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雷霆载具资料】SMK重型坦克

概述↓
类型:重型坦克/多炮塔坦克
权重:3.7
原产国:苏联
设计师:不详
开始服役时间:未服役(于1938年研制)
采用底盘: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SMK)重型坦克
系列产量:1辆
尺寸与重量↓
战斗全重:55.0吨
全长:8.75米
总宽:3.36米
总高:3.35米
车组乘员:7人(车长+驾驶员+2炮手+2装填手+机枪手)
机动性↓
发动机类型:不详
发动机功率:850马力(1850转/分钟)
通算功重比:15.45马力/吨
档位分布:4前1后
最大前进速度:35.0千米/小时
最大后退速度:4.4千米/小时
0~20千米时速加速时间:4.0秒
0~32千米时速加速时间:8.5秒
转向方式:制动差速
中心转向能力:不可
原地转向速度:22.93度/秒
防护↓
车体前部:75毫米
车体两侧:60毫米
车体后部:55毫米
车体顶部:30毫米
车体底部:不详
车体舱门:30毫米
车体装甲类型:轧制均质钢装甲
主炮塔前部:60毫米
主炮塔两侧:60毫米
主炮塔后部:60毫米
主炮塔顶部:30毫米
主炮塔底部:60毫米
主炮塔座圈:60毫米
主炮盾装甲:25~60毫米
车长塔四周:60毫米
车长塔顶部:30毫米
主炮塔装甲类型:轧制均质钢装甲(前部为铸造均质钢装甲)
副炮塔前部:60毫米
副炮塔两侧:60毫米
副炮塔后部:60毫米
副炮塔顶部:30毫米
副炮塔底部:不详
副炮塔座圈:不详
副炮盾装甲:60毫米
副炮塔舱门:30~60毫米
副炮塔装甲类型:轧制均质钢装甲(前部为铸造均质钢装甲)
火力↓
一级武器组:76毫米L-11型线膛坦克炮(1门),身管倍径L30.5,膛线数量24条,定装弹,最大炮口动能1282.18千焦,弹药基数113发,发射间隔6.3秒,理论射速9.5发/分钟,适配弹种APHEBC/APBC/HE/榴霰弹,弹丸重量6.300/6.780/6.200/6.200千克,初速每秒615/615/615/615米,装药当量150.000/0.000/621.000/85.000克TNT,引信临界厚度10.0/-/0.1/8.0毫米,引信触发延时150/-/50/500毫米,10米垂直穿深78/93/10/37毫米,100米垂直穿深76/91/10/35毫米,500米垂直穿深69/83/10/29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61/74/10/25毫米,1500米垂直穿深53/66/10/20毫米,2000米垂直穿深47/58/10/17毫米,10米30度穿深69/82/10/32毫米,10米60度穿深28/34/10/11毫米,水平射界全向,水平转速15度/秒,垂直射界35/-7度,垂直转速3度/秒
二级武器组:45毫米20-K型线膛坦克炮(2门),身管倍径L43.8,膛线数量16条,定装弹,最大炮口动能412.98千焦,弹药基数300发,发射间隔2.5秒,理论射速24.0发/分钟,适配弹种APHEBC/AP/APCR/HE,弹丸重量1.430/1.430/0.850/2.150千克,初速每秒760/757/985/343米,装药当量29.260/0.000/0.000/118.000克TNT(APHEBC弹为19.000克A-IX-2炸药),引信临界厚度15.0/-/-/0.3毫米,引信触发延时1200/-/-/400毫米,10米垂直穿深69/73/103/4毫米,100米垂直穿深68/71/94/4毫米,500米垂直穿深59/62/64/4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50/52/40/4毫米,1500米垂直穿深42/44/21/4毫米,2000米垂直穿深35/37/17/4毫米,10米30度穿深62/62/79/4毫米,10米60度穿深25/22/24/4毫米,水平射界左135度/右135度,水平转速15度/秒,垂直射界25/-7度,垂直转速3度/秒
三级武器组:12.7毫米DK型机枪(1挺主炮塔后部),弹药基数600发,单管射速600发/分钟,50发弹箱供弹,重装填时间8秒,10米垂直穿深29毫米,100米垂直穿深27毫米,500米垂直穿深25毫米,1000米垂直穿深20毫米,1500米垂直穿深11毫米,2000米垂直穿深8毫米,水平射界左15/右15度,水平转速不详,垂直射界1/-10度,垂直转速不详
额外细节↓
电台:有
周视观察系统:无
火炮稳定器:无
瞄准镜倍率:1.9~3.5
弹药分布:炮塔吊篮周围60发主炮弹药,乘员舱后部两侧各12发主炮弹药,主炮塔尾舱两侧各6发主炮弹药,车体底部右前侧56发副炮弹药,另有17发主炮弹药和244发副炮弹药放置于不详位置
油箱分布:车体后部(发动机与散热器两侧)、主炮塔正下部
驱动模式:后置后驱
悬挂类型:扭杆
评价↓
该型战车为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开发的多炮塔重型坦克,旨在做到比T-35更强大且可靠,其装甲相比于同时期和更早的其他多炮塔坦克而言要厚重得多,且安装有以同时期标准而言性能良好的主炮与副炮,为保证机动性,该车采用了以同时期标准而言极为强悍的850马力发动机提供动力,具有在当时相对于庞大尺寸和吨位而言优异的直线机动性,但由于车体过长,转向性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外观方面,该车采用了双炮塔设计,主炮塔位置较高,在其座圈基部之前的偏左侧安装有一座圆台形的副炮塔,车体与以其为基础修改而成的KV系列重型坦克较为相似,但明显更长。
视频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