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期开营辞:练习获益的关键要素


来到暂停实验室,是一个不那么容易做出的「大决定」。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意味着一个承诺:接下来 25 天时间,要抽出 22 天时间来,每天投入时间精力在这个「心理健身训练」上。
「这值得吗?」「我能坚持下来吗?」「真的能改变吗?」
这些问号,让很多小伙伴在开营前最后一天,依然顾虑重重。
这篇开营辞,我想跟你分享从练习中获益的三个关键要素。这三个要素来自科学研究,和对以往八万多名参与者的经验总结。

其实,在开营启动日的热身练习中,这也是需要你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你为什么要来到这里?
你可以从此刻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改变的源动力。
而且,对这个问题更好的回答,不是「我不想要什么」,而是「我想要获得什么」。
因为摆脱不想要的状态,并不会清晰给我们指出前行的方向,而追求想要的状态,会成为促进行动更清晰的指南针。
今年年初,我成功邀请我爸妈一起练习 EBP ,是因为我给他们提供了一篇研究文献:
在 50 岁的时候,有长期正念冥想经验的人,大脑平均比同龄人年轻 7.5 岁(一种使用磁共振扫描大脑灰质皮层而做出估计的算法)。
在 50 岁以上,每增加一岁,还会额外年轻 1 个月零 22 天。
尽管他们没有明显的心理困扰,但这个研究结果,让他们因好奇而开始了练习,而后一直保持练习习惯,直到现在。
因为这就是他们最想获得的东西:更健康的身心状态。
然而,相比锻炼身体来说,心理健身更加陌生,我们往往会更加不确定,自己的目标,是否能通过练习达成。
这也是即将开营的几天内,客服小助手接到最多的询问。



在这些提问中,我也看到了大家来到这里的共同心愿:
想要生活向着自己期望的方向前进,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情绪、想法和反应模式,很难为自己提供动力,而更多成了前进过程中的阻碍,于是产生了调整、优化的意愿。
如果这同样是你的目标,欢迎你来。让这个目标,成为你坚持练习的理由。

在我刚刚拿到体检报告说「颈椎曲度变直」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可逆吗?
当我了解到,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而且发现越早,越容易恢复,我就立刻产生了想要通过锻炼改变的愿望。
知道「可改变」这个信息很重要。只有确认过付出的努力不会徒劳,才愿意为改变做些什么。
还有一个促进行动很重要的信息是,知道如果我什么都不做,这个状态不会自动恢复,而是会沿着以往的惯性,继续恶化,最终发展成更难逆转的颈椎病。
改善心理困扰同样如此。
作为心理干预的专业从业者,我也经常被问这样的问题:
「抑郁焦虑了十几年,真的还能好吗?」
「被原生家庭影响了生活方方面面,真的能走出来吗?」
能。
只要你愿意现在就开始,持续付出行动,就能有效达成改变。
心理健身的起效范围,是「大脑功能的全面改善」。
所有类型的心理困扰,都属于这个范围之内:从最轻度的生活压力再到严重的心理障碍,均不涉及大脑的器质性病变,而属于「功能失调」的范畴。
我们都拥有一颗结构完整、功能完备的大脑。只是在特定的环境经历的影响下,大脑逐渐形成了一些「功能失调回路」:

这些反应,就像我们的身体动作一样,随着一次次强化,成为我们的习惯性模式。
可逆意味着,通过科学的训练和足够的强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机会去形成一个新模式,让旧模式的力量,越来越弱。

这样的训练,能逐渐帮助大脑发挥出自己的「更优性能」。
研究数据发现,越早开启改变,改变本身也会越容易。
晚一点也没关系,任何时候,都有改变的希望。
这两个要素,可能很容易理解。
但我还想补充第三个要素:

很多朋友在困境中久了,会逐渐产生一种认同:
这些痛苦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这些体验消失了,会不会就同时失去了自我?也许这才是我的选择,而那些积极、阳光的生活,也许我并不想要。
但这仅仅是一种担心而已。
很多体验过心理干预的小伙伴,都非常确认的一点是:自己依然还是自己,甚至,能够更自如自洽地成为自己了。

当我们说到去改变,说到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其实有一个重要前提:
那就是,只有你,拥有对「什么是对自己更好的选择」唯一的定义权。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来自于,我们太习惯了去听从来自权威、父母、外部社会舆论的声音,而没有机会去聆听来自自己内心的声音。
过着「应该如此」的生活,而不是「想要如此」的生活。
心理干预要做的,并不是试图去消除由此引发的痛苦、冲突和纠结。因为这些体验是珍贵和有用的。
心理干预实际在做的,是去看到它们,理解它们向自己传递的信息,然后,去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这并不是一个立刻能获得的答案,而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
你觉得,这么做值得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欢迎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