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再好的亲情,也要有一道缝隙

2021-08-07 17:20 作者:嘉鱼女侠  | 我要投稿

最近网上的“瓜”有点大、有点多,于是人们吃瓜也就吃得不亦乐乎。


有网友调侃此次的“顶流”事件,表示“顶流”的陨落可谓全系其母一人之“功劳”。若非她自作主张地将事情闹大,正义恐怕还得迟来一会儿。


从事件本身的性质来说,这个结果自然是令人喜闻乐见、大快人心。然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件事却不由得给我们每个人敲响了警钟。


你敢想象吗?有时候给我们造成最大伤害的并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恰恰是我们最挚爱的亲人。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伤害通常还是隐形的、难以被觉察的。


因为亲情总是意味着亲密无间、意味着爱与关怀,却忽略了那些可能潜藏在爱与关怀之下的危险与伤害。


概括起来,亲情中那些不易觉察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亲情中的虚荣。


应该不仅仅是基因遗传的缘故吧?父母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将孩子的一举一动与自身的荣辱、面子直接联系起来。


孩子“表现好”,受关注、被夸赞,父母就感觉脸上有光、与有荣焉。孩子一旦“表现不好”,不受关注、也不太能得到别人的夸赞,父母便顿觉脸上无光、深感羞耻。


是的,面对孩子的“不好”,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接纳、面对,或者自我反省,而是近乎本能地感到羞耻。他们觉得孩子给他们丢脸了。而他们打心眼里渴望和需要的,是孩子的“长脸”。


因为只有能给他们“长脸”的孩子,才能满足他们对于将别人“比下去”的那种骄傲和虚荣。


诚然,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有一些虚荣的心理。这原本是人之常情。可虚荣一旦过多地呈现在亲情之中,则往往有害无益。


虚荣是什么?虚荣是一种对于自我感觉的关注和满足。它不关注事件中的“人”、也不关注与人相关的事物本身,而只是一味寻求一种即时、强烈、愉悦的心理满足。


于是他人的感受被忽略、事情的利弊被掩盖。明明是肉眼可见的伤害,却往往被视而不见。


就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原本是一个5岁就会自发写诗的“神童”、一个可造之材。结果虚荣、功利的父母非但没有好好珍惜这种天赐的福气、好好培养孩子,反而将方仲永作为他们各处炫耀、牟利的工具。


于是没过几年,原本一个天赋异禀的好苗子,就彻彻底底地沦为了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


可见,在亲情中一味追求虚荣,非但是一种短视、更是一种愚昧。


二是缺乏界限,过分干预。


有人说,一个人要想活得幸福开心,重要的是要分得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管好自己的事,少管他人的事,这样于人于己都会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人要不管闲事,那可太难了。尤其是对于亲情中的人而言。


也许是血脉相连、血浓于水这类说法的影响过于深远,人们总会无意识地将亲情关系中的成员与自己视为一体。尤其是父母之于子女。


因为给了子女生命,于是他们常常会本能地觉得自己与子女的厌恶喜好、所思所想都应当一脉相承、完全一致。


于是他们常常无意识或者心安理得地插手子女个人的事情,越俎代庖而不自知。


比如综艺节目《旋风孝子》中,黄晓明母亲不但插手黄晓明公司事务,还曾训斥其公司员工。对此,黄晓明对母亲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劝说母亲不要插手自己公司的事情,毕竟她并没有在公司挂职,并不是公司的一员。而其母却不以为然,认为黄晓明就算七老八十,在她面前也还是小孩。


这正是生活中许多父母之于子女心态的一个缩影。


他们并不会认为自己参与子女的事情有什么不妥。因为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做的一切分明都是为了子女着想。


“我是为了你好。”他们说。


这是实话。


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出发点自然是没错的。可问题在于,他们的方式错了。


因为任何人只有先是他自己,他才是谁的什么人。


一个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会思考、会决断的独一无二的“人”,其次才会是谁的父母、谁的子女、谁的亲人。


他不能因为要扮演某个别的角色而把自己弄丢了。


那样他就不再是他,而是一个受人摆弄的傀儡、一个没有灵性的躯壳、一个提线木偶一般的存在。


这样的人,又怎么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呢?


故而再好的亲情,也需要留一道缝隙,给彼此独立生长和自由呼吸的空间。


亲密无间,往往很容易窒息。亲密“有间”,才能相互自在地共生于更为广阔的天地。


归根结底,只有先把人当“人”,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为彼此的亲人。


END

再好的亲情,也要有一道缝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