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浅析林黛玉的财富与遗产继承!包括林家祖产、林如海积蓄和贾敏嫁妆

2022-12-15 11:05 作者:南山橘暖读书时  | 我要投稿

大家好,鉴于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林黛玉接受薛宝钗一包燕窝就等于林黛玉吃不起燕窝?


那就浅析一下林黛玉的财产,简单来说就是认为林黛玉“一贫如洗”的读者们,真的是对古代权贵阶层的财富误会太大了。


一、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林家的家底:四代列侯、官宦世家,俗称古代世袭贵族大地主。


林家祖上是袭过四代列侯的,林如海探花出身,任职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到了林黛玉这一代可以说是绵延一百多年的贵族世家。


虽然爵位已尽,已经转型清流官宦门第,但是林家的根基、名望、家业尽在,林家祖辈累积下来产业并没有消失呀。


尽管林家传到第四代人丁不旺,庶支不盛,但也有几门堂族。也正是因为子孙不多,所以林家的家产才可以都基本集中在嫡系,也就是林如海手里。


这样的古代勋贵名门,官宦世家,他们还有一个比较通俗的名字叫做“大地主”。古代有爵位的世袭贵族和没爵位的大乡绅都属于“大地主”,因为他们都拥有大量的土地田产,有随着爵位赏赐的,也有自己置办购买的。


据:《明史》记载“太祖赐勋臣公侯丞相以下庄田,多者百顷,亲王庄田千顷。”


一顷就是100亩土地,100顷就是1万亩土地。


土地在古代的农耕社会就是财力的首要象征,一个古代的贵族大地主拥有万顷良田,千户佃农,七八个田庄都是正常的。


以《红楼梦》里贾府过年交租的乌庄头为例,他只是一个黑山村的庄头。如果不遇到灾荒,他每年仅白银就可以上交给宁国府五千两白银,外加一千二百石米,三万三千斤炭,以及各种干菜和家禽家畜、海鲜等等。宁国府这样的庄子有八九个,荣国府是宁国府的几倍之多,仅乌进孝的弟弟就掌管了八个田庄。这就是古代贵族人家惊人的家业。


林家的列侯和国公不是一个朝代的爵位制度,按照西汉的列侯来算,就是食邑封地末等的五百户侯,仅一年的收入,按照最低标准一算,也在百万钱左右,其中仅粮食一项目就有四五千石之多。


可见就算一个末等列侯一年的收入,已经相当于十个当时“家财万贯”的富豪奋斗一辈子积累的家产总数。


除了大量的金钱收入,古代的贵族还有免除徭役、优先选官、人才举荐等贵族特权,以及大规模兼并土地、某些高利润行业的优先或者垄断经营等特权。


古代贵族和非贵族阶层的差异就是这么恐怖,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寒门子弟挤破了头也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争取爵位了。


而且列侯作为贵族阶层,即使没有封地食邑,他们每年的俸禄也要比一品京官还要高,比如隋朝演化后的列侯:乡、亭侯,已经算是古代历史上有记载的列侯的最末等,他们每年也可以享受千石的俸禄,当时正一品的京官俸禄也才900石。


只要是古代有爵位的贵族就是在当时社会高人一等的,可以享受政治、经济特权,没有爵位的普通官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从林家祖上能获得皇帝恩赐,多袭一代列侯,林如海作为皇帝心腹执掌盐政,贾母愿意把爱女嫁给他来看。林家祖上应该是世代在朝为官,并且掌握着不错的政治资源。


总之就是林家这样的四代列侯,世袭贵族,在地方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都是有名的大地主,不管爵位还有没有,在林如海科举入仕,出任要职之后,林家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也不会削弱太多,甚至还会有所提升。


这些古代权贵大地主家里不仅有大量的土地、田庄,可以收取地租、物资,还会涉猎商业,经营店铺和购置店房出租等等不动产,以及插手关系那些朝廷经济命脉的盐、铁、铜、木材等大宗买办活动,从中渔利。


