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2.2 西门豹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西门豹(生死年不详)
战国初期魏国著名的无神论者,早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他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他拥护和支持李悝任魏国相时推行的法治路线,积极参加变法运动。
西门豹任邺邑[1]县令时,坚决贯彻法治,实行“明法”、“严刑”,用法家的法律,对罪大恶极的奴隶主反动势力,予以严厉的制裁。
他按照李悝提出的“尽地力之教”的法治主张,发扬人定胜天的精神,发动和组织邺邑老百姓疏浚河道,开了十二条水渠,引漳河水灌溉田地,使“水不为患,而田益饶沃”[2],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后人称颂:“终古斥卤生稻梁”,使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他用实际行动批判孔丘“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天命论思想。当时漳河常闹水灾,邺邑的奴隶主反动势力三老、延椽等勾结巫婆,每年借口给“河伯娶妻”[3]才能避灾为名,横征暴敛,大肆搜刮。并强选民女,沉入河中淹si。在奴隶主的反动政权和神权双重压迫下,邺邑百姓遭受着迷信、暴敛和水害的三大灾难,生活十分贫困和痛苦。“河伯娶妻”是推行法治路线的障碍,西门豹任邺邑县令期间,便决心铲除这一障碍。在“河伯娶妻”的那天,他亲自出席典礼,先看了“新娘”,推说长得不好看,要巫婆去向河伯报告,把巫婆投入河中。隔了一会儿,要巫婆的三个徒弟和“三老”去催问,接连又把他们投入河中。最后要把“廷椽”投河,吓得“廷椽”“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从此革除了“河伯娶妻”的大害。西门豹以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战胜了唯心主义的有神论,并使法治路线得到了推行。
西门豹十分重视耕战。他根据吴起的做法,把邺邑的百姓组织和武装起来,加以训练,成为一支既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力量,又是一支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受到魏文侯的赞赏。后来西门豹率领这支士气旺盛的力量,收复了被燕国侵占的土地,使邺邑成为魏国的东北屏障。
西门豹在邺邑的改革,以法家思想为武器,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打击了奴隶主反动势力,对建立和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起了一定的作用。后人评价西门豹执行法家路线,“投巫筑堰”,“利兴害革”,“虽去古已久,称颂弥新”[4]。但他在治邺中某些方面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宣扬了群众落后论,反映了他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注:
[1] 今河北临漳。
[2] 《临漳县志》。
[3] 《史记·滑稽列传》。
[4] 《临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