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特點
南懷瑾先生:西方學問分科,為什麼中國文化不分科?
中國人的文化是文哲不分,文化跟哲學不能分開,根本沒有單獨的哲學,不像西方人單獨地分科。中國的文人,文章詩詞裡頭太多的哲學了,文哲不分。同時,文史不分,一個哲學家應該懂歷史,歷史跟哲學、文學,三位一體,不分家的。再一個,文政不分,一個大政治家,又是哲學家、文學家。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漫談中國文化》
中國史上,凡是一個大政治家,都是大詩人、大文學家,我常和同學們說,過去人家說我們中國沒有哲學,現在知道中國不但有哲學,幾乎沒有人有資格去研究。因為我們是文哲不分,中國的文學家就是哲學家,哲學家就是文學家,要瞭解中國哲學思想,必須把中國五千年所有的書都讀遍了。
西方的學問是專門的,心理學就是心理學,生理學就是生理學,過去中國人做學問要樣樣懂一點,中國書包括的內容這樣多,哪一本沒有哲學?哪一樣不是哲學?尤其文學更要懂了,甚至樣樣要懂,才能談哲學,中國哲學是如此難學。
譬如唐初有首詩,題名《春江花月夜》,有句說:“江上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與西方人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意思一樣,但到了中國人的手裡就高明了,在文字上有多美!所以你不在文學裡找,就好像中國沒有哲學,在中國文學作品中一看,哲學多得很,譬如蘇東坡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不是哲學問題嗎?宇宙哪裡來的?上帝今天晚上吃西餐還是吃中餐?“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他問的這個問題,不是哲學問題嗎?所以中國是文哲不分的。此其一。
文史不分:中國歷史學家,都是大文學家,都是哲學家,所以司馬遷著的《史記》裡面的八書等等,到處是哲學,是集中國哲理之大成。此其二。
文政不分:大政治家都是大文豪,唐代的詩為什麼那麼好?因為唐太宗的詩太好了,他提倡的。明代的對聯為什麼開始發展起來?朱元璋的對聯作得很不錯,他儘管不讀書,卻喜歡作對聯。有個故事,朱元璋過年的時候,從宮裡出來,看見一家老百姓門前沒有對子,叫人問問這家老百姓是幹什麼的,為什麼門口沒有對子。一問是閹豬的,不會作對聯。於是朱元璋替他作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很好!很切身份。唐太宗詩好,大臣都是大文學家,如房玄齡、虞世南、魏徵,每位的詩都很好。為什麼他們沒有文名?因為在歷史上,他們的功業蓋過了文學上的成就。如果他們窮酸一輩子,就變文人了,文人總帶一點酒釀味,那些有功業的變成釀酒的了。像宋代的王安石,他的詩很好,但文名被他的功業蓋過了。所以中國文史不分、文哲不分、文政不分,大的政治家都是大文學家。我們來一個老粗皇帝漢高祖,他也會來一個:“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別人還作不出來呢!不到那個位置,說不定作成:“颱風來了吹掉瓦,雨漏下來我的媽!”所以大政治家一定要具備詩人的真摯情感。換句話說,如西方人所說,一個真正做事的人,要具備出世的精神——宗教家的精神。此其三。
——《論語別裁》
我經常說,研究中國思想史的,必須要懂詩詞。我們中國文化同外國不同,我們是文哲不分,也就是詩詞文章同哲學思想幾乎分不開;文史不分,文學同史學也幾乎分不開;再加一個觀念就是文政不分,所以文學、哲學、歷史、政治,都有關聯,渾然一體,分不開的。
我們研究中國哲學思想史,如果不懂詩詞的話,簡直沒有辦法深入。一般那些讀了諸子百家來寫中國哲學思想史的,可以說只知道中國哲學思想三分之一的史的部分,而三分之二都還在詩詞史學裡頭。因為中國讀書人,作詩不像外國人;外國一個哲學家,一個詩人,都是專門的,是專業化。中國過去讀書,第一次考的是童子試,就是考功名第一步,先作對聯和詩,如果作不來的話,第一考已經考不取了,所以作詩是一個普通的事。當中國人說到某人是詩人時,就代表那個傢伙很窮,窮而後工,人窮才有好詩作出來。外國的詩人可不一樣了,觀念是不同的。
——《孟子與離婁》
中國在全世界的民族裡頭,從上古以來最注意是歷史。尤其周朝也已經注意歷史。再嚴重,到了我們萬古老師、我們大家的共有的大老師孔子著《春秋》以後,歷代的文人學者都是歷史學家。所以我經常給青年同學們說,給西方一般研究中國文化史或者中國哲學史的朋友們說,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非常難研究,為什麼道理?中國過去的史學家,不是現在呦!不是十九世紀以後、十七世紀以後,什麼都是專家,專家就叫做博士,博士是專家的代號。過去不是哦!過去真正的通才,所以我們的過去每一位史學家都是哲學家,也都是文學家,也都是大政治家。所以文哲不分——文學同哲學不分家;文史不分——文學好的,史學一定很高明;文政也不分,雖然不從政,都有偉大崇高的政治的理想。
所以,要研究中國的哲學,單從哲學去看哲學,那可以說邊都沒有摸到!認為諸子百家就是哲學,諸子百家以外沒有哲學——全錯了!中國歷史上充滿了哲學,而且要在中國文學裡頭找哲學。文學的代表作:漢文(漢代是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朝的小說、清朝的對子(對聯)。這個裡頭多少的哲學、尤其是人生的哲學觀點都含蓄在內。所以自己不懂中國的舊的文學、不懂史學,沒有辦法談哲學,也沒有辦法談整個的文化。換句話,講到文化,必須要通史學。我們不要認為在中學、大學裡頭念了一點歷史就懂得歷史,那影子都沒有!
中國歷史,譬如說繼孔子以後的司馬遷,寫一部《史記》,他歷史的精神並不在傳記上面哦!司馬遷寫《史記》的真正代表中國文化不是說《項羽本記》、《劉邦本記》、蕭何的世家、什麼韓信的列傳,這些是傳記而已!他真正把中國文化集中在史記裡頭的“八書”哦!所以有八篇大文章。譬如說《天官書》——中國的天文,從黃帝以來到了漢代這個演變;譬如說《平准書》,《平准書》是中國的經濟學、財政學,為什麼也會發生的。譬如說《河渠書》,中國的地理環境與水利的關係、同整個的國家的大政。所謂《禮書》,這是中國文化。司馬遷《史記》有八書,我們普通念《史記》只要劉邦(漢高祖)怎麼樣打天下一讀,“哦,我懂了歷史了。”——影子都沒有!不懂中國歷史。
由司馬遷的《史記》以後,歷代的歷史,所謂二十五史,對於司馬遷八書的精神都保持。所以假設我們讀一個《唐史》或者《宋史》,你就要看它整個的文化演變。所謂一個文化,並不是故宮博物院那幾張畫,更不是上臺唱兩首歌跳個舞的哦!是包括了這樣多的。
所以我們講到歷史文化,把司馬遷“八書”能夠完全瞭解通了的,不曉得還有多少人?我們現在文化裡頭這是個嚴重的問題。那麼為什麼我講這種話?希望我們現在在座青年的同學(我們來日無多,算不定要走就再見啦!再見就帶走啦!)你們都要努力,曉得文化的根在哪裡。讀歷史,由司馬遷的“八書”開始就要注意了,這才慢慢懂得自己的文化。不是說唐宋元明清我都懂,所以我懂中國歷史——你影子都沒有!這個要注意的。
——《楞嚴經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