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衣
狩衣的历史
狩衣顾名思义,是户外狩猎用的运动服,穿起来方便,运动性高。因为方便,所以作为一般公家的日常穿着而备受喜爱。其逐渐被用于院参,随着时代推移,作为公服的色彩也增加了。但是狩衣的参内(升殿)是完全不允许的,除了特殊情况外,在狩衣上戴冠是绝对不行的(参照下绘卷)。
狩衣的区分
狩衣自古以来都是麻布制的,所以被称为“布衣”,逐渐地出现了上级公卿所穿的绫织品等。因此,有文叫做“狩衣”,无文叫做“布衣”。狩衣夏天和冬天都带衬,布衣不带衬。因为带衬,狩衣产生了美丽的重色目。在江户时代的公家社会,狩衣是堂上(殿上人以上),布衣是青侍(侍奉公家的武士)等地下人跟随参内的衣服。狩衣有袖括带(也被误称为袖露),其根据年龄,薄平(34,5岁为止)、厚细、左右縒、笼括(被缝入内侧,只有前端的露先在外面能看见)变得纤细而朴素。这不是位阶,所以看的时候要注意。
薄平的袖括 左右縒的袖括 首上(首纸)的各部(受绪 蜻蛉 )
狩衣的构成
内衣上穿指贯(或差袴,从平安到室町时代被称为“狩袴”的细身六幅指贯袴),只穿狩衣。礼仪时有时会单穿,一般省略。有时代替叫“衵”的衣服穿着。狩衣的色彩和纹样完全自由,特别是除了禁色(天皇等专用颜色禁止一般使用)之外,完全自由。因此,近世可以看到各种设计和色彩的狩衣,到了近代,奇特的东西隐匿,有职文增多了。只是,成为神职人员主要装束的今天,出现了符合各人喜好的各种设计。
穿着狩衣的情况
作为日常着装的狩衣随着时代的推移也变成了公服和礼服。江户时代是仅次于直垂阶级的礼服。公家一般也穿。但是穿着到大纳言为止,大臣好像变成了小直衣。今天是神社神职人员的一般服装。在这种情况下,袴大多是差袴。
画卷中看到的狩衣
根据年龄区分指贯颜色,从镰仓后期到室町为止,指贯的颜色相当自由。
纹样随时自由
颜色除了禁色以外自由
公卿的仕丁进入内里时的细纓冠
右边的仕丁(贵族的仆人)在白色狩衣上戴着冠,据说是因为和褐衣(下级武官的装束)的阙腋袍相似。

小直衣
小直衣折衷了狩衣的便利和威仪两方的要求。因为方便,镰仓时代好像已经被使用,所以也被称为“有襴狩衣”。顾名思义,在普通狩衣下摆上附着襴和蚁先。
“春日权现验记绘”中作为神影穿着这种装束。
原本的狩衣因为前身和后身是分开的,所以脖子可以自由调节,用襴将前后缝合在一起的小直衣,靠近胸以上的部分按照最初的形制缝制。
小直衣是上皇、亲王以下、大臣、大将以上穿的,不太常见。江户时代以后天皇也穿着,这是简仪穿着。那种情况下,叠冠纓,戴用金纸夹的“御金巾子冠”。天皇的冠冕是在位中,只有冠。
现在,只有天皇、神宫祭主(男子)以及皇族佩戴。天皇于六月和十二月的“节折”,宫中供奉神宫、神社御灵代御览使用。皇族在学习神事之际穿着。
神职除了在出云大社使用之外,为了方便起见各种仪式也使用。也有里用袍的布料做成,戴冠代替衣冠的极端例子。
小直衣的袖括绳
小直衣是像上述一样特别高级的贵族穿的特殊服装,所以袖括纽也变得特别。
基本上和狩衣规定相同,很容易想到按照年龄区分使用,现实不使用薄平,只使用“厚细”。也就是到了成为大臣、大将的年龄,似乎就不用薄平了。
但是,亲王的话,年轻时可以穿小直衣。

