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提前结束”东南亚之行,新冠疫情只是借口

文/行走斯图卡
前往东南亚为所谓“遏华包围圈”拉拢成员的国务卿布林肯,在没有完成预定访问议程的情况下,灰溜溜地离开了;表面上看,原因是他的团队遭遇了新冠病毒的突袭,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美国的行为不得人心。
据媒体报道,12月15日,布林肯出访团队中,一名随行记者确诊被新冠病毒感染,目前正在吉隆坡隔离;布林肯本人“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取消对泰国的访问,提前结束自己的东南亚之行——作为华盛顿的“精英”,布林肯什么时候高度重视“疫情影响”了?国内死了80万人,华盛顿不照样莺歌燕舞?很明显,布林肯取消这次出访不单是病毒的“突袭”,必然还有更多的无奈。
他是带着“构筑遏华包围圈”的使命而来,地区的和平、稳定不是他的目的,制造对立和冲突才是;而从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访问成果来看,他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积极地响应。
《中国日报》驻欧盟记者陈卫华在社交平台写道:不要再说中国的坏话,也不要再在该地区制造分裂。有毒的政客和外交官在亚洲或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就待在华盛顿吧。
在他还在前往雅加达的路上时,《雅加达邮报》就已经提醒称,印尼与美国不是盟友关系,没有必要为了美国牺牲自己的利益。对于美国的地缘政治诉求,印尼政府应当“敬而远之”。这也说明了布林肯将会在东南亚行程中遇到的一切:各国都会热烈欢迎他的到来,对他说的话予以高度“重视”,但不会轻易给出许诺。
所以,布林肯在东南亚说了很多中国的坏话,比如“中国威胁南海的3万亿美元贸易”,以及鼓动东南亚国家介入台海问题,但是得到的响应寥寥无几。谁都知道,美国的承诺一文不值,而对于其他国家给出的承诺更是“一毛不拔”。拜登政府或许确实比特朗普更加重视东南亚的战略位置,但是布林肯的出访已经显得“太迟了”;对于东南亚国家而言,美国的“重视”就是一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想起来时热情四溢、想不起来时双边关系都会落满灰尘。澳大利亚学者卡尔·塞耶(Carl Thayer)认为,每一种双边关系都需要让双方都感到舒适,美国想要说服东南亚“对抗中国”、组建一个“地区冷战网络”,这不会让人感到舒服,布林肯出访东南亚的外交成果很难得到实质性体现。
美国态度轻浮是一回事,行为也很轻薄。早在今年5月份,布林肯计划与东盟各国外长举行视频会议,最终因为“技术故障”而被取消。当时美媒就披露,很多东盟国家的官员就此认为,所谓“技术故障”完全是因为美国没有做好准备,也反映出美国对东盟的态度非常浅薄。
除此之外,“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最近出现在加州圣迭戈港附近海面;从照片可以看出,它的舰艏声呐罩已经完全脱落,事故伤害比之前外界预料的要大一些,这进一步加剧了南海周边国家对美军这次事故的担忧;而在此之前,美国一直不肯公开“康涅狄格”号核潜艇事故的来龙去脉,对“是否发生核泄漏”等地区国家关切的问题避而不答。
中国有句古话,信不足则多言。布林肯在东南亚说了那么多,最终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果他收获颇丰的话,哪怕顶着新冠病毒的压力也会竭尽全力完成自己的行程——所谓“疫情影响”,更多是让他体面结束这场无聊出访的借口。
中国还有句古话,识不足则多虑。美国总是担心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听话。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愿意为了得罪中国,而选择与美国的政策保持距离。华盛顿没有认清楚历史发展的大势,依旧沉浸在昔日“单极时刻”的辉煌旧梦中。
所以布林肯在东南亚转了一圈一无所获,只带回去了一个新冠病例——这大概也是美国眼下国运的一个真实写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