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养生要点:温润护阳、御寒防病

今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之大雪。历书载:“斗指甲,斯时积阴为雪,至此粟烈而大,过于小雪,故名大雪也”。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今年大雪具体为12月7日。
大雪节气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同时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
大雪有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雪有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意思是说大雪节气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所谓“小雪封地,大雪封河”,此时黄河流域一带积雪开始增多,气温维持在0℃以下,而东北、西北等地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南方地区虽然没有北国世界银装素裹的雪景,但随着冷空气的不断南下,真正的冬天已悄然走近。
《伤寒杂病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病者,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随着气温的下降,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气转盛而潜藏于内。因此,大雪节气期间中医养生当以温润护阳、御寒防病为重点,以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特别是老年人以及阳虚体质之人。
节气养生

早睡晚起阴藏阳
“养藏”乃冬日起居的主旋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

此时应当比夏日较早入睡,最迟不可晚于子时(晚上11点)睡觉;而早上如条件允许可至天空发白才起,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同时,红昱健康睡眠仪开到自己觉得舒适的温度即可,建议4档-低温档养生为宜,此时可能温度感觉不是很明显,但远红外线的释放是正常运作的,远红外线的穿透力可渗透到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提升身体阳气·
植物精配粉1号食养
红昱健康植物精配粉1号是有黑苦荞、松茸、人参、猴头菇、藜麦、黑麦、淮山药、茯苓、桑椹、黄精、黑枸杞等药食同源的食材精配而成,可益气血、实脾胃、提升人体免疫功能。

动静结合平阴阳
冬天是阳气潜藏、养精蓄锐的季节,古籍有言“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因此,不能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功能。大雪节气运动养生应做到动静结合。

所谓“动”,并非指过于激烈、大汗淋漓的运动,而是以运动强度适中、微微汗出为佳,可选择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操。
而“静”多指行“坐功”,每天清晨,双腿盘坐,头转向左方,两手由体侧提到胸前,手心朝上,两臂随后缓缓落下,头转向正前方,两手臂再重复上述动作。
足部热疗固阳根
古人认为人有四根,即“鼻根,苗之根;乳根,宗气之根;耳根,神机之根;脚根,精气之根”。
鼻子、耳朵、乳房是人体精气的三个凝聚点,而双足乃是全身阴精阳气的最终汇集点。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对应的十二经脉有一半起止于双足,共计60多个穴位。

现代足部反射学认为,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在足底存在立体分布的缩影反射区,对足部进行适当的保养热疗,可调整内脏功能,促进身体健康。民间更有“人老先老脚,养生先养脚”之说,可见足部养生对人体的重要性。

大雪节气养生以“平调阴阳”为原则,健康的真谛在于体内阴阳的协调平衡。
【来源:本文内容综合整理自中国健康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