比如《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一开始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五品武官,他只用了五六年时间,就整出了10万两银子的家当,涉足丝绸、盐业、当铺、建材等各个领域,仅是靠高利贷也是一大笔收入。


林家应该只是比较低调,就算没有荣国府的土地产业那么多,收入那么高,但林家的各方面基础配置也算是很厉害了。


而且林家百年来的家业积累,财富大致包括:房产、土地、各种店铺、各种珍贵文玩陈设、以及现款等等,数量应该不在少数。


通过清朝一些官员的抄家清单资料记载可以发现,清朝一些高官或者肥差的家里随便抄出来黄金千两,白银几万两都是很寻常的。


就算不提林家祖上四代列侯的家业,只说林如海在巡盐御史这个超级肥差上干了五六年,巡盐御史就是皇帝的取款机,只需要照例收取盐商和两淮相关官员、商贾们的“孝敬”就是一大笔灰色收入了,而这笔收入是皇帝默许的,因为林如海收的越多,将来也都是皇帝的。


林如海能连任巡盐御史五六年,说明他能力很强,起码每年都大差不差的完成了皇帝交给他捞钱的数目,包括发售盐引,收缴各种名目的盐课税、引导盐商“孝敬”朝廷,以及变卖人参皮张贡品,一年四节给宫里采办玉贡等等,算起来林如海每年经手的流水不下上千万两白银。


清朝巡盐御史的俸禄虽低,但养廉银子很高。据清代长芦巡盐御史莽鹄立担任过两届盐政,任期各为一年来计算,他在《奏明余银疏》记载:“所留养廉银二万两内”。


林如海作为两淮巡盐御史,所以他的养廉银子应该也在每年一万多两。


而且林家人口简单,开支也没有贾府那么奢靡,所以林如海仅盐政任上这些年存下的钱少说也有十几万两。


就这还没算林如海作为兰台寺大夫的俸禄和养廉银呢?


林黛玉连宝玉都舍不得用的玻璃绣球灯完全不当回事,穿着全书顶配的珍稀白狐鹤氅,这些可能都是她老爹林如海当年给她置办的。


也大可不必说林如海不是个清官,而是他这个职位就这样,明清时期的巡盐御史不仅是皇帝的钱袋子,还是皇帝的门面,要是连盐政衙门里都穷了,巡盐御史都抠门儿起来,那只能证明当时朝廷国库里肯定也不富裕了,皇帝面子可往哪里放呢?


明清时期的巡盐御史们只要是能稳住辖区内的盐务,每年按要求完成税收任务,别拼命捞钱还祸害地方就算是做的很好了。


比较正面的例子就是曹寅,他在任职期间在盐商和地方的口碑都不错,反面的例子就比如乾隆时期的著名的“两淮盐引案”。


所以林黛玉自幼见惯了好东西,毕竟她父亲从最富庶的两淮地区给皇帝采办好几次的贡品能不好吗?


她根本连北静王都喜爱的贡品鹡鸰香串珠都不稀罕,看了一眼就给扔了;她五岁启蒙请了进士出身做过知府的贾雨村当老师,陪读丫鬟就有两个;她从吃饭开始就吃药,请了无数名医延医问药,吃的是人参养荣丸;六岁进贾府,已经读过四书,接人待物处处妥当,通身的贵族小姐气派……


如果林家没有丰厚的家底,林黛玉是很难养成这样尊贵的大家闺秀气派。


二、贾敏的嫁妆有多少?折合几十万白银不夸张


名门望族联姻,一般都是门当户对的,出于政治利益的结盟,利益交换,资源互通。为了保障女儿在婆家的地位,作为娘家人一般都会在收到男方大笔聘礼的同时,给予女儿一大笔嫁妆。


《红楼梦》中王夫人和王熙凤这两个王家的女儿嫁到贾府,嫁妆就不在少数,到了后期贾府财政危机的时候,王熙凤仅是金项圈就随便典当了好几对,每一对都价值几百两银子。


王家只是一个伯爵,而贾敏作为鼎盛时期国公府的千金大小姐,是连王夫人多年以后提起来都艳羡的“金尊玉贵”,她的嫁妆只会比王夫人、王熙凤更为丰厚,绝没有少的道理。


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记载嫁妆形式:“女家回定帖,亦如前开写,及议亲第几位娘子,年甲月日吉时生,具列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


