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理等级考还有40天,压力大,挺焦虑,没思路?看看这篇策略制胜的备考攻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100分的分数池里,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每一分都很重要;
但并非是每一分都是很有难度,都难不可及;
如果不能全面胜出,则可以把备考的战役从大范围浓缩到小范围,关键部分进行决胜和突破。
在力所能及的领域,比如常规能高搞定的分数段里纵横驰骋,也许能立于不败之地。
诚如此,则大事可成。
但是,毕竟,距离上海2023年地理等级考试还有40天多。
从已经公布的地理等级考的命题要求来看,试卷形式做了较大的调整,从教材内容的变更的视角来看,考试的内容也会有较大的变化。
考试形式上:原来的考察方式选择题:20*2=40分;主观题:3*20=60分;新的考察方式:考试内容包括却不限于:“选择、填空、作图、简答、论述等”,在总分一致的前提上,增加了作图、填空与论述题,客观题部分,比如选择、作图与填空会维持在35分左右,而简单与论述等部分,应该维持在65分左右。
考试内容:由原来的三本教材,增加到了5本教材。其中,五本教材,每本的平均分在20分左右;由于合格考部分侧重考察《必修一》与《必修二》,从地理核心素养以及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看,即便是考察选修部分,也必然会连带着必修部分的知识基础,所有必修部分仍然是突出的重点,但是分值整体较为平均,所以每本教材的考点基本都有可能覆盖到。
但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规律上,它可以在难度上让人深不可测,也可以简单到稍稍具备常识的考生都可以考出较为满意的成绩。从选拔人才的角度,仍然会在考试难度上做出功夫,既要区分差异,又要引导教学,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反响。综合各个因素来看,尤其是从曾经2016年考试形式的变更中,“稳”中有新,仍然会是今年上海卷考试形式大变革下命题的重要指导方针。笔者也从各个渠道以至于各个学校的命题中了解到,未来地理考试的难度上,一定是大为增长的,那么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应对今年的考试呢?
也许从历史真题中的角度中,寻找规律仍然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虽然教材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命题要求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更,比如,“命题突出创新和实践精神,侧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地理要素与人文要素,分析问题原因、洞见地理事项影响,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给定合理的评价等形式的综合论述题,既考察地理基础,又看重表达逻辑等等”。这些表述语句在历年的命题要求中都频频出现。而从地理知识点的角度来看,新旧教材交替,85%的知识点都是与历史的地理教材完全吻合的,没有重大的调整,新增了许多考点,比如地球圈层结构、海洋灾害、土壤与植被、地貌形态的演变、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区域特征、粮食安全、海洋安全、生态安全等,这些考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较为独立且成体系,地理的核心逻辑框架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
那么在地理知识点的备考上,仍然可以从两个方向着手:
第一,新旧教材重合部分知识点: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并不是完全的摒弃过去所学,仍然可以利自己原有的基础,搭建地理的框架和知识体系,比如自然地理基础部分,气候、地貌、洋流、植被、土壤、水资源等。人文地理部分:人口、农业、工业、城镇化、交通、贸易、商业等;这些独立的章节分类出的小专题核心概念理解,重点记忆掌握,熟练做题。
第二,在上文所列基础上,用地理的逻辑梳理问题导向类的知识点。
比如生态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盐碱化等;灾害类的比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其它灾害等;国家安全类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与耕地安全,海洋安全等;这是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搭建过程,有一定地理积累,才可以在原因类题目中,从自然和人文的视角全面考虑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比如水土流失的发生,是综合了自然因素与人文要素的诱因;而产生的影响,是侧重于人文视角的主体,比如对人、农业、工业、城市与交通的影响;在治理措施中又回到了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视角,既要考虑从地形的角度着手,也要考虑从人口和农业的视角来表达,甚至有时需要综合地形与农业相结合,如修建梯田,则很好的解决了自然与人文要素的融合处理。
第三,对于新增加部分考点,有的需要单独备考,有的需要融会贯通。
比如地球圈层结构、地质的演变、土壤等,这些独立的章节,需要单独突破、各个掌握。比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则需要从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融合来思考:一端是资源开发的视角,从资源开发的区位分析,到资源开发的影响,以及资源开发的措施;另一端是产业发展的路径,从产业选址,产业转移,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产业萎缩,产业优化升级,产业转型等。两块教材的核心内容融合在一起,以某个独立的区域单元为载体,进行综合化的案例分析才可以较好的做到知识整合。
第四,整体上来看,从考试的试卷,形式上在未见到真题之前,任何的臆想都是徒劳的,所以需要等到那场考试开始,一切都会揭开神秘的面纱。但是从考试的内容上,备考的读者还是大有可为的。除了以上所提到知识点视角的学习之外,地理历年的真题解读仍然是可以参考的对象,注意仅仅是是从考试内容上值得去参考的对象。
因为任何一场考试不可能把历史的经验彻底摒弃,推倒重来,在稳定是一个大方向的前提下,所有历年考过的真题的考点,在未来一张100分的真题试卷里,应该保守估计会有60%-70%稳定分占比。所以读者的备考,应该也是以稳字当头的,即是从历年的真题中寻找考点规律和设问规律。
比如考点类:灾害类考点

比如:设问逻辑的视角:
措施类:
2017年:
23.根B地区地理环境特征,推测其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适合发展的产业部门。(6分)
27 该震区可以采取哪些抗震救灾措施?(4分)
