助众多精神心理患者走向康复,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近几年,学生自杀的惨剧频频发生。学生自杀的原因多为学业压力过大、亲子关系不和谐、家庭氛围过于压抑。有的父母,甚至连孩子自杀身亡之后,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抑郁症。
需要注意的是,抑郁并不是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情绪,抑郁症是一种病。抑郁症患者在任何中都感受不到快乐。
抑郁症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了解抑郁症的表现对父母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青少年抑郁症表现:
一、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小,不会表述情感问题,只说身体上的某些不适。他们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复发作,但做了诸多医学检查,又没发现什么问题,吃了许多药,“病”仍无好转迹象。
二、反抗父母。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乱扔衣物,洗脸慢,梳头慢,吃饭慢,不完成作业等。
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三、适应不良。患者便深感所处环境的重重压力,经常心烦意乱,郁郁寡欢,不能安心学习,迫切要求父母为其想办法,调换班级、学校。
四、自杀行为。重症患者利用各种方式自杀。对自杀未果者,如果只抢救了生命,未对其进行抗抑郁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患者仍会重复自杀。
如果你察觉到孩子的心理确实出现问题了,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不要以为孩子自我太调节就可以恢复,也不要以为孩子的抑郁只是孩子的娇气,不加理睬。这个时候,带着孩子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青少年抑郁症的根源基本集中在“家庭”与“学校”两大方面
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过着往返于校园和家的两点一线的生活。即使抑郁情绪根植于这两地,他们也不得不长期面对,难以挣脱。因此,学校家和庭往往成为青少年持久性压力的来源。
在学校里,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校园暴力都可能成为青少年抑郁症的导火索。
相较于学校,家庭对抑郁症的触发因子更为复杂。调查研究显示,家族遗传、家庭结构、父母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都对青少年抑郁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个生病的家庭
第一种就是“鸡娃”,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有很高的期待,这类孩子通常在小学阶段特别乖,特别努力,成绩也名列前茅,结果一上初中或者高中,突然就抑郁了,怎么也学不进去,说什么都不愿意去上学。
这种情况在一些国际学校里比较常见。一般父亲从事一份高薪的工作,很忙,常年出差,基本不管孩子,母亲则在家全职陪读。
有些母亲自己也很优秀,受过良好的教育,为了孩子才选择辞职,如果不辞职的话,可能她在事业上也会有很好的发展。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抓狂的孩子”。
这时候,只有父亲介入到母子之间去,把他们两个分开一点,和妈妈一起抚养孩子,孩子才能摆脱母亲对他的控制和欲望,妈妈也能放松一点。否则,孩子将来很可能出现问题。

第二种就是频繁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这类孩子和“鸡娃”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太好。
孩子从小在惊吓中长大,成天担心“爸爸/妈妈什么时候会打我”,认知功能是受损的。
如果在学校也遭受了霸凌,那就更糟糕了。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很孤独,很绝望,因为到哪里都得不到支持,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恶性循环。
第三种是童年反复多次和抚养人分离的孩子。最好在孩子三岁之前,都不要更换抚养人,这样才能让孩子和抚养人之间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
只有在生命早期有一段稳定的依恋关系,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将来和人交往的时候,心态才能足够乐观、稳定。
相反地,早年多次经历和抚养人分离的孩子,长大后不仅容易抑郁,还容易形成边缘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的一个显着特点是,特别害怕被别人抛弃。
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谈恋爱,他都会非常担心对方离开他,一旦感觉有人要离开他,就会痛不欲生,甚至割腕自杀。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是故意伤害孩子,非要把孩子“逼”成抑郁症的。

如果身边有患抑郁症的人,以下的方式来帮助到他们:
1、清楚地表明你想帮助他;只倾听不判断,不要在孩子与你交流的时候对他描述的事件给出意见或干涉。
2、了解更多关于抑郁症的情况。
3、如果按照规定药物治疗,帮助孩子按处方吃药,一定要有耐心,药物治疗一般需要几个星期才能起作用。
4、鼓励孩子到户外运动,多参加社会活动。
5、如果孩子已经有了自残的念头,千万不要将他们单独留下,同时拿走药物以及尖锐的器物。同时,求助于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