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碧学习实验Ep16】50天学习挑战day16:学习打卡+脑图原理(精华版)——大脑全攻略

Hello,这周之后,终于可以保证,打卡和日程同步了,之前因为个人的松懈和对b站审核的不了解导致整体打卡时间比实际日程晚整整一天,对于困惑的小伙伴,特此说明。
进度
《微积分学教程》:115~120页;
《法理学》:86~88页;
《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复习;
《普通心理学》:80~85页。
遇到的问题
视频转码没存好,熬夜重新弄好的。
反思
整体做事效率在提高,虽然没预期的好——只要进步就好了,还挑啥快慢?!成熟点好嘛——要知道真的正常的学习训练过程,许多情况瓶颈期要进几周几个月几年,入门期偶尔的进步速度放缓简直是再正常不过了,习惯习惯、坚持坚持就好!
本周学习整体反思和下周规划,下一期发,这一期先把之前几期的内容收个尾。
次日计划(周六计划)
四篇读书笔记+一个视频
一篇打卡文章。

从Ep13到Ep15,我们介绍了一种十分流行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从老碧的行文中也可以看出来,这其实是一种创新式的“笔记方法”罢了,学习除了记笔记还有许多方式,我们之后会慢慢分享,但是,“记笔记”是自学中非常重要的审视自己学习质量的过程,所以这个技能点依然是要get到的。
这一期我们就对前几期的所有原理做一次总结回顾,方便大家查阅——
在此之前,我们依然照例先回顾一下,思维导图的七个步骤:

”把一张白纸由中心斜向对折“;——”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空白“;
”用一副图像表现你的中心思想“;
”始终都使用色彩“;
”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
”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
”自始至终使用图形“。
在Ep13我们聊了前三个要点,分别用到了“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色彩激活”的方式刺激大脑的兴奋感,以达到“知识精加工”,“思维减负”,“提升学习愉悦感”的目的——

1.传统笔记往往是像老碧的文章一样,从上到下的顺序,大标题——小标题1——正文1——小标题2——正文2——……,但是,思维导图选择把最核心的概念”大标题“写在白纸的最中间,四周留白,而书上做出的解释是,这样可以更好地让思维向各个方向延伸。
关键词:发散思维——在老碧昨晚上传的视频《【零基础学经济:平新乔十八讲阅读笔记Ep4】补第一个休息日的自学闲谈:关于《学习之道》+自学利弊分析》里,老碧提到了两本非常优秀的关于学习的书,名字都叫《学习之道》,分别从自身经验和从专业理论方面阐释了,学习究竟需要什么。
老碧同时也指出,这两本书的内容有许多重合的部分,比如Josh提到的“软区域”,与Barbara提到的“发散模式”,其实指代的是一样东西;老碧阐释了,其实无论是“软区域”还是“发散模式”核心都在于潜意识的调动,而意识往往是刻板的,潜意识是具有创造力和变通的——
我们摄取信息时更多使用的是意识,即“专注思维”,我们对信息的精加工和内化,更多用到的便是潜意识,即“发散思维”。
2.传统笔记乃至课本是以文字主导的,可能连翻五六页看不到一张图,思维导图则是以图像为主导,更确切的说,以图像思维取代文字思维的一种模式,书中的解释是,图像能让大脑兴奋。
关键词:图像思维——在老碧之前的文章提到过,人从本能上来说,是厌恶抽象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人对不熟悉事物的自然排斥,也可能是因为抽象事物的理解不能从现实世界直接找到对应,而是要依靠想象力,自己在脑中构造一个模型,比较麻烦。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研究者喜欢抽象的数学呢?
原因在于,喜欢抽象事物的人,往往并不是真的喜欢抽象本身,而是他们善于建构实体化模型去理解抽象的事物,而在你眼中的一个死气沉沉的数据,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一个穿着彩色裙子跳舞的小菇凉;图像思维可以看作一种给思维减负的方式——
人的天性排斥抽象,例如文字,而图像思维则直接绕开了“抽象思维”,从人性的偏好出发,提高了人对一件事物的印象与理解。
3.传统笔记颜色往往单一的蓝色、黑色、红色,排版相对规整紧凑,思维导图则强调要自始至终地使用色彩,可以是要点与要点之间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也可以是主干与分支之间以色彩区分,原因在于会让大脑更兴奋,并且很有趣。
关键词:色彩大脑——传统教科书的编纂或者传统课堂设计往往围绕着一个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降低注意力的分散,所以会要求教师穿着尽可能朴素,板书尽可能规整,排版尽可能紧凑。
诚然,这些方式确实降低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其他因素,却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注意力质量的评估不仅仅存在在“集中”和“分散”这一个层面上,还在于“持续时间”这个问题,单调呆板的课堂与教材;确实让学生更加找不到别的东西去注意,但是他们在选择“注意什么"之前,还有一个关键的步骤是“我要不要去注意什么”:
相当多的学生,因为觉得上课无聊,看书无聊,而选择上课放空,看书走神,脑子里面波澜万丈,表面上却仿佛在认真听课,努力学习,最后学习的效果不好,归因于,“我不如别人聪明”或者“我家孩子不优秀”等等,老碧看来,恐怕都是学生和家长逃避面对问题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好意思,毒舌又犯了)!
解决这个问题,不妨从让课堂让教科书更有趣更多彩开始,充满色彩的笔记,能够激发脑中负责记忆的“边缘系统”起作用,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值得借鉴的记忆方式——
单调的课堂教材确实让人找不到什么别的东西去分散注意力,然而学习者可以选择放松,什么都不去注意,积极使用色彩,能让学习过程更有趣,并且能够刺激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