32.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几度面临“干淀”困境。为解决这一困境,雄安新区在建设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6 分)
2018年:
24.概述黄土高原地区合理开发能源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32.为减轻天山山区公路遭受泥石流危害,概述当地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4分)
2019年:
27.提高我国提高天然气使用的比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2020年:
24.列举金奈在减轻洪涝方面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4 分)
27.从控制汽车尾气排放角度推测防治雾霾的主要措施。(6 分)
2021年:24.列出金昌市有效利用废弃工矿用地采取的主要方式。(4 分)
28.分析此次寒潮对上海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并为上海交通管理部门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6 分)
2022年:
24.上海黄浦江滨江沿岸发展,暴雨灾害也要考虑到城市规划之中,分析暴雨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改进措施。(6分)
28.根据贵州缺水问题,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6分)
比如,表述图表特征类:
2016年:25.从两个方面,概括鄂尔多斯市工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4 分)26.根据图2中三个阶段鄂尔多斯市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6 分)
2017年:23.归纳黄土高原地区的能源空间分布特点。(6分)
29.归纳天山北坡自然灾害类型分布特点。(4分)
2018年:25.概括三种非常规天然气的南北方分布差异,主要存在于哪种地形。(6分)
26.根据图表,从生产量和消费量分析天然气供需特点(4分)。
2020年:21.简述金奈的地理位置的特点(4 分)
25.概述长三角 PM2.5 浓度南北差异并说明该差异主要原因。(6 分)
29.从市场规模的变化和产品附加值角度,概括内蒙古羊绒业发展的特点。(4 分)
2021年:25.概括上海 2001-2019 年 12 月最低气温总体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原因。(4 分)
29.据图分析南非人口年龄结构特征。(4 分)
2022年:21.据图表分析上海沿黄浦江昔日工业分布特征(4分)
25 说出贵州的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4分)
笔者梳理这个并非是盲目的迷信真题,也并非要因循守旧、抱守残缺,但是正常人都能看的出,从备考的基础上,自然灾害问题,会成为一个备考的方向,当然包括并不局限于自然灾害,笔者在后详细了梳理了20个专题的训练,以便借鉴。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一般常理,所有的灾害都必须有所涉猎的。 如下所列:

再比如从分析措施类的视角来看,应该掌握一定的范式:
(1)展开措施的不限制主体:有政府,比如金昌市,有区域,比如雄安新区、黄土高原等;背后都影射的可以是多个部门多个产业主体,这个多种包括: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工程部门等等,都可以写,怎么写都可以是对的,范围非常的广,毕竟政府部门下面涵盖了所有部门嘛。
(2)限制范围针对性主体:比如说从交通管理部门角度,汽车尾气排放的角度;这一类的就不能乱写了。比如交管部门,那真的是与交管部门有关的,写个农业部门上去都不一定靠谱。而汽车尾气的角度,一定是针对尾气排放背后的能源资源利用,写植树种草这些常规的模板基本上无异于自掘坟墓。
(3)多元化的客体:有产业发展措施,有水资源利用措施,有资源开发措施,有灾害治理措施。在这些多元化的客体中,基本上集中于资源开发与灾害防治两个角度。
2.措施题的视角,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情景
首先,一定结合材料展开,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作答,要能够落到实处或者某个步骤,也要有逻辑性,比如农业发展过程中,缺少技术、人才,农业基础薄弱,如果直接写精准农业、现代农业显然可以,但略显突兀,可以作为长远的目标,解决当下之急才是首要任务,比如引进人才,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争取国家农业政策上的倾斜,这些都可以,逐步稳步推进农业的企业化或者现代化发展。虽然技术投入是没有瑕疵的,但是要能够针对某一地的情况,给出落到实处的建议。
其次,就是在措施的展开上,可以视角多元化,比如应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个人可以加强节约意识,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或者循环经济、政府发展绿色产业,国家履行国际减少碳排放的责任,社会组织相互协作共同监督等。可以把视角展开,多元化去描述。
再次,一定要注意设问给定的限定范围,比如是从汽车尾气排放的交通,海水从交通管理部门的角度,如果超过了设问题目给定的限制范围,给定的答案再怎么正确,也是不符合题意要求的,这就会非常遗憾。
最后,一定要层次清晰,前后文一致,注意对每个知识点不能孤立成句,可以稍加解释,如果单纯罗列知识点也会很遗憾,毕竟,措施题,基本就是送分题。如果确实想不出来,可以稍加举例,都是很好的应对措施。
综上可见,如果要有一个好的分数,应该在最后的关键阶段,在基础部分和能够稳定分数的部分着手,尤其是教材里的基础部分,涉及到常规的水资源、气候、城镇化、农业、产业发展、流域开发、生态与灾害治理等一般的训练,同时还要注意参考历年的考点规律,注意是考察知识点的规律,能够保障在未进入考场之上,大部分能够获得的分数胜券在握。至于新教材更新的知识点或者较难的题型,或者不容易获取到的新的“分数”,对于所有人都一样,这样就把一场100分的考试,变成了小范围(30-40)分内的角逐。
所有人面临一样的难度和新颖度,
你会轻言放弃吗?
你会毫无作为吗?
你一定比别人做的差吗?
我觉得读者内心自有答案。
但是成功的关键,其实在那些大部分的常规考点分值里,在锻炼的核心地理素养里,比如运用地理要素与人文要素,分析问题原因、洞见地理事项影响,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并给定合理的评价等形式的综合论述能力等等。笔者有鉴于此,在总结历年真题规律的基础上,整理了20篇专题训练,与《A+题世界7上册-知识必背20篇》遥相呼应,参考了上海各卷学校试题和历年真题、全国卷真题、全国卷名校试题等,筛选了若干有助于理解知识点的题目,辅助于《上册》的知识点里的理解与掌握。希望有助于读者增加对地理的认识,锻炼学习与考试能力。
最后考前必背专题文本30篇<A+7上册>已出
最后精选200道主观题《A+7专题训练下册》已出
冲刺咨询扫码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