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丨鸭德刚:知识定位,答案才对丨马理论考研干货
一、什么是定位?
定位,这里指的是知识定位。
什么是知识定位?
就是拿到一个题目,
你就能知道这是对应书上哪里的知识。
先在头脑中检索到这些知识,
才能根据检索到的知识形成思路。
因此先有定位,后有思路。
你如果在头脑中找不出知识,
也就无法编排知识。
因此一切的一切,
都建立在定位知识上。
所以我们说:
知识定位,答案才对。
下面我们来直接看题。
二、一份看起来问题不大的答案
请看今天这一份答案:

建议屏幕面前的你先花1分钟看一下答案(字好看,很养眼)。
这里,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和其存在的根源”
这是一个浙大的简答题,但很明显是当成论述题来练的,所以我们就把它当作30分的论述题来回答。
这个题目看似两问(问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存在根源),
实际是三问,因为还要回答唯心史观的定义。
1、唯心史观的定义;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3、唯心史观的存在根源(这个一般学校都不考,只有浙大这种专考马哲的学校或者考发展史的学校才会考到)。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上述答案。
三、鸭德刚の分析
鸭德刚认为,这份答案有四个优点:
1、字写的非常漂亮,会有1分左右的印象分,盲猜文科生。
2、结构很完整,开头、中间、结尾都有。
3、较好地对应了题目,题目中所问都有回答(其中对第三问,即对唯心主义的存在根源回答非常完善)。
4、回答的内容比较深刻,对知识很有理解,这很能给老师留下好印象。
所以,粗略一看,这个答案属于写的比较好的。
但下面我们要分析其中的问题,大概有四个:
1、没有回答唯心史观的定义

第一段有致命的缺陷。
因为,第一段理应解释历史唯心主义或唯心史观,
但她这里解释的实际是唯心主义(虽然展开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题目问的是唯心史观,
但从头到尾看不到对唯心史观定义的解释。
所以在这里失去了2-3分的定义分数。
但这个错误不仅仅属于这个答案的作者,
也属于在看文章的你(如果你背的是课本的话),
你可以找一下课本第124页,
根本没有关于唯心史观的定义。
是的,根本没有。
同样的,你可以去找找课本有没有关于: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等类似概念的定义。
你会发现都没有。
但考试又会考它们的名词解释。
你可以现在问问自己怎么回答。
很多人都会回答不出来,
但这不怪你,是课本就没写。
这里就是我说的“知识定位”,
你根本就找不到它的定位。
熟悉我直播的同学都知道,我曾经在直播中说过,
“有些题课本上没有,但是会考”
我们鸭厂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这种问题。
不过,一会儿我展示答案的时候,
会给你们看看什么是唯心史观的定义。
2、没有详细解释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第一段最后面写出了主要缺陷
但是,只写了这两条很准确的论点,没展开。
我们来计算一下分值:
题目一共30分,
(1)开头4分,结尾2分。
(2)解释唯心史观定义4分。
(3)解释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10分。
(4)唯心史观的存在根源10分。
作为题目主要两问之一的主要缺陷占10分,
这里只回答了两条论点,能得多少分呢?
其实不少,能得4分,
相当于一句话2分。
所以论点(中心句)是很超值的,
你的初中或高中老师有没有教过你:
“如果时间不够了就先把公式写上”(物理老师)
“如果时间不够了就先把论点写上”(政治老师)
这就是道理所在。
论点2分,论据3分,
论点就一句话,论据是五句话。
非常值!
所以这里只得了4分论点分,少了6分论据分。
但这里又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课本上(P124)有关唯心主义主要缺陷的内容不足。

怎么办?怎么办?
这里就又涉及到了我们说的“定位”。
我在讲课中曾经讲过一个答题技巧:——“找对子”。
这里就用到了这个技巧。
唯心史观的缺陷你写不多,
那么能不能写唯物主义如何克服了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呢?
可以,绝对可以,非常可以,
就像考你机械唯物主义,你写不多,
那么就多写写辩证唯物主义如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
所以这就涉及到了两个知识点:
(1)唯物史观如何确立了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历史的根本动因(这里可以回答P73页科学实践观意义那里的物质实践内容,也可以回答P131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最后那部分的内容);
(2)唯物史观如何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P169页)。
什么叫知识定位?
这就叫知识定位。
A不够,就想到A的对立面,去准确检索知识。
这种情形有很多,
除了对立关联,还有其他关联,
比如我最近上传了一个视频: 就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和“抽象与具体”的关联,可以点进去看看。
3、对“存在根源”回答的第二条还可以再补充

