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进一步对流浪地球3、4的社会分析——数字生命社会形态

2023-02-05 00:11 作者:林中丑人  | 我要投稿

数字生命社会形态分析

从数字生命固有的有限性来分析其社会形态及其中的矛盾发展,技术背景:能够读取人类的脑波,实时翻译人自身的意识语言,解析人的意愿,进一步的人类意识数字化,通过某种科技手段,使得计算机能够仿真或者模拟人类意识的运转,在计算机空间中形成类似源宇宙的虚拟空间。这种计算机的实质与现代计算机有相当大的差异,后文称为脑机。

意识存在于电子机械之上,相对于肉体的人摆脱了大脑对意识的束缚,也摆脱了身体对意识感知范围的限制。

但更宏观的范围来看,限制依然是存在的。

在久远的时间下的我在思考至中渐变为他者,这是人的注意力的限制,而数字化人类同样由于脑机硬件的限制,相对于足够久远的生命,必然不能对全部的经历的事件在记忆与情感中赋予同样的权重。所以限制一就是在时间的轨道上,“我”的范围是收到脑机硬件的约束的,现在的“我”是过去所经历事件的卷积,在不同算力加持下,卷积的所使用的函数形态是不同的,算力越是强大对久远的事件的记忆也愈发清楚,那么“我”也就更稳固,更固执。

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是通过诸多器官来进行的,通过在时间上离散的神经信号进行传递,那么在数字时代,人对世界的感知上限被远远的拓展,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超额的感知也是需要硬件与算力的支持。所以限制二就是在现在的信息维度空间上“我”所能占据的空间体积。

在此之中还可以进行更详细的限制划分,但是在此处的推理中已经足够了。总而言之,人的意识依然因为自己固有的有限性,即总是能意识到自己,然后在这种反思式的意识之中有了内外之分,这种边界的存在,使得若是要被称之为意识就依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限制,在不同的境遇下为对这种边界感进行诠释而有诸多假设性言说,以上就是最常用的唯物假言。

所以在数字生命的群体之中依然有着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数字生命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数字生命来说其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相对于人类更加的复杂,对应的生产供应链更长,但是由于交流限制相对于人类来讲更小,交流信息的通道的维度更多样化,依照《三原则》进行展开,我认为数字意识相对于人更加的容易被异化,也就是说群体中的弱者除了表现为死亡(意识无所寄存之地)更表现为成为的强者的思想的附属,即其对“我”之外的定义几近全照搬强者,而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类自身的有限性,个体的人不能真正负担宏大的集体意识,反而常常被共性概念所异化,即“有产者被资本异化为资本家,理想者被文件异化为官僚”,而数字生命社会中由于强者所操控的算法、算力与储存空间的可拓展性,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强者可以实现对弱者的洗脑,使弱者对强者的发自内心的臣服,这种操作在现代社会也是存在的,但是由于每代人的存在都是新的诞生,而且家庭在传统上具有封闭性,所以洗脑是困难的,而在数字生命社会由于互相交流通道的多维度,生命长度的近乎无限,所以说相较于现代社会更多是的利用人之本欲来操作具体的个人,使组织得以延续,在数字生命社会更多的使在人之认知来操纵,故而随着生命社会的延续,随着他们在思维时间上越来越远离肉体时代,社会运行就会越来越凝和为一个整体。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强者的一己私欲在这个层面上也就不存在了,此时社会上更多的是理念的争锋,或者说话语权。换而言之,团体之间的竞争变得更为纯粹(每一个细节上都是无形的争锋),多方面(有时候物质上的胜利反而不如话语权的胜利)。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在数字生命社会有产者与无产者的争锋表现在群体中定义权的把握,把握了定义权通过交流就可以逐步完成洗脑,实现拓展,当然算力等资源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过话语权来完成拓展是相对效率最高的。

可以想象极限情况下,战场上一方的理念更先进,所以一旦连接到另一方的数据网络就能成片的策反对方人员。

所以数字生命社会的危机就在于意识寿命的长度与意识本身的有限性(即注意力有限)之间的冲突,由数字生命构建的意识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差异会不断积累,由此导致的社会运行僵化在发展到临界点自然会爆发。

现在是工人阶级有力量,在数字生命社会就变为,无知分子有力量,正因为他们的无知,故而有更现实的意识。无知者,在意识中不被定义者。

在流浪地球3中被数字化带来的歌舞升平的社会环境中埋藏的矛盾将在泊入阶段带来猛烈地爆发,这也是就是我设想中的流浪地球4为什么比较符合《死神永生》这个名字,即使我们掌握了某种技术使得生命的延续得已突破,但是在人之意识的有限性面前,死亡的的界限总是不可突破的。

进一步对流浪地球3、4的社会分析——数字生命社会形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