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坏3:克里姆特,真正的氪金大佬原来如此风流倜傥?下期

本期专栏承接【克里姆特,真正的氪金大佬原来如此风流倜傥?上期】。反正,如果文案能帮助到一些人写作文什么的那真是善莫大焉!

衍生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你会喜欢克里姆特?or为什么你不喜欢克里姆特?

最初,我也很好奇,这【克里姆特】为何总是喜欢在画中反复展现装饰纹案、黄金和女人?这或许要和他的身世说起。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的7月14日生于奥地利。他的父亲是一位来自波西米亚的金匠,这个家庭拥有7个孩子,生计全都依仗父亲的黄金手艺,总的来说比较拮据。
于是,克里姆特自小就熟识并热爱这种贵重的金属,并在余生,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发挥到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1876年,年仅14岁的克里姆特获得了维也纳艺术工商学校奖学金,由于天赋异禀,19岁的他就已加入权威美术协会,数年的校园岁月将其塑造为一名建筑学画家,这也为日后其画作中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案埋下了伏笔。
从克里姆特的早期画作中,我们能看出他拥有极高的学院派绘画基本功,他的写实无可挑刺,构图也完全符合古典主义强调的均衡,即使未来不“剑走偏锋”,克里姆特也至少是一流的学院派画家。

同时,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分担家中的经济压力,克里姆特很早就开始了“创业”,凭借扎实的绘画功底,念书的时候,他就与亲哥(好像是亲弟弟)和另外一个同学成立了“工作室”,专门为大型机构创作装饰壁画,还曾拿下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订单,据说赚了不少钱。
如果一切就这么风调雨顺下去,克里姆特可能就不是后来那个为人所知的那个“坏男孩”了。

1892年,克里姆特的父亲与兄弟先后去世,而立之年的他必须承担家中所有的经济责任。而他那位一直梦想着当音乐家的母亲(上图),因为承受不住打击,患上了抑郁症,进而精神失常。
没人知道这些家中的重大变故对于克里姆特的刺激有多大,但我相信,这位艺术家应该是猛然看透了很多事,不管是人生,还是情爱,亦或是女人。

从那以后,克里姆特的画风开始慢慢改变,人生的轨迹也越发“妖娆鬼魅”起来。
很快,克里姆特便进入到一个名为“金色时期”的巅峰年代,前面我们聊到的《阿黛尔画像一号》和《达娜厄》,都是这期间的作品!
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1894年,克里姆特受托创作3幅画来装饰维也纳大学大厅的天花板。

但作品《哲学》、《医学》与《法学》(上图),因主题过于激进而遭遇公众强烈抗议,最终不仅没能放上大厅的天花板,当时的教育部长还因此辞职。这件事对画家本人应该也有极大的伤害,此后,克林姆特再没接受过任何公众任务。
1945年5月,这3幅画被党卫队销毁,如今我们只能用照片来观赏这3件作品,想想都觉得遗憾。

1897年,鉴于“印象主义”在法国正搞的风风火火,克里姆特认为维也纳的艺术也需要一些“新空气”,并率领一票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包括画家、雕刻家、建筑师等,成立了维也纳分离派(Vienna Secession),旨在传播、分享国内外的优秀艺术理念和艺术作品。
而克里姆特自己,则是杠把子的老大哥,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也是分离派宣言“将艺术献给它所在的时代,将自由献给它所在的艺术”——坚定不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有趣的是,与印象派不同,分离派获得了维也纳官方的支持,还在维也纳市中心给他们批了一块地建立“会所”。话说,对比印象派的那些人来说,分离派的处境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
克里姆特所领导的【分离派】,十分强调运用几何形状,尤其是正方形和矩形。这种风格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上位和中位圣痕也有对这种风格的致敬。

那段时期,如《吻》、《真相》、《友第德》等作品带来的视觉震撼,无一不是克里姆特对传统艺术理念的大胆冲击。或许这一切,都可以用他写在《真相》顶部的这段话来解释吧!
“如果你不能以你的成就与艺术满足所有人,那么,就满足少数人吧。满足全部,便是坏事!”

那么,我们该如何品味克里姆特中后期的这些画作呢?下位圣痕,又藏了哪些隐喻呢?他与无数女人间的风流韵事,真的那么传奇吗?
下1期的圣痕故事,我将继续为你讲述克里姆特的故事!

常规推广一波自己的作品: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