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朵花里,窥见“苏式生活”的精致与优雅。

2023-06-14 20:15 作者:苏州园林研究所  | 我要投稿


白兰花开的晨光里,心中起了风,风从一树碧玉来。

宋杨万里有《白兰花》诗:“熏风破晓碧莲苔,花意犹低白玉颜。一粲不曾容易发,清香何自遍人间。”

那低首含羞的白兰花,颜如碧玉。每到夏,总盼着见一朵白兰花。见它冰清玉洁的姿容,闻它清芬脱俗的香气。

看一读者说她去苏州,本想着带些土特产回来,结果只腕上戴着一串白兰花,晃悠悠地游走小桥流水巷,然后在一声声好听的评弹里回来了。

已足够美了。腕间,有玉。

@是王丸丸呀▲

其实,她戴的花串,何尝不算是苏州的一种“特产”,而且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特产”。

又到白兰花上市的季节了,相信此时你去苏州,总会在平江路或山塘街等处遇到卖花的阿婆。

卖花串、花包挣不了几个小钱,阿婆还要顶烈日沿街叫卖,但这是自古便留下的一门美丽营生,不舍得丢。

说到花,有游人感叹,苏州人爱花真是爱到了极致,随便走走,林林总总的小店、青石小巷人家门前大都种着花,吃的呢,更是各种花品点心琳琅满目,还有以花制茶制酒……可以说,自古,在苏州,万物皆可“花”。

@空谷寻芳▲
@小小影月▲

 

宋代时,苏州已兴起花卉种植业,虎丘尤胜。北宋末,苏州的朱勔在“花石纲”败后被诛,其子孙流落虎丘,便以种花为业。明黄省曾的《吴风录》中有记载:“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垒山为业,游于王侯之门,俗呼为花园子。其贫者,岁时担花鬻于吴城,而桑麻之事衰矣。”

此后花市渐起,至明清,虎丘花市已成为江南花木贸易中心。

有关苏州花市的记载不胜枚举,比如明代顾禄在《桐桥倚棹录》中有记载:“半塘桥西,山塘诸衖内皆通郊野,多艺花人所居。任仁发诗云:‘幽栖无所事,园圃足生涯。荒径多闲地,随时好种花’,在宋代已然。”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花市兴起,过百花生日时,苏州人过得极具仪式感,清代诗人蔡云书写苏州风俗的《吴歈》中对此有诗曰:“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

种花为业,自然就有卖花生意。清代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有载:“虎阜山塘多花市,居民以艺花为业,晓来担负百花,争集售卖。山塘列肆,供设花盆,零红碎绿,五色鲜秾,照映四时,香风远袭。”

买花之风亦盛,明代苏州人钱希言曾作诗曰:“三尺绿波吹晓市,荡河船子载花还。”船至山塘,回时必要买花载归。

山塘花市之盛,可谓四时不断。同是苏州人,清代沈清瑞也多作诗记载,如“花市家家种碧田”“月满桐桥,载去一船香气”等。

@秦淮桑▲

 

宋人爱花成了一种风气,南宋苏州人范成大有诗云:“一枝香杏一枝梅,各占东风挂玉钗。”赏花之雅,早已融入到苏州文人的血液里了。

苏州人还有戴花习俗,清代苏州人顾禄所著吴中岁时土俗的《清嘉录》里记载,虎丘所产茉莉花,“花蕊之连蒂者,专供妇女簪戴”,因此,“虎邱花农盛以马头篮,沿门叫买,谓之戴花”。

不但文人,普通苏州人家也以种花赏花为乐,清乾隆《元和县志》有记载说:“虎丘人善以盘松、古梅,时嘉卉植之瓷盆,为几案之玩,一花一木皆有可观。”由此可知,苏州人爱花赏花,已是生活中的平常事。可以说,赏花已成为一种“苏式生活”了。

因此也不难想象过花朝节,苏州人是如何热情高涨。赏花之余,还要护花。《清嘉录》里有载,每年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闺中女郎翦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

将五色纸笺系在花枝上谓之“赏红”,也被称为“护花”。“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这种护花习俗,极好地反映出苏州人对美好的珍惜。

@秦淮桑▲

 