首先要声明,这一问多数学校不考,
其次,这里作答人对“存在根源”的回答已经接近完美,
这一问,拿个满分不成问题。
但其中第二条写的略显太少,而且最好把第二条和第三条的顺序调换一下。
调换后,这三条的逻辑就变成:
(1)社会历史根源限制了人们去认识历史的本质。
(2)认识论上的失误导致了人们不能认识历史的本质。
(3)在认识上错误十分明显的时候,还有人故意坚持错误观点,那么这就是一种有意为之的阶级行为,这就是阶级根源。所以最好加入这么一段:
“比如,列宁在研究中就进一步发现,有的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尽管已经十分明显,仍然有人坚持,这就不是它的认识论根源能解释清楚的,其中必然有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阶级利益,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分析认识论根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某一唯心主义流派是在哪里失足的,分析阶级根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它形成体系的社会原因。”
补上这段,显得不那么失衡。
4、最后一段杂乱冗长

最后一段有两个特点:乱、长。
小小的一段被她写了这么多内容(我一开始都看麻了):
1)提到了唯物史观创立的经济背景、思想背景、政治背景。
2)提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史观、群众路线、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唯物史观。
但透过繁杂的词句,会发现她主要写了两个意思:
1)的核心是说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
2)的核心是说各位领导们发展了唯物史观。
这个线本身是不乱的,但被她给写乱了。
对于1)来说,她本来想写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但却两次提到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奠基与统一。题目问的、她要回答的本来都是历史唯物主义,她却在结尾飘出来了这么多内容讲辩证唯物主义,能不乱吗?
对于2)来说,她举这些例子都很好,也都是他们关于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扬,但她对它的解释却是费解的(或者是离题目比较远的),她写了“都是克服唯心史观两大缺陷的具体体现”,这句话是费解的(群众路线能体现克服第二条缺陷,本质论能体现克服第一条缺陷,那X的话呢?似乎不能体现),所以你不如说,他们这“都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扬”,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比你那句要清晰不少。
但总体来说,她是很会写的,
只不过这个结尾让人读起来难受,
后来她自己作出了更深刻的剖析:

但由于结尾占的分值很低,
故顶多扣0.5或1分的印象分,
甚至可以说,这里大概率不扣分。
最终得分
开头没解释唯物史观-2.5分,
结尾混乱-0.5分,
第一问有缺陷-6分,
第二问满分,
最终得分:21分。
相比昨天,这已经算很高的分数了。
四、鸭德刚的答案
问:请论述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和其存在的根源。
答:唯心史观又称历史唯心主义,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观。(一句话说定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下面我将分别从唯心史观的定义、主要缺陷、存在根源三个方面进行作答(中间稍做说明直接引出下文):
1、唯心史观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观。(把定义分成了两条内容)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唯心史观是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回答。(直接套用唯心史观那里)在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一切形式的历史唯心主义都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唯物史观则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形式。(鸭厂福利,别的地方几乎看不到这个主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总结)
1)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把人们的主观思想动机,特别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看成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最决定力量;
2)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把在社会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的、虚幻的精神力量,如“天命”、“神”、“绝对精神”看成是历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们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都是把精神看成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否定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
2、唯心史观是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它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缺陷(直接缺陷+对立面):
(1)找不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他们至多考察了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却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错误地将社会历史视为了精神发展史,因而不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课本原文)。与此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历史上第一次正确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依据这一原理,马克思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并进一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个自然进程,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课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部分)。
(2)不懂得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课本原文)。唯心主义由于轻视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常常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故而陷入英雄史观。与此相反,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的时候立足于一系列的方法论原则(如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整个历史过程等等)来对历史的创造者进行考察,最终认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个别英雄,而是人民群众(课本人民史观部分)。
3、唯心史观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又有以下三大根源(重新整理的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
(1)社会历史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以前,手工劳动的生产规模狭小,人们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隔绝状态;交通和通讯不发达,使得民族、地区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只能局限于很小的范围。社会的这种发展水平,让人无法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不能充分显露出来。
(2)认识论根源。自然规律是由自然界中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一切历史事件和社会活动无不打上参与者,特别是少数发动者和带头人的意识的烙印。这一切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思想动机和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历史唯心主义正是利用了这点,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而不去揭示社会意识背后的动因,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不去揭示英雄人物之所以产生的真正原因。
(3)阶级根源。在阶级社会中,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精神文化活动的权利,不可能产生系统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观;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要贬低广大物质财富创造者的作用而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贬低劳动者创造的物质的力量而夸大统治者控制的精神的力量,不可能正确面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列宁指出,有的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尽管已经十分明显,仍然有人坚持,这就不是它的认识论根源能解释清楚的,其中必然有更深刻的原因——阶级利益, 这就是唯心主义的阶级根源。
总之,唯心主义作为一种错误的历史观,既有其明显的缺陷,又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一句话总结全文)正如列宁所言:“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列宁名言提高逼格)。今天唯心主义仍然在一些领域内大行其道,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武器,与之进行长期而坚决的斗争(落到实践升华主题)。
以上这个答案,
无论放在哪个学校,也能得28分。
你相信吗?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点赞支持,
多点赞,鸭德刚才能多写文,嘎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