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财务造假-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来源:知乎专栏学吧 Captain Jack Captain Jack
最近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造假频发,影响颇大。上市公司面临业绩压力,加上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得不在财务数据上做调整。
常见的调整就是增加盈利,有个别是减少盈利。
三大财务报表数据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调整一个项目,势必引起其他项目的变化。一个低水平的财务人员做调整往往会考虑不全,无法把握整个报表的逻辑,导致调整后的报表数据不匹配,经验丰富的投资人一眼就能发现报表数据有问题。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帮助非财务人员通过查看上市公司财报数据的逻辑,看看他们财务数据有没有问题。毕竟上市公司财务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仔细阅读他们的财报,还是会发现问题。
一、资产负债表
1、货币资金和银行存款 一般来说,资金不会造假,审计都会查看企业的银行存款金额,有多少钱就是多少。不过从最近披露的财务造假案例来看,有在资金这块造假的。
有数据统计,公司货币资金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5%-25%之间较为合理。货币资金逐年减少,意味着公司承兑能力的下降。
如果这一比例在5%以内,可能意味着公司出现极大的流动性风险,无力承担债务兑现,内部员工的工资等支出可能也面临无法支付的风险。 如果这一比例明显较大,超过35%,
一方面或许因为公司真的有这么多现金,只是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一直将资金留存在自己银行账户;另一方面可能这个金额有问题,虚增了。
针对货币资金虚增,可以有以下几个线索:
第一,利用关联关系,资金在几家关联公司之间转来转去,并不是因为业务增长带来资金增加;这种情况,看一下其他应付款科目,对于关联方是否有较大的余额。(一般财务会把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记到这个科目)。
第二,看一下公司有没有盈利;没有盈利,货币资金增加的话,只有2个渠道:收到外部投资和外部借款;看一下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负债有没有增加。如果公司有盈利,看看盈利能否覆盖资金的增加。
简单来说,公司赚钱了,才有现金;看看赚的钱跟现金是否匹配。 总体来说,公司货币现金有三个来源:自己赚钱(净利润)、获得投资(资本公积和实收资本)、负债(借款和内部公司往来)。
有人说为什么不看现金流量表,原因有二:
(1)不同的人编现金流量表有不同的结果,因为你要正确的划分资金的性质,定义这笔钱是哪种现金流,同一笔现金,不同的人可能会把他放在不同的项目中;
(2)现金流量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产物,就是说前两张表确定了,现金流量表可以自动生成。 所以针对货币资金的分析,分析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就可以了。
2、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如果造假的话,十之八九会在这两个科目造假。
如果两个科目前后两期变化比较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先解释一下原因。
一般企业造假,会提高收入、减少成本、增加净利润。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资产负债表右下方股东权益增加(未分配利润);为了保持报表平衡,需要报表左侧的资产也要增加。
资产增加的话,要么增加流动资产,要么增加非流动资产。增加非流动资产成本比较高,比如虚构设备、厂房等,这些大物件容易被检查,造假很容易被发现,所以一般会虚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有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等。虚增存货,也容易被查,因为看得见摸得着,除非那些盘点很困难的,比如水里的鱼虾,山上的林木,养殖的家禽等。
虚增货币资金,一般有银行账户等制约,查起来也容易。所以只有虚增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比较隐蔽。
虚增应收账款,很简单,要么虚构几个供应商,增加一些应收款;要么在原有供应商应收账款基础上增加一些金额。
审计不是会向供应商发函证确认吗?
审计会有一个重要性水平,划定多少金额以下的就不作为审计重点。所以虚增应收账款,一般是化整为零,每个供应商增加一点点。大客户金额一般不会动,只动小客户。大客户的金额是真实的,留给审计发函证。
因此,这里建议审计应该在小金额客户中随机挑选几个发函证,不能只盯着大客户。如果一家公司小金额的应收账款比较多,需要引起审计重视。
对于投资人来说,看应收账款有没有问题,可以做一下比例分析,应收账款增加额/本期收入,如果比例过大,超过30%(数字仅供参考,同时考虑行业特征、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可比公司等要素),可能应收账款里面有虚增的水分。
作为外部投资人,只能得出这样一个大概的判断。如果企业下半年应收账款突然增加这么多,就更应该引起关注。
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一般企业财务会将关联交易放在这两个科目中,还有一些款项讲不清道不明的,也放里面。因此这两个科目通常是“垃圾科目”,正常情况余额不会很大。如果余额比较大,应该引起关注。
3、长期股权投资
长投也有可能造假,比如虚增的收入或盈利太多,应收账款消化不了,就只能找其他科目消化。虚增长投,对应增加被投资单位。如果这些被投资单位被披露出来,就去查一下他们的工商登记有没有实收资本的变更,哪怕增加的不多。
4、固定资产
看看报表附注里面有没有把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每一类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数据是否合理。比如,折旧期限为3年的固定资产,当年计提的折旧数据/期初固定资产原值<30%比较合理。 无形资产同理。
5、应付账款
为了消化权益的增加,在应付和其他应付这两个科目上,可能会做调减处理。针对前后两期大幅减少的应付项目,应该引起注意。
6、应付职工薪酬
成熟稳定的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应该变化不大,除非企业人员数量有较大变化。
7、应交税费
看应交税费前后两期的差额,根据公式:期初+本期发生-本期减少=期末 本期发生的应交税费是本期业务新增税费,主要是增值税和附加税;本期减少是本期实际缴纳的税费。
一般财务做账是次月做上月的账,计提在上月,支付在次月,这样本月的计提数与支付数就有期间的差异。本月计提的数据对应本月业务,本月支付数据对应上月业务。
如果本月业务比上月业务多,导致计提数大于支付数,应交税费就会有一个余额。如果支付数大于计提数,余额就会减少。
业务持续增长的企业,应交税费余额应该也稳定增加;如果收入增加,应交税费减少,应该引起关注。
8、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付款就跟其他应收款一样,财务一般会把内部关联交易放在这科目,里面同样有些杂七杂八的事项。余额变动过大,应该引起关注。
二、利润表
1、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例应该保持稳定,前后两期相差不大;因为一般企业的税收政策会保持相对稳定。
2、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看这三个费用与收入之间的比例,前后两期比例应该保持稳定;同时对照可比公司的数据。
仅仅从一张财务报表,顶多能看出报表有问题,有所怀疑。这些怀疑还需要其他更加详细的资料加以印证。
其实每家企业都有调整报表的冲动,特别是需要融资或上市;也有企业因为财务自身的技能不高,导致编制的财报漏洞百出。
不管怎样,财务报表仅仅是帮助投资人分析公司的一种渠道,背后的商业逻辑比财务数据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