根据能查到的一些古代嫁妆清单来看,古代权贵官宦,还有那些富户乡绅人家嫁女儿的陪嫁一般是要陪嫁一些商铺、良田、宅院、奴仆这样的不动产,以及貂裘绸缎衣物、珠宝金银玉器首饰、紫檀朱漆家具、日用器皿、古董摆设、被褥毡帐枕垫日用等可流动财产,以及黄金白银或银票等……足足要详细的写满一大本的清单,都要装裱起来,显示女方娘家的雄厚实力,也是女子出嫁后在婆家的底气。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王熙凤曾对平儿说过贾府三春姑娘们出嫁:“剩下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足见贾府是真的已经破败了,而也需要说一下贾迎春,她的嫁妆虽然是父亲贾赦给出,但应该也不会少于一万两,所以请勿听信孙绍祖话说八道,认为迎春真的被贾赦给卖了5000两,其实迎春的嫁妆可能都远远不止这个数。


那么林黛玉母亲贾敏的嫁妆具体有多少呢?


先来看看不动产方面:参考清初吴三桂嫁女时在丰盛的奁物外又 “买田三千亩大宅一区 ”给女儿陪嫁;年羹尧买田19顷作为女儿嫁入衍圣公孔府的嫁妆。


赖慧敏《清代皇权与世家》一书中写道海宁陈家的主母查氏的嫁妆:“查氏亦当存货五万两,田地八百亩,并有分关及完粮户册。”


甚至《清史稿 》中记载的“农家女也”“父母舁田百亩” 作为嫁妆,折合成银两也值个一二百两了。


肯定有读者认为这是很有钱的富农,但其实只是的中等富户,因为还有“濮氏女,桐乡人。家万金悉畀女。嫁吴生,予田宅、奴婢、什物皆具。”


南宋女子郑庆一的嫁妆,据说是有丰厚的地产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缔姻五千贯还有各种昂贵的绫罗绸缎织物。(《名公书判清明集》)


注意古代这一贯约也等于1两银子。


池阳富豪王生招进士黄左之为女婿,陪嫁女儿“奁具五百万。”


所以《红楼梦》中薛家百万家资是真的不多,不管是在古代皇商里,还是金陵的大乡绅里,都是中等水平。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贾家,奢华富贵,有一门二国公的显赫荣耀。


贾敏作为贾家鼎盛时期的嫡出大小姐,又是史太君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背负了家族转型政治联姻目标远嫁姑苏,她的嫁妆就算比不上唐朝公主的封户1000,花费500万贯,也比不上县主之类的二三百万贯。


但贾母和贾代善夫妻给贾敏的嫁妆折合起来有个十几或者几十万两都是不夸张的,只有这样才配堪称王夫人艳羡的“金尊玉贵”。


按照古代的规矩,妻子的嫁妆由自己支配,贾敏出嫁时带走的这些可移动的财产,在后来贾敏去世之后,只要林如海同意,就该全部由林黛玉带回贾府,由贾母保管。将来悉数都要添到林黛玉的嫁妆里。


这些嫁妆的清单,贾母肯定是比谁都清楚的,她的手里甚至应该都有备份的,就连贾琏这种“油锅里捞钱”“雁过拔毛”的主儿,都别想从中捞一点儿半点。


所以旺儿媳妇才说:“哪一位太太奶奶的头面衣服折变了不够过一辈子的,只是不肯罢了。”


这里她说的够过一辈子,可不是指像刘姥姥家一样一年只花费20两生活费的生活标准,而是全家人锦衣玉食的过一辈子。


所以,仅凭继承贾敏的嫁妆,林黛玉几辈子都不用愁生活。别说她在贾府由贾母照管,就是出去买一栋宅子自己单过,再买上几十个奴仆伺候,天天吃人参、燕窝她也吃得起。


但是林黛玉她父母双亡,是一个未成年的孤女。在封建社会,孤女是不能够自己立足的,必须要投靠族人或者亲戚才能生活。否则无人庇护她,又身怀巨额财富,要想自己生活,实在太不安全了。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这一篇有点长,明天咱们继续说,感谢大家收听。


三、林黛玉继承了多少遗产?


