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50-被包装、夸大的正面管教

2023-02-19 09:35 作者:不胖的林较瘦  | 我要投稿

昨天在千字文读书群里,学生问了个关于正面管教的问题:“之前耽误好多时间在西方育儿书上,较瘦你怎么看待正面管教之类的书”。

我其实不了解正面管教,但只看名称就知道大概了。这个概念源自源自美国的简·尼尔森博士,这据说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主张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面管教两个核心关键词是和善、坚定,即对孩子有足够且严格的要求,但是同时又能够给予孩子爱和尊重,能和孩子平等交流沟通。

看了这段介绍,我觉得用“Peace & Love(爱与和平)”来形容很贴切。这个概念确实很诱人,许多家长平日里被孩子的各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鸡飞狗跳,需要岁月静好的时光。所以,它能流行起来,并非偶然。

但是实际运用的效果,并不好。

我不是说正面管教不好,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它有可取之处,也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可供操作的流程和技巧。相较于我们传统的“因材施教”、“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简单却不明了的教育格言,西方具体的教育方法,确实是很有帮助的。

在传统教育方式被新一代家长纷纷抛弃的时候,并没有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现代教育体系出炉。在这个空档期,西方教育方法占据了市场,却又有点水土不服。毕竟社会环境不同,家长的认知也大不相同。

按照教育方式的层次,我们可以分为道法术器。如因材施教,属于道的层次,非常正确,也非常凝练;棍棒底下出孝子,则是器的层次,就强调一个棍棒(即体罚)的作用。正面管教,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的技术,所以属于法的层次。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正面管教,我认为它只是中法,未得上层。为什么呢?

因为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具体点就是“既不惩罚也不娇纵”,这里就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暂且不说惩罚有没有必要,正面管教已经先默认了教育方式是一个维度,不能惩罚孩子的过错,但又不能让孩子好过。

管教一词,本身是偏负面的,只有行为不良的孩子才需要好好管教。但是如何定义行为不良,是从家长的角度,是从客观的角度,还是从孩子的角度?比如小朋友在家里乱涂乱画,家长很生气,这是不是不良行为?是否大人不满意、不喜欢的行为,就是不良的?

一个所有行为都让家长满意的孩子,是否就又说明教育得很好了呢?

我不这么认为。有些家长脑子相当不清楚,但又过分自信,这样就会误判形势。

昨天我在地铁见一个妈妈用手机app给孩子做“数学启蒙”,看得我脑壳疼。小朋友才3岁左右,头一动不动盯着屏幕,机械地在屏幕戳来戳去。这种软件非常垃圾,我观察了一下,就是点到错的没反应,点到对的就有反应。这不就是简单的试错嘛,小白鼠都会做,但是这位妈妈非常起劲。

中途小朋友转头去看别的地方,他妈就比较生气,拍他的手,声音也高了几度,就乖乖又盯着屏幕了。然后,连着点几次都不对,他妈就显得很暴躁,大声说“这才是正方形”。

她应该没有注意到自己有多少糟糕,可能还沉浸在“数学启蒙”的快乐中。

如果是这样的家长,怎么能做正面管教呢?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了,不能冷静处理日常琐事,怎么营造和善而坚定的气氛?

也就是说,正面管教虽然概念很好,也有操作方法,但是对人的要求极高。人的水平达不到,在操作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大的偏差,事倍功半,甚至背道而驰。这应该是许多实践正面管教的家长最大的困惑,道理讲得很对,但是做不到。

我们中国传统的教育智慧,从来不只讲正面,而是讲阴阳。老子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正面和反面,它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执着于正面,就丧失了反面。

只有一个正面的管教,就注定是有缺失的教育。按我说,不仅要有正面管教,反面管教,侧面管教,背面管教,里面管教,外面管教,上面管教,下面管教,面面俱到,才是好教育啊。

所以,正面管教缺了那么多面,最多只能评个中,不能再多了。

所谓正面管教,只适合于气度超然、格局够大的家长。

我讲个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他有一天看到一个男孩用砖头扔另一个男孩,十分危险。便将其制止,并叫他下午3点到校长办公室。没到3点,男孩就到校长室门口等候,眼神迷离无光,情绪起伏不定。

陶先生去小卖铺买了一包糖果,然后才准时回到办公室。他发现男孩在等他,就笑着掏出一颗糖说:“这颗糖是给你的,因为你很守信,没迟到还提前到。”

接着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让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校长,尊重别人是最重要的品质啊。”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拿砖头扔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

男孩内心复杂,心绪涌动。

沉默之后,男孩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认错,实在难得,不得不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回去吧!”

这是不是一次正面管教?

故事主人公是陶行知先生,我认为不假,假如换成普通校长呢?能压得住怒火吗?能设计出这样的教育过程吗?

况且陶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极具人格魅力,深得学生敬重。普通家长,有这样的人格魅力吗?能字字珠玑,句句说到孩子的心坎去吗?

确实是太难啊。我们看万世师表孔夫子,他是不是和善而又坚定的人?但他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教得特别好,还是有惩罚、臭骂、讽刺学生的教育方式。孔夫子这么厉害的人,多管齐下,尚且不能做到尽善尽美。

今天的普通家长,在教育水平上远不如陶先生和孔夫子,又舍弃可用的教育工具,事情岂能完满?

假设正面管教的方式失败了,家长要不要用其它方式教育孩子?用打骂行不行?正面管教不行了,就应该让其它方法上,不能放弃教育。

教育实际上是思想在主导,而非具体的教育方法。所以提高思想层次,面面俱到,自然也能做到正面管教。我建议读《荀子》《韩非子》《孟子》《道德经》这些传统经典,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和格局,自然就能做得更好。

我们传统也有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故事,里面蕴含着很高深的教育智慧。比如孔子的学生,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她一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与妻子决定)马上杀猪烧肉。

这不也是正面管教吗?

我们自古就有人在这么干,只是一直没有人去系统地整理出来,不是那么具体、清晰,但不代表没有。

正面管教这么火,也是包装的结果,名不副实。真正高价值的东西,它是不用包装的,不会用新概念,也不用到处打广告。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与其追寻一些时髦的教育方法,倒不如静心好好学习,提升自己。我一个学生读完《道德经》,思想认识提升了,教育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修好身,才能齐好家。

150-被包装、夸大的正面管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