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改画122】我的画无法呈现出想表达的东西,为什么…!?

个人理解与总结:
本期主题:故事性的营造,故事性与观赏性的取舍
本次改画的原作者水平很不错~所以老师对原画的人物与背景的修改都很少,主要修改都集中在了营造画面的故事性而非修改作画错误上,所以我也不打算按修改步骤记笔记了,来聊聊有关故事性的那些事吧。
(本次笔记主要面向有足够基本功却苦于无法营造出足够故事感的小伙伴)
①绘制前的准备
绘画,即使是商业类的绘画,也是有不同的细分领域的,立绘会更注意角色的人体正确与否以及角色的外形设计,色彩与线条力求舒适、明确、耐看;原画对“华丽美观”的要求比立绘更低,对人体结构的准确性与人物外形设计水准的要求则是所有类型中最高的,美宣图则追求令人印象深刻,吸引目光,书籍插画会更在意画面的故事性及画面与原作内容的契合......因此不是所有的绘画场景都要求画面有强烈的故事性的,不同的绘画场景中故事性在各项标准中的重要性也不一样,所以在画之前明确自己的目的与画面的应用场景很重要——也许你的画作本来就不必有强烈的故事性呢?
这时有些小伙伴会说:“但我只想画点自己心中的场景或故事,你说的这些对我没用啊!”莫慌,我们现在来着重讲讲如何用单张画面讲故事。
首先就是确定自己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如果有故事原型或心中已有完整剧本当然好,但没有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些足以支撑构思的关键词即可,因为我们创作的单张插画本身就不用极其完整的故事链条支撑。或者说,我们用单张插画传达出故事的一个侧面/片段以及故事的整体氛围即可,不用试图将整个来龙去脉在一张画里解释清楚。
因为这个流程是针对希望画出“心中的故事”且基本功已经过关的人设计的,所以大家心里产生“想要画一个这样的故事”的想法时心中就已经有一个或模糊或清晰的景象了。接下来依照自己心中的画面绘制草图就好,精细度完全不用在意,甚至可以说只有自己能看懂也没关系,因为这一步并非在为精细刻画做铺垫,而是在测试这样的构图是否可行,因为人脑内的景象很容易忽略掉很多细节而只关注自己最喜欢最美的一部分,所以脑内特别完美的构图未必能运用于现实。
在反复绘制草稿直到自己认为构图是好看的,产生“这么画一定很好”的想法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绝对不能有“我不确定这样画好不好看......试试看?”的想法,因为如果画手自己都对画面存有疑虑,那最后的效果往往也不能令自己满意)
②故事性的来源
作为基本功过关的选手,相信接下来根据自己构建的草稿就能一步步画出美观的作品了,但先别急着动手,因为这不代表一定能画出富有故事感的作品。“美观”与“故事性”并不是相关的,就像写作有华丽的词藻不能保证剧情就很出彩一样。单张插画的故事性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造就:
一、互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动,人物与物品之间的互动,物品与物品间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往往用通过表情、手部动作与体态体现人物的细致感情,尤其是人物之间的感情,人类是具有感性的社会动物,这种对感情的刻画天然对我们具有吸引力,并引发我们的遐想,故事感便由此而生。可以说,一张插画的故事性是否充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引发观众的遐想。

(画师Jan Weßbecher的作品)
人与物的互动与物与物的互动则常被用于构筑特定的场景,这些互动丰富了场景的细节,使得这些场景看上去更可信、更贴合观众对此类场景的认知,进而使得画面有故事的质感。这些互动往往具有特殊性,因为这些只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才会见到的互动进一步强调了画面描绘的是怎样的场景。如下图,车顶两只海狸摇动红旗的指挥动作与登记动作,以及下方小狗倚着斧头休息的动作,都在突出它们是一个伐木工程队,而工程车绞碎木头的动作也是在强化“伐木工程队”的印象。

(画师Lynn Chen的作品)
二、时间:绘画是静止的,但我们能利用线索让观众在静止中感受到时间的流动与事件的推移,这常常是与第一点联动的。当观众能利用画面中的线索得知一件事的始末甚至未来发展,故事感便随之而来。如下图,作者巧妙地将多个时间点下的同一人置于一个画面中,甚至令其之间产生互动,从而达成了漫画般的效果,体现了时间的流逝。

(画师Evan Cohen的作品)
三、对比:设法将同一角色的不同状态或不同角色的不同状态进行对比就能营造出强烈的冲击力与戏剧性。例如下图,衣着得体的男人与落魄流浪汉的对比,二者一俯一仰的姿态对比,伞内外冷暖色的对比——正是这样的对比加强了画面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画面的故事性,因为戏剧性正来源于冲突与对比。

(画师Joey Guidone 的作品)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老师的修改:

首先,在对比方面,老师将“过去的她”加入了绘画中,不仅在人物外形上形成了对比,还利用冷暖色对比体现了人物性格的转变。在互动方面,人物一前一后的位置体现了二者的性格差异,双方持有的同一副眼镜说明了二者是同一人,建立起了二者的转变关系——而女孩随时间发生的转变就在这种互动中被观众感知。画面的故事感便由此增强。
③故事性与观赏性的取舍,重构你的画面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斋藤老师自己也承认,单从观感来看,修改后也没好多少,这还是老师已经在完成对故事性的刻画后又对一些细节做了优化的结果。如果让我一眼望过去,我甚至认为人物右边的原图才更好看(哇呀呀,不要打我QAQ)。这就是故事性刻画对画面观赏性的破坏,即使有很多方法让蓝色的“过去的她”变得不那么扎眼,但这一块蓝色还是破坏了原画浑然一体的暖色调布局;蓝色的眼镜也远没有鲜花那么显眼美丽,让可以将观众视线集中在人物身上的鲜花替换为了不显眼且在花丛中略显突兀的眼镜,又在人物背后又加了一个人物,这无疑分散了画面的重点,让其第一眼看去冲击力有所下降。(叠甲时间!我没有苛责斋藤先生或原作者或任何人的意思,我只是在陈述这些改动的利害,毕竟画面到了一定水平,有些改动就是不得不做出取舍的)
诚然,这种结果与原作者一开始没有规划好构图,没能让画面与要讲的故事统一有关,但我们也要承认,很多时候故事性的改动就是会无法避免地使画面观赏性下降,即使你一开始就做出了极好的构图去协调故事性与观赏性,你也可能发现“这里如果舍弃一些故事细节会更美观......”
尽管这个问题令人沮丧,但也并非不可缓解:那就是在早期构图时就充分考虑故事性因素。还记得那张令你感到前途可期的草稿吗?现在就是练习时间——按照上面的要点试着重构自己的画面吧。问问自己:角色的性格是什么?然据你对角色的了解想想角色在这种环境下会有什么特定的行为或微小的动作与表情;故事的场景是什么?试着把这种场景中特有的景象与行为融入其中;故事中有什么关键性的物品?(如本次改画中代表女孩的转变的眼镜)试着把它变成画面在构图上的关键部分。互动、时间、对比,在反复打磨这三点后,画面的故事性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反复练习后,相信你不用上述步骤也能熟练地将故事性融入自己的构思中。
本次的笔记就到此为止了,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