《红楼梦》无年代可靠,所以不能严格去考证到底依据哪个朝代的继承法。


但是在古代女儿都是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的,嫁妆就是女子继承家产的一种迂回的形式。甚至有父母遗嘱的情况下,就算有亲兄弟活着,女儿也可以几乎继承全部的家业。


如《太平御览·风俗通》里记载: “沛郡有富家公,昔二千余万 ,小妇子年裁数岁,顷失其母,又无亲近,其女不贤 ……因呼族人为遗:悉以财属女, 但遗一剑与儿 。 ”


唐朝的《丧葬令》中规定:男性户主身死而无男性继承人的情况下其所有动产、不动产,除丧葬费用支出外,由女性直系亲属继承。


宋朝沿袭前代的规定,又将“女性直系亲属”细分为在室女(也就是未嫁奴婢)、出嫁女、归宗女(从夫家被休或者和离回来的)。《宋刑统》中规定:“诸身丧户绝者”,所有家产并令近亲转易货卖,办完了丧事就“余财并与女。无女均入以次近亲”,要是立下遗嘱,那就按遗嘱走,“不用此令”。


一般家庭,有兄弟哥哥的情况下,未嫁的在室女也能享受男子继承权的一半比例来分遗产。


如果父亲特别偏爱某个女儿的话还能这样分遗产,比如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杨和王最所钟爱者第六女……因厚以金缯花果以遗其女,且拨吴门良田千亩以为粥米。”


明清时期,女性继承权被压缩,出现了强制“同宗族子侄继嗣”的规定。


但是在《大明律·户令》中依然是:凡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者,所生亲女承分。无女者,入官”。


《大清律例·户律》:“户绝,财产果无同宗应继之人,所有亲女承受。无女者,听地方官详明上司,酌拨充公。” 


就算以女性继承权被压缩最为厉害的清朝为例,即使“户绝”人家,像林黛玉家这种情况,父母都过世了,生前也没有过继儿子,她也可以继承家产。


就算林如海死后有族人插手只能算是命继子。命继子因为对于父母没有履行过赡养义务,林黛玉作为未嫁女依然可以奁产陪嫁形式和他分割家产。


而且清朝旗人女人、汉人女子的财产继承方式不太一样,《大清律例通考校注》记载:“凡无嗣人家产,除亲兄弟承受外,若叔伯及兄弟之子承受,有亲生女者给家产三分之一;远族人承受,其女给家产五分之二;至抚养异姓之人承受及应归佐领拨给者,其女均给家产之半。”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父亲能够做五六年的巡盐御史,只有清朝时期的内务府官员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林如海非常有可能是类似清朝汉军旗的设定,林黛玉又穿羊皮小靴,可见她是没有裹脚的天足,按照旗人女子的继承制度,她继承的财产只会更多。


更别提林如海那么聪明,他又宠爱女儿,早已经不知如何提前转移财产,又如何立下遗嘱。


林黛玉还有荣国府这么强大的外祖家,以及表哥贾琏的陪护给林如海处理后事,林黛玉得到大笔遗产根本就是毫无压力的。


林黛玉能继承的林家家产是指:扣除林如海丧葬费用之外的,在林如海名下的以及林如海事实上所有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还有她母亲的全副嫁妆。


《红楼梦》中林如海并没有过继儿子,林黛玉也经常自怨自艾认为自己没有家了,没有父母兄弟。紫鹃试玉的时候,宝玉直言:“因没了姑父姑母,无人照看,才就了来的。明年回去找谁?”,这说明林如海死后,林家家族并没有给他过继儿子承嗣,否则林黛玉和这个过继的哥哥或者兄弟的关系是很亲近的,名义上就和一家子的亲哥哥是一样的。


