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简述》(上)
思考: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市场和工业原料等的需求不断增大。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随之而来的是它们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美国胜利。根据和约,西班牙放弃古巴,将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割让给美国,将菲律宾的主权以20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美西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拉开了帝国主义时代更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而1914年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生的?又对世界和人民产生了哪些影响?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加深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哀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一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指1867年奥地利与匈牙利组成的帝国,范围包括今天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等。)、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中期进程
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其中,西线是决定性战场。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以150多万兵力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知识添补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又名马恩河奇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或称雷姆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发生于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的战役,是西方战线中德军最后一次发动大规模攻击的战役。因为由法国军队领导的联盟军队反击,制服了德军,而德军遭受严重的伤亡。

同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意大利在英法拉拢下,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初,德意志帝国统帅部决定把战略重点西移,德军总参谋长埃里希·冯·法金汉将打击目标定在法国境内著名要塞凡尔登。凡尔登是英法军队战线的突出部,它像一颗伸出的利牙,对深入法国北部的德军侧翼形成严重威胁,德、法在这里曾有过多次交手,但德军皆未能夺取要塞。

凡尔登战役历时约10个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这场战役异常惨烈,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凡尔登战役以法国的胜利告终,德国企图一举击败法国的战略目标遭受挫折,损失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又无法及时弥补。它标志着德国军事进攻的能力已从顶峰跌落,战争主动权逐渐转到协约国手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1916年6月24日到11月18日间,英、法两国联军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
双方伤亡共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英国采用的是“马克I型坦克”。因其残酷性被称之为“索姆河地狱”。

与此同时,东线俄军在1916年6月4日至9月20日发动了被称作“布鲁西洛夫突破”的夏季攻势。这次战役被称为一战中俄国最成功的进攻,奥匈帝国损失了110万人,德国伤亡也达到35万人;但俄国自身亦损失惨重(伤亡50万),这削弱了同盟国持续参战能力。
在海上,英国实行海上封锁政策,准备把波罗的海的德国舰队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德国为扭转不利形势,迫切需要突破海上封锁,企图主动出击,寻机与对方决战。1916年5月31日下午,英德舰队在日德兰半岛西北海面上遭遇,发生战斗。此役是有史以来参战兵力最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由于英国舰队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仍掌握着制海权,德国打破封锁的尝试失败。
1916年6月,经英国鼓动,麦加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于发起阿拉伯大起义,英军中东总司令埃德蒙·艾伦比也在1917年对奥斯曼帝国发起总攻。结果使得阿拉伯半岛、叙利亚等地于1918年彻底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而德属东非殖民地在司令官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的带领下,在大战之初便与英、比、葡等国军队作战。英属罗得西亚和印度军队于1916年8月占领了德属东非的行政中心莫罗戈罗,但直到德国投降时,协约国都始终无法占领德属东非全境。
经过这一阶段的数次战役,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整个局面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转化。
本文希望能给阅读者们带来一定帮助。
本文仅供娱乐阅读或一定的参考。
本文可能会有错别字、遗漏内容或不严谨的地方,希望各位能在评论区给予纠正和留下宝贵建议。也可私信up主 LvXingge泽泽子-新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