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为啥能成功 孔子学院成功推广的原因
近来国内媒体关于孔子学院的报道很多,如哪个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孔院),是孔院大家庭中的第几位成员,要么是哪个孔院开展了什么活动等等。这类新闻报道固然不可少,但对孔院办学经验的深度反思则更为重要。
我于1984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美国大学里任教。孔院创建初期,我曾大力推动伊利诺伊大学办一所孔院,可惜在校内遇到重重阻力,终未成功。从此之后,我就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了。我不敢自诩“旁观者清”,但局外人论事的客观性是应该有的。
我认为,与其他国家为传播自己文化而设置的类似机构相比较,应该是评价孔院成就的基本坐标。上世纪80年代,日本基金会(Japan Foundation)在美国东亚学界甚为活跃,为各种传播日本文化的活动提供资助,学校和个人向它申请资助成为一种时髦。后来,韩国仿效日本,建立旨在为传播本国文化的基金会,操作方式大同小异。二三十年过去了,这两个基金会的影响力日趋式微,根本不可与孔子学院相提并论。
为何日本基金会等机构投入巨大但效果不佳呢?我个人认为,他们输就输在没有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直接参与和影响当地的教育活动。同时,他们也不懂得从语言教学切入,把文化传播深入到大学以外的社区,与平常百姓建立联系,为其提供服务。反之,孔子学院紧紧抓住以上说的两个关键,高屋建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改变了世界汉语教学的格局。这一比较所彰显的巨大成就,在我看来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事实的比较,那些误认孔院的钱不值得花的国人应该会有所触动,一定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态度。创建孔院的收益从宏观上来看就更为明显。我发现,西方媒体在谈及中国发展软实力时,几乎没有不举孔院为例。换言之,孔院几乎已成中国软实力的同义词。试问,有多少国家建立了能如此代表其软实力的一个文化机构?除了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我真想不出什么例子。英国文化协会是个百年老字号,而孔院这个驰名世界的中国名牌则是在短短的8年中打造出来的。在美国,对时事有所了解的人几乎无不知道孔子学院。相比之下,歌德学院、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协会在美国的报刊里亦极少提及,日本基金会等机构则只是东亚学圈内的人才知道。孔院的成就如此显赫,完全值得全国上下各阶层的全力支持。
总之,依据自己海外游学近30年的所闻所见,我可以大胆地说,孔子学院是神来的大手笔,是名垂青史的伟业。如此高度的评价在现时可能会显得有点言过其实,但只要孔院继续沿着目前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二三十年内将必定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世界文化的大视野中看中国文化,看孔院的发展,感觉确实是与在国内的体会有所不同。在孔院把中国文化带入世界之时,希望国人的思维也同时进入世界的视野,认清文化强国的基本道理,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待孔院的发展,在财力、物力、舆论诸方面予以它最强有力的支持。我相信,这是绝大部分海外学子、海外华人的共同希望。 (作者:蔡宗齐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区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
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成立。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有158个国家或地区设立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分布于5大洲。
孔子学院是中外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它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呢?

汉服魅力
这和孔子伟大而深刻的孺家思想密切相关,孺家思想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代表性。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天下为公”、“见利思义”、“有教无类”等思想理念深入人心,颇受重视和实践推广。当然,孔子学院文化交流内容并不局限于此,它蕴含着中华5000多年悠久文明。

毛笔书写
同时,孔子学院的成功推广正是中国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体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遭受着外来军事打击、经济掠夺、文化西化等多种入侵,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微乎其微。改革开放后,经过全国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为中国文化全面走向世界提供了条件。

汉字墙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各国文化相互交融,彼此借鉴的需要。故步自封和孤芳自赏只会使文化停滞不前,取长补短、互学互鉴、融合创新才能使文化之花绚烂绽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友好文化,马可波罗东游都是最好的例证。
文化之美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就是孔子学院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