因为这个人不仅继承了林家的祖宅和嫡系的鲜活,将来他还要关心林黛玉的婚姻大事。林黛玉也不至于这么孤苦无依,天天抑郁了。


也就是说林黛玉其实应该是继承了几乎林如海留下的全部家产,贾琏很可能帮她把一些田地、店铺都折现了。只有一些原本由嫡系掌管的族产、祭田等姑苏原籍的产业分给了林家堂族的人。


《红楼梦》第十六回里,林黛玉在林如海死后回到了贾府:又带了许多书籍来,忙着打扫卧室,安插器具,又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


这就是林黛玉从林家带回来的东西,只不过她还未成年,只是捡着自己喜欢和用得着的书籍、器具使用,其它的都在贾母的那里保管。


四、薛宝钗送来的燕窝、林黛玉书籍、玻璃绣球等以及白狐鹤氅的分别值多少钱?


很多读者总喜欢揪着薛宝钗这两包燕窝不放。其实燕窝这种东西虽然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滋补品,其实并没有那么贵不可言。


我们先来看看燕窝在古代值多少钱?


按照明末清初叶梦珠的《阅世编》记载,他小时候一斤燕窝是卖八钱银子,清朝初期涨到四两银子一斤。清朝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记载:“佳者,价至三四十金一斤。”也就是说上好的燕窝,才每斤售价三四十两银子。


清朝的一斤为16两,可以换算为今天的596.8克,一片燕窝只有5克左右,体积大,质量轻。《红楼梦》中薛宝钗命婆子送来的是“一大包上等燕窝”,可能也不过才只有半斤左右,价值约二十两银子。


凤姐第一次打发刘姥姥,贾母给薛宝钗做生日,也都是二十两银子,在贾家和林家这种古代贵族世家看来,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钱,一个像晴雯这样的大丫鬟一年的平均收入都比这多好几倍。


薛宝钗这次总算没有再拿二手货和伙计家的土特产来结交打点林黛玉,可是这价值二十两银子的上等燕窝林黛玉也根本就不看在眼里。


她对薛宝钗说:“虽然燕窝易得”、“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意思非常明白了,她看重的是薛宝钗对她这份关怀,虽然也不过只有几分真心,也是难能可贵的,而不是那包燕窝。


至于林黛玉对薛宝钗说的:“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其实这也都是实话,林黛玉在林如海死后,父母双亡。她的身份变成了贾府的养女,贾母自然是要按照贾府小姐的份例来抚养她。只不过林黛玉在贾府的待遇要高于三春,和宝玉差不多。


林黛玉说她一无所有,指的是她没有母亲哥哥,京城里也没有买卖土地等家产,原籍的家产也已经不属于她了。


关于黛玉被贾母看做自家人,也被作者默认为是贾府中人的身份在二十二回中早有交代:就在贾母上房排了几席家宴酒席,并无一个外客,只有薛姨妈、史湘云、宝钗是客,余者皆是自己人。这个“z自己人”里就包括林黛玉。


再看看古代的书籍值多少钱?


《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武英殿刻铜活字,每字工银二分五厘。”


徐增在《刻元气集例》中说:“《元气集》每一页字与圈,约有四百字,该白银三钱。今加笔墨纸张、修补印刷之费一钱,每页定白银四钱。刻三十首诗,约有十余页;刻一百诗,约有四十页。”


也就是说清朝初年的一本40页的书,成本是16两白银,每本定价二三十两应该都不算高价了。


《红楼梦》中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把林黛玉的潇湘馆认作比那贵公子的上等书房还要好,书架上磊着满满一架子书。就算一百本的话,林黛玉仅仅这一架子书就值两三千两白银。


其中肯定不乏很多林家世代收藏的古籍孤本,随便拿出一本来可能都属于成千上万两银子都没处买的古董,够刘姥姥这样的普通人家全村过好几辈子的。


林黛玉爱看书,却非常大方,她借给香菱的书都是珍贵的诗集,可是也很随意,随便一本都可以换薛宝钗那一大包燕窝。


林黛玉还有很多奢侈品,比如玻璃绣球灯这种珍贵的洋货,连宝玉都不舍得用,怕打了心疼,她眼也不眨的就借给宝玉用去了。这个玻璃绣球灯值多少钱呢?可以参考凤姐的西洋钟表,典当了560两银子。


