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协试行科普征文活动二等奖作品——中国抗日战争的装甲先锋——T26轻型坦克
T26轻型坦克是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基于英国维克斯6吨坦克研制的一种轻型坦克,而英国的维克斯6吨坦克具有并列炮塔与单炮塔两种武装设计。早期苏联研制的T-26A构型坦克仍然沿用了威克斯6吨坦克的并列双炮塔设计,但采取了两种不同设计——其一是直接将双炮塔原有的英国维克斯机枪换装苏联DP机枪,其二是将炮塔之一改为安装37mm炮。但T-26A构型坦克并没有得到大规模量产,最终的量产型T-26坦克采用了单炮塔设计,火力上安装了45mm20-K坦克炮以及两挺7.62mmDT机枪。





37mm坦克炮原型——苏联M1930型反坦克炮


途中靠后的为DP机枪,靠前的为DT机枪

苏联最早量产的T-26轻型坦克型号为1931年型,即T-26A,火力配置为并列机枪炮塔,主要为步兵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在1931年至1933年间共生产1626辆,其中有根据火力配置的不同与是否加装无线电,是否改为喷火坦克细分出T-26A1,T-26A2,T-26A3,T-26A4,T-26A5,T-26TU,T-26A5V,OT-26八个型号。苏联在研制出45mm坦克炮后,决定将其安装在通用炮塔上加装于T-26,,被称为1933型,即T-26B,此时的T-26才成为了它的经典形象,也是产量最大的一型,又细分为六种型号——T-26B1前期型,此型号为1933型的基本型,仍然装备有M1928型37mm反坦克炮改装而来的坦克炮;T-26B1后期型,改搭载有M1932型45mm反坦克炮改装而来的坦克炮;T-26B2,将主要结构改为焊接方式结合并在炮塔后部加装炮弹放置位;T-26B1-TV,由T-26B1加装无线电改装而成的指挥型坦克;OT-130,将主炮更换为火焰喷射器。
1937年8月,蒋介石任命杨杰为赴苏考察团团长,以实业考察的名义前往苏联,谈判军事援助问题。会谈中,中方代表请求苏联向国民政府提供最新型军事装备,特别是坦克、飞机、防空炮和反坦克炮,苏方当即同意该请求。9月11日,苏联决定向国民政府提供82辆T-26(1933型)轻型坦克、20门防空炮、50门反坦克炮和弹药。除此之外,苏联还预备向中国派遣教官,训练国民政府军队的官兵如何使用苏制武器装备。1937年10月1日,两艘运送特殊货物的英国轮船装载首批援华军事武器,缓缓驶出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港而首批T-26坦克及苏联教官于1938年3月抵达中国湖南省湘潭市。82辆T-26轻型坦克中,有70辆被编入了由杜聿明担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0师,而这支部队不仅是抗日战争早期国民革命军苏械化尝试的精锐装甲机械化部队,更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师。截止于1945年6月,T-26轻型坦克因为各种原因损失26辆,至抗战结束仍有58辆。
T-26 1933型性能参数:(T-26B)
全长:4.62m
全幅:2.44m
全高:2.33m
全备重:9.4吨
乘员:3名
引擎:GAZ T-26水平相对八气缸空冷汽油引擎
最大出力:90hp/2200rpm
最高速度:30km/h
武装:45mm坦克炮一门,备弹100发
7.62mmDT机枪两门,备弹2848发
车辆炮塔上的一对探照灯为苏联于30年代制造的轻型坦克的典型特征,用于为坦克射手在夜间作战提供良好视野。其装备的45mm20-K坦克炮100m距离可贯穿无角度70mm装甲,1000m距离可贯穿无角度48mm装甲。



国民革命军第220师装备的T-26轻型坦克

T-26轻型坦克作为美国大规模援华前中国军队的主力战车,随国民革命军第200师先后参加了兰封会战,昆仑关战役以及入缅远征抗日等一系列战役。在昆仑关战役中,时任第200师副师长的邱清泉率占领昆仑关敌后之五塘与六塘,由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领的日军步兵21联队前来支援昆仑关驻守日军。步兵第21联队下午八时到达九塘,立即被埋伏在公路两侧的邱清泉坦克部队切断了后路。坦克炮火将六塘至七塘的桥梁全部轰塌。随后邱清泉指挥战车部队向围困日军发动猛烈攻击。中国战车部队在日军还没反应过来时在中央公路上向日军车队冲撞扫射。日军顿时防御不及,只能向两侧山地溃退,丢弃各式车辆二百多部,各种轻、重武器更是无数。之后在日军的猛烈反扑下,邱清泉集中部队死守六塘,并与后续由南宁赶来支援的台湾旅团林义雄大佐第一联队激战,为昆仑关战役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虽然T-26轻型坦克在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不乏突出战果,但综合作战成果却是一般。严谨地来说,T-26轻型坦克的作战能力是十分优异的。作为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初期的苏军主力坦克,T-26轻型坦克可称为“30年代设计最成功的坦克”之一,其作战性能远超德军的一号坦克,与二号坦克持平。在诺门罕战役苏联坦克部队装备的T-26轻型坦克与日军装甲部队的正面接触下,也体现了T-26轻型坦克对日军装备的89式中型战车,95式轻型战车等主力战车的的性能优势——苏军T-26轻型坦克装备的45mm坦克炮能轻易击穿日军的新锐的97式中型战车,而后者装备的97式57mm战车炮却因设计目的为支援步兵而反坦克能力糟糕。






T-26轻型坦克在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平平表现,还是要归结于以下几点:一是国军低下的步坦协同作战能力,由于相关训练的缺少,很多T-26轻型坦克最终是在进攻过程中被日军围攻使得车组被迫弃车;二是装备数量的不足,虽然国军组建了例如第200师的精锐装甲机械化部队,但相对于广阔的正面战场与庞大的军队数量相比,这些坦克数量还是杯水车薪,同时由于恶劣的后勤,维修补给难以开展,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三是T-26轻型坦克本身的设计理念,薄弱的装甲几乎只能防御轻型武器,虽然不错的机动性提高了它的战场生存能力,但被步兵击毁的可能性却大大提高,这个弱点在它面对日军相对熟练的反战车战术与相对强大的航空火力的优势下难以忽视。当然,装甲兵作战能力不足,彼时中国道路条件较差等等原因也导致了T-26轻型坦克在中国的“水土不服”。

抗日战争结束后,T-26轻型坦克再无更多进口记录,但一直保留在国军的战斗序列内并在解放战争中被用于阻击我军。1949年,T-26轻型坦克随国军败退被运往台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