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吃喝:肝胆相照几十年,只想和你同桌吃顿饭

这一天,安东知县向鼎正在县衙办公,忽然有人来报说,崔按察司派人送信来。按察司是专管司法干部的省城大员,一个小小的县官根本够不着,他怎么会忽然专程派人送信来给他?
向鼎满怀惶恐,打开书信一看,顿时大惊:
原来不久前,上司将他密告到按察司处,说他徇私枉法,只偏向读书人,而置人命官司于不顾(牛奶奶状告牛浦郎一案)。就在崔按察司正准备具疏弹劾时,被他身边的一个戏子鲍文卿听到。鲍文卿当即跪在按察司面前为向鼎求情,他说我也不认识这位向大人,但我从七八岁开始学戏,就唱的是向大人写的曲子,他是个大名士大才子,大老爷可不可以免了对他的参处呢?
崔按察司听了很是感慨,他当即点头,撤回了对向鼎的弹劾。随即他写了一封信,派了一个衙役将鲍文卿送到向鼎处,让向鼎好好谢谢这位卑贱的恩人,挽救了他的仕途人生。
向鼎这才知道,原来一场大祸擦肩而过,不觉出了一身冷汗。
他当即命人打开大门,口称有请“鲍相公”!鲍文卿只穿着青衣小帽,进来后恭恭敬敬磕头请安,向鼎要拜谢他,他却说什么也不肯;请他坐下,他也不敢坐,说自己身份卑微,没有资格与县官老爷同坐,只敢站着回话。

向鼎看他如此拘谨,也实在无奈,便让自己的亲戚出来陪他,他也惶恐不安;最后让管家出来陪他,他才自在起来,跟管家有说有笑……
第二天,向鼎在书房设宴,请鲍文卿吃饭,真诚地感谢这位梨园艺人:
“自己出来陪,斟酒来奉。他跪在地下,断不敢接酒;叫他坐,也到底不坐。向知县没奈何,只得把酒席发了下去,叫管家陪他吃了。”
无奈这鲍文卿对于上下尊卑有着顽固的执念,坚持认为自己是贱人,不配和官老爷平等论交,哪怕自己挽救了对方的仕途命运,也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
最后,向鼎给按察司写了感谢信,又拿出五百两银子送给鲍文卿,可鲍文卿说什么也不要,说这是朝廷给大老爷的俸银,我是贱人,不敢用,
“小的若领了这项银子去养家口,一定折死小的。大老爷天恩,留小的一条狗命。”
鲍文卿把话说到这份上,向鼎实在没法强求,只好两手空空任他去了。

《儒林外史》的时代,是读书人凭借八股文章晋身谋官的时代,诗词曲赋都是旁枝末节。曾经,周进在广东做学政主持秀才考试时,有一个名叫魏好古的童生在交卷子时,说自己诗词歌赋全都会,请周大老爷面试。周学道瞬间变了脸说道:“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什么?”当即便命人将魏好古赶了出去。
在这种氛围之下,诗词歌赋都是不务正业,就像我们小时候看的课外书,现在孩子喜欢的漫画,都是不被家长老师们认可的。
因此,《儒林外史》中,能做官的都不是什么才子名士,都是八股文写得好的。而才子名士大都考不中进士举人,比如杜少卿等人。这位向鼎向知县,实在是个少有的例外。并且,他写得还不是文人士大夫推崇的诗词歌赋,而是通俗的戏曲。如此才子名士,竟然考中了秀才,虽然只是“赐同进士出身”,却着实不易。
谁料刚刚当了县官,差一点就遭受了灭顶之灾。幸好他当年写过戏曲,关键时刻一个梨园艺人挽救了才子官员来之不易的仕途,改变了他的命运人生。
经过此次坎坷后,向鼎的官运亨通,一路顺风。两年后派往四川升任知州,又转了两个知府,这一年被任命为安庆知府。上任途中路过南京时,他竟然在街边看到了恩人鲍文卿——此时距离二人在安东初见,已经过去了十几年。

他当即派人请鲍文卿到自己暂住的河房相会,为怕鲍文卿拘束,他特意换上便衣出迎,口中说着“我的老友到了!”鲍文卿还是守规矩地磕头请安,向知府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他勉强在底下一个凳子上坐了。向鼎与他畅叙别情,他依旧恭敬,每一次回话都站起来……向鼎知道鲍文卿还是不肯跟自己同桌吃饭,只好依旧让管家相陪。
随后,向鼎给了鲍文卿20两银子,请他安顿家事后,来安庆相会。不久鲍文卿带着儿子鲍廷玺来到安庆,向鼎安排父子俩住在书房里,每天同自己的亲戚一桌吃饭。并给鲍廷玺说亲,为他娶了王管家小女儿为妻,所有花费都是向鼎操办,没用鲍文卿拿一分钱。
时光催老了彼此的容颜,可向鼎对鲍文卿的恩情始终感念在心,现在终于有机会回报。不久,向鼎又请鲍文卿代他巡视童生考试,鲍文卿十分尽心尽力。
这时,有一位季守备来拜访向知府,向鼎设酒款待,特意请鲍文卿坐陪——相交十几年,二人终于同桌吃饭了。宴席中,季守备听说鲍文卿出身梨园,神情言语之间就有点不屑。向鼎看了出来,告诉季守备说,这位鲍朋友,虽然是贱业,但为人高尚,“颇多君子之风”,并讲了他对自己的仗义相助,以及在从未开口为人说过半个字的人情——一番话,让季守备肃然起敬,随后还专门请鲍文卿去他家吃饭。
再后来,向鼎升任福建汀章道,鲍文卿已经年迈多病,向鼎便送了他一千两银子,让他们父子回南京谋生。几个月后,回到南京的鲍文卿病逝,正巧向鼎从京城陛见后赴任路过南京,得知消息顿时悲痛万分。他亲自为鲍文卿题写了铭旌,称他是“皇明义民”,是自己的“老友”——他始终将鲍文卿视为自己的朋友,从未因为身份地位不同而稍有轻慢。
莫道戏子无情,谁说书生都势利?《儒林外史》尽管充满讽刺悲凉,但也有这样身份地位悬殊却始终肝胆相照的友情,。便是他们没有多少机会同桌吃饭,也感动世人,相知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