多用图形和色彩啊?!记住了~~~
在Ep14我们聊了第四个要点,并由此介绍了一种事半功倍,轻松高效进阶学霸的妙招——“整体学习法”——
4.传统笔记往往如老碧的文章一样,一行又一行的字罗列下来,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系要通过阅读理解再整理。如果没有专门训练过阅读逻辑,并且,第一次接触一门课,一本书,一个领域的亲,可能很容易因为一些枝节而迷失。思维导图则直接靠连线的方式,将内隐的逻辑以外显的方式表示出来了,书中的解释是,这种形式模仿了思维的结构,利用联想在概念间建立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事物。
关键词:整体思维——曾几何时,有一个名叫Scott Young的学霸,用了一年时间学完了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33门课,他所用到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整体思维”。——先建筑学科结构,再在已有结构上增添细节,用已知带动未知,所谓“挂钩法”。
而现行的教育内容中,往往都是靠“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这种细节灌输的形式去教授知识的,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往往“只见树叶,不见森林”,被无数的细节击溃了意志,却从未想过原来所有那些散落的知识珠子是可以用一条线拎起来的。
比如老碧之前在教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碧为了解释一个原理而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例子。然而,过几天让学生复述的时候,他们对例子如数家珍,而把那个真正需要记住的原理而抛在脑后。这是人的一种常态,原因依然在于老碧上次提出的那个原理,人的天性对具体事物的接纳程度远大于抽象事物,所以例子自然比原理好记多了。
这种问题如果发生在自学阅读的情形中,就会更加糟糕,我们知道,往往专业课一个章节往往是围绕一个大的核心议题,去逐层展开各种小的话题,在每个小的话题中又会涉及到许多例子,那么如果抓不住重点的宝宝,就会在看完一本书之后,只记得零星几个例子几句话,整本书的框架则毫无认知;更有甚者,被一条接一条的概念吓住,不敢继续学习。
而如果你掌握了整体思维,思维就会立马是简洁许多,几百页的厚书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起来,再从关键词去联想下一层的概念,以《数学分析 》为例,可以分为“实数理论+极限论+微分学+积分学”这几大部分,其中“极限论”又可以分为“数列极限+函数极限”,“微分学”则可以分为“一元微分学+多元微分学”,等等,以此类推,就可以复述一本书的主体内容,然后遇到任何新知识,都可以丢到已知的四个大箱子里,非常方便。
——零散的知识往往令人不堪重负,整体思维建筑知识结构,能够节约思维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注:不要问我级数怎么不见了,可能掉到“积分学”的箱子里了。