花除了满足苏州幽人韵士的风雅和情趣之外,还满足了苏州人的口腹之欲。苏州人的花食可谓五花八门,绝对让人惊叹。从种类上分,有花露、花茶、花酒、花酱、花馔。

花露有两种制作方法,那就是煎煮和蒸煮。花露可作可口饮品,又可入酒入汤作调料。花露的品种也多,有玫瑰花露、芙蓉花露、茉莉花露、蔷薇花露、栀子花露……

据顾禄在《桐桥倚棹录》里记载,苏州有专门经营花露的店铺,最为著名的是虎丘的“仰苏楼”和“静月轩”。

苏州花茶约创制于宋,兴于明清。苏州花茶的品种极多,很多花都被制成花茶,其中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玳玳花茶一度成为苏州花茶的主打,这三种花,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苏州“三花”。这三种花茶中,茉莉花茶名气更盛。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苏州花酒也是非常有名气的,其中主要有桂花酒、菊花酒、木香酒、玫瑰酒等。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的“王四酒家”,以产桂花酒而远近闻名。桂花酒、玫瑰酒等至今仍是苏州人喜爱的佳酿,平江路一带也多花酒小店。

花酱,顾名思义,就是以花为酱。花酱可以直接食用,又可以作调料、佐料,主要有桂花酱、玫瑰酱、玉兰酱、木香酱、菊花酱、茉莉酱等。汪曾祺曾在文章中提到,苏州的一种小食扁豆糕:“将扁豆籽蒸熟,滚压成粉再加糖炒过,以此作坯再制成糕。糕分两层,下层掺了草汁为淡绿色,上层是掺了薄荷的米粉为乳白色,吃时抹一点玫瑰酱,为粉红色,拿在手里,淡绿乳白粉红,好看极了,吃到嘴里一片清凉。初夏时节坐到开花的槐树下吃,小蝴蝶一样的槐花啪达落下一朵,啪达又落下一朵,再看一个苏州女孩子从对面石桥上姗姗走过,那就是人生最美妙的一瞬,恍若初恋。”想想就让人垂涎三尺。

@M遥囡囡▲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苏州与花相关的肴馔,花样更多,可分为小吃和菜肴两大类。苏式糕点小吃或制为花形,或以花入馔,品种之多,可谓洋洋大观,著名的有梅花饼、玉兰饼、海棠糕、桂花糖糕、桂花栗粉糕、桂花糖芋艿、玫瑰花糕、菊花饼、菊花春卷、梅粥、莲花羹等。菜肴呢,也是花样繁多,比如兰花肚丝、玉兰豆腐、牡丹里脊、汆生鸡片牡丹、牡丹银耳汤、茉莉汤、莲花豆腐、桂花汤、菊花鱼球、梅辣汤等。

顾禄《清嘉录》里曾载,在苏州,除了“珠兰、茉莉花”,“春之玫瑰膏子花,夏之白荷花,秋之木犀米,为居人和糖、舂膏、酿酒、钓露诸般之需。”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苏州人赏花,是精神层面的享受,食花则是物质上的享受,除此,苏州人还“行花住花”。凡所行,到处是花,凡所住,也尽是花。这里的花,可不单单是指花草之花,还指苏州的花街花巷。

在苏州,你随便走走,常会碰到以花草命名的街巷、村子。

比如:东百花巷、西百花巷、东花桥巷、西花桥巷、瓣莲巷、莲目巷、丁香巷、幽兰巷、花街巷、兰花街、桃花坞大街、桃花桥路、蔷薇弄、腊梅里、梅园弄、水仙弄、百合弄、灵芝弄、芝麻弄、金桂弄、桂香弄、木杏弄、荷花弄、桃花桥弄、丁香里、花萼里、杏花里、花新里、松筠里、兰亭苑、联萼坊、桃源村、木杏新村、玉兰新村……数不胜数。

这些以花草命名的街巷,说起来大都是有历史底蕴的,比如西百花巷,在旧时为栽花之地,有“吴中百花”之说,巷内有清代刑部郎中潘曾玮故居养闲草堂。

在苏州,行走于这样以花命名的街巷,真是让人恍然误以为坠入了花海之中。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在古代,苏州是很多文人墨客心中理想的隐居之地。从仕途中退隐苏州者,他们遁世幽居,在苏州建造园林,享山林幽隐之乐。

作为苏州人,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建石湖别业,又在城中建范村,遍种花木,与友人诗酒唱和,品音赏曲,吟花弄草,风雅快意。

苏州才子唐伯虎诗中吟唱的“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或许我们可以猜想,是桃花给了唐伯虎狂傲的资本吧。

@酒窝的碎碎念▲
@枫红叶落999▲

在苏州为官的白居易,离开苏州后多次难抑对苏州的怀念之情,他在《忆旧游寄刘苏州》中有诗句“六七年前狂烂熳,三千里外思裴回”,忆起在苏州时的“狂烂熳”,而今只能遥遥寄情怀,独徘徊。忆的什么呢?也许正是他在《梦苏州水阁寄冯侍御》诗中所说的,“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

吃穿住行,无花不欢。一朵花里,可以窥见“苏式生活”的精致与优雅,风情与逸致。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生鱼喵喵

图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一朵花里,窥见“苏式生活”的精致与优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