林黛玉的白狐鹤氅是《红楼梦》中顶配的服装,连贾母、贾珍、凤姐的皮草大衣,贾宝玉的雀金裘,宝琴的凫靥裘都赶不上她这件衣服珍稀高级。


如果她这件白狐鹤氅是和孟尝君那件白狐裘皮大衣一样,是集腋成裘,那就是无价之宝;就算是用几张整个的白狐皮缝制,那价值也难以估测的,甚至在古代身份等级不够,多少钱也买不到,买到了也不能随便往外传,否则就是逾制的罪名。


以清朝关于穿皮草的规定最为严格,甚至按照社会等级尊卑上下严格划分出了什么人能穿什么皮草,使用多大面积,什么颜色,连里衬的花色都有严格规定。

林黛玉这样规格的白狐鹤氅,大约和乾隆皇帝的缂金彩云蓝龙青白狐皮龙袍差不多的档次。


作者给黛玉设置这样尊贵的华服,应该也是在暗写林黛玉身份尊贵,作者也是在暗指她结局会有皇妃的名分。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作者给林黛玉的设定勋贵又清贵,却又让她失去最有力的家族和神仙父母的依傍,寄人篱下,凄苦早逝,如此鲜明对比,就显得更加悲剧了。


至于林黛玉为什么不不愿问贾母要燕窝,而接受宝钗的燕窝?她自己也说的很清楚了,一方面是给薛宝钗台阶下,顺便缓和贾母王夫人两派的关系。


要知道薛宝钗可是专门研究了林黛玉的病情,查阅了林黛玉的药方,还特地准备好了上等燕窝,要来来送礼的。


另一方面至于黛玉不愿惊动贾母要燕窝,也是因为她自己从没把贾府当做自己家,认为客居在此,寄人篱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也不想让贾母更宠她,怕惹人嫉恨加害诅咒。


再者,林黛玉根本没想要吃燕窝,她的病好坏其实都跟吃不吃燕窝没多大关系,劝黛玉吃燕窝明明是薛宝钗想要送礼交好的一个由头。


虽然薛宝钗这一次结交林黛玉真情假意互相掺杂,但林黛玉却仍旧能感念她那几分真心,她能与薛宝钗互剖“金兰语”,共情到薛宝钗的难处。只是可惜宝钗应侯林黛玉和应侯别人也没什么很大区别,还是不走心。


要不然也不会说好了是燕窝配冰糖,送过来的却是“洁粉梅片雪花洋糖”了。可见宝钗不过是交代给下人去做这些事,可能是有什么就送什么,她也不太在意,反正送出去让林黛玉领她这份情就完了。


分析到这里就会发现,计算古代权贵的财富其实没啥意思,因为随便一个古代贵族人家的财富都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另外还有些很可笑的论调,认为宝黛整天读书作诗,不务实业,将来会穷的吃不起饭。这就和“东宫娘娘烙大饼,皇帝挑着金扁担”一样没意思。


古代那些世家大族、官宦缙绅们的家底都可厚了呢,千万别因为谁说了一句什么“清苦”、“穷官”,就以为他们到了吃了上顿儿愁下顿,衣服补丁摞补丁的程度。


就连《红楼梦》里出现过的,身份最低的村里抱孩子纺线的村姑二丫头,应该也是村里的富户人家的女儿,说不定就是庄头家的姑娘,可不是随便一户古代的贫苦农家就可以接待荣国府的女眷歇脚喝茶,也不可能家里有许多房屋,有的屋里专门放农具,有的屋里专门放着纺车。


说起来这个二丫头的嫁妆至少也得有个几十两银子的财物。往多了说,人家说不定还有土地田产的陪嫁。






红楼梦:浅析林黛玉的财富与遗产继承!包括林家祖产、林如海积蓄和贾敏嫁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