在Ep15中,我们聊了最后三点——
5.传统笔记是一行行字,大多不含线条,除了标注重点的波浪线或者直线;而思维导图则要求任何联系都要用弯曲的线连接,书上的解释是,大脑厌烦直线,而容易被曲线吸引。
关键词:取悦大脑——大脑是你学习最重要的器官,无论是专注,记忆,还是联想,创造,这些东西的起源都源于你的大脑,而人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就是不断去建立经典条件反射的过程,从学习中获得正反馈。
比如说,老碧去年写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就要歇半个月才能缓过来,后来一天写一两千字都很轻松,老碧就会觉得自己“棒棒哒”,然后就会很开心,于是,不断写不断开心,于是渐渐每天就能写更多了,这就是效率提高的过程。写作——开心——继续写——继续开心——一直写——一直开心——……这就是所谓的正反馈。
但是假如老碧一开始的想法是,我写两千字都累瘫了,别人一天轻松写四五千字质量还不错,“比不过,比不过”,就容易陷入负反馈的中,写作——不如别人——再写——还不如别人——弃写——……,也就达到了从入门到放弃的过程。
(所以这就是老碧为什么不喜欢去跟别人比较,也就是为什么,不建议各位宝宝太关注自己暂时与他人的差距的原因,大多数学习工作上面的差距,只要坚持努力心无旁骛,都可以慢慢赶上。
耗费太多时间关注他人,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老碧曾经浪费了很多自己的生命,所以才会在这里这么啰嗦。
当然我们要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好的习惯和方法,但是,那个习惯与方法,是可以独立于那个人本身存在的,所以,多想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少考虑他人怎样怎样,听起来很自我,但是确实是提高学习做事效率的不二法门。)
其实,细心的宝宝,早就发现,思维导图的要点无一不是在教你如何让大脑开心。
原因在于,如果大脑感到一件事存在危险,比如直线,就会自动陷入压力模式,而压力模式下人 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变得低下,类似于之前说过的“专注模式”,容易因为思维僵化,而学不进去新的知识。使用曲线会让大脑愉悦放松,于是也便对新的知识更有包容度。——
取悦你的大脑,他就像是一个社交恐惧的小孩子,只有让他放松愉悦,它才会去欣然拥抱新的知识。
6.传统笔记事无巨细,思维导图只要关键字,书上的解释是,关键字会让思想更加自由,有利于新想法的产生。
关键词:自由想象——想象力和记忆力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前者追求奇幻新意,后者追求写实保守,但是,大脑就是这么神奇,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的。
人类所有想象的材料,往往都来自于现实的体验,而人类的记忆往往结合奇幻的想象会更加清晰。
现实中最荒诞的事,最美丽的景色,往往超出一个人最大的想象范围,所以,艺术家常常要采风或者实际地体验生活,才能不断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而记忆力,往往来自于许多方面,其中一种就是利用想象,将一个稀疏平常的知识讲得荒诞离奇。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举个老碧切身的例子,老碧高一的时候搞生物竞赛的时候,我们学过一个知识点,“蛔虫一天产卵20万颗”,于是坐在老碧前面的那个男生笑着说了句“百万大军只需5天”,老碧到现在都没有忘记这个数字。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被津津乐道的神奇的记忆术,大多数都是在强调多多利用想象力与创造力。因为越荒诞离奇,你对大脑的冲击越大,就能记得越久。——
记忆与想象相辅相成,最长久的记忆模式离不开疯狂偏执的想象或者联想。
7.原理同2,不多做赘述。
内容很多,大家慢慢消化,我们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