净衣、半尻
类似狩衣的东西有净衣和半尻。
净衣是供奉神的神事服,如果正确按照故实(典章制度)的话,下摆不会做成“捻反”等,虽然与狩衣有些许差异,现在完全没有区别,将白色无文狩衣(布衣)称为净衣。
半尻是童服。基本上和狩衣一样但对于活跃的孩子来说,后身的长下摆很碍事,所以把这个裁成一尺左右,袖括的绪也用几根色线结成美丽的镊子形“置括”,像童装一样华丽可爱。置括照片如下。
现在在皇室被用于出生的幼儿、袴着、御读书始的仪式等。现在这种情况下,袴会穿叫做“前张大口”的白绢袴。所谓“前张”,是指前面是大精好,后面是小精好的布料做的袴。战前为止正式穿着二陪织物指贯。手里拿年轻人(16岁左右)拿的“横目扇”。这个不是桧木,而是用杉薄板制的扇子,因为横向使用有了“横目”这个名字。和女子用的桧扇一样,扇面被彩绘,六色丝装饰,带有装饰花。但是因为是儿童用的,所以比成人女子的要小,制作25桥。
置括

水干
水干和狩衣的发源一样,原本是庶民的常装。
其保留了所有被称作“菊缀”的东西,全部,前、后要处狩衣都没有。这原本是加固易开地方缝制的线端以穗状松散的东西。狩衣上没有脖子上的蜻蜓,前后用附带的纽系起来。
随着时代更替,水干最终成为武家,包括一部分公家在内的日常着装,不久又变成了礼服。现在女子神职人员使用,这种情况下不附菊缀。
水干的穿法有2种,和狩衣一样的穿法,单纯领口不用蜻蜓而用纽系起来的方式,像左图一样把领向内侧折叠成V领,转回右肩和后纽从左腋拉出前纽系起来的方式。这种情况下下摆可以穿在袴上。
高仓流没有穿这种袴的方式,现在的女神职也不穿袴。
水干的袴特别叫做“水干袴”,要处有菊缀。乌帽子五位以上是立乌帽子,六位以下是风折乌帽子。
下裾(覆水干)
上颈(上领)
上颈2(上领)
垂颈(垂领)
关于水干的菊缀
水干在平安、镰仓时代,是庶民的常装。如上所述,为了加固而附带菊缀。画卷等在庶民穿的时候省略菊缀,即使是下级武士的水干也能看到菊缀的图像很多。菊缀看起来实在是可爱样子的装饰,所以很容易被认为是童服专用,但那样的事情不会存在。
后来,公家阶级也作为家庭内的休闲服穿着,产生了几个规定。
在摄家水干不像狩衣那样穿“上首”,只穿“垂首(V领)”。这种彻底是“休闲服”,不像庶民一样,不是和长辈见面的服装。
在仅次于摄家家格的清华家中,不附菊缀和袖括绳。这似乎也是强调与庶民服不同的结果。反过来说,在庶民阶级一般附有菊缀和袖括。
但是,在镰仓时代也有“菊缀由卫府官员、检非违使使用”的记述,这样的话,除此之外就没有菊缀了。这一带没有留下现存的遗物,不过是猜测的范围,所以无法确定。
法然上人画传中看到的公家水干样子 能看到白色菊缀

退红和白张
两者都是贵族的下部衣服,是狩衣形式的东西。
这些统称为召具装束。
不久,变成指代穿着这种服装的下部人本身。
退红由叫做“荒染・退紅”的极淡的红染的狩衣和黑袴构成,据说以前是亲王家专属的下部服,后来摄关的伞持,沓持穿着。现在石清水八幡宫的驾舆丁穿着上下同色的退红。本来是狩衣形式,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像下级武官袍褐衣一样,使用缝合了肩部的东西。戴平礼乌帽子。
白张是非常简单的狩衣形式,用吴粉粉饰成的,所以有这个名称。戴张乌帽子。穿白张的下部(仕丁)也叫“白丁”。任务是拿松明和车夫等。
缝肩的退红
作为洁斋的衣服在祭祀时使用。形状和狩衣一样,无纹,颜色以白色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黄色。戴乌帽子。
除此之外,僧服中也有叫做净衣的东西,用于佛教祭祀活动等,白无纹的法服[袍裳]即纯色也被称为净衣。另外,与叡山的阿闍梨回峯行者所穿的半素绢相似,带有袖露的也被称为净衣,修验的白麻筱悬也被称为净衣。必竟,白、黄等正色是“净”,被称为“坏色”的浊色被理解为不净的意思。
1立乌帽子
2 净衣
3净衣的袖括纽
4 单
5指贯[奴袴]
6 祓串
7净衣的当[宛]带
*个人翻译 仅供参考

原文http://t.cn/RwN1tyV
阙腋袍http://t.cn/A66E9B4k
半尻http://t.cn/R7CSAwi半尻-118137
净衣http://t.cn/A66E9B4D
白张http://t.cn/R7CSAwi白張-600372 http://t.cn/A66E9DIs[/c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