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破局的根本方法 & 陷进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在《贫穷的本质》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他这样说道:贫穷不仅是一种物质状态,更是一种心态和生活方式。 从外部环境到自身内在,穷人们一层层被套着枷锁。 若是走不出,挣脱不了,往往只能被锁死在社会的底层。 那么,底层群体又该如何突破自我,实现阶层的跨越呢? 01打破原生家庭的枷锁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现在听上去充满了偏见和“政治不正确”。但其实这话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确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经济学中的“代际收入弹性”的概念和现象。 大西洋月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叫《我们是美国的新贵族》,里面对“代际收入弹性”做过一个很形象生动的描述: 你站在社会经济的梯子上,脚踝上捆着一根橡皮筋,皮筋的另一头捆在你父母所站的梯级。 如果你的父母站在梯子的上端,当你往下掉时橡皮筋会把你拉回来; 如果他们站在下端,你开始向上爬时它就会把你往下拽。 家庭是救赎,也是束缚。 每一个人的人生剧本上,父母其实也是书写者。 原生家庭影响着一个人命运走向,可以托举着人更上一层楼,也会化为一座大山,压得人动弹不得。 电视剧《山海情》里,有一位女孩被父母逼着退学,去福建电子厂打工。 校长到学生家里给家长做思想工作,自作聪明的父母却当场算了一笔账: 反正大学毕业后照样要出去打工,继续上学也只是浪费钱,还不如早点去工厂,能多赚好几年的钱。 祖祖辈辈生活在贫困山沟里的农民们不知道,大学毕业生的工资远远超过一家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女工。 让女儿辍学打工看似能多赚几年钱,实际上是将未来几十年的财富输掉了。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必须承认,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在我们出生之际就已经为我们打造好了最初的人设。 但是,在认清人生不同起点的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起点并不代表终局,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会在最初的人设上一条路走到底,放羊娃的孩子就一定继续放羊,东家的儿子将来一定接着做东家。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风雨哈佛路》,讲述的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 女主丽斯出生于一个很糟糕的原生家庭,母亲是个瘾君子,并在自己15岁时去世,父亲也进了收容所,丽斯只能靠流浪、乞讨为生。 后来丽斯意识到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想尽办法,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并依靠奖学金完成学业,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一次深刻蜕变。 相信在现实中,很少有人的原生家庭比塔拉、丽斯更极端吧,塔拉和丽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生的“变轨”,是因为她们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改变的意愿和动力。原生家庭给了我们第一次生命和人设,谁说我们一定要把原生的一切背负到底? 只有渴望改变,敢于作为,找到正确的路径,我们同样可以一点点撕掉旧的原生“标签”,实现人生的新的蜕变,就像丽斯做的那样。 02打破思维局限的枷锁
通常来说,越是出身底层的人,他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越是构建在各种资源匮乏的基础之上。他们要么把钱看得很重,经常抠抠搜搜,小家子气十足;要么谨小慎微,厌恶风险,但凡有点不确定因素、或需要付出额外成本的事,都会本能的拒绝,不敢尝试。 《人生算法》一书的作者说过: “穷人思维,就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和自己的本金多少来下注”。 尤努斯是孟加拉国的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一次外出时,尤努斯看到三个印度妇女在公路上晒沙子。 经过一番了解后,他认为这是一门无本万利的好买卖。 妇女们从海边运来湿沙子,铺在公路上晒干,她们再收集起来卖给有钱人。 尤努斯提出,可以投资帮大家建工厂,一起多赚点钱。 妇女们却直接拒绝,认为建厂又是一笔开销,而且等工厂建好,就得少赚好几个月。 尤努斯无奈地说:穷人们发不了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思维局限。 投资之神巴菲特说过: “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思维也是如此,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局限住,不敢放飞自己的思维、眼光和格局,那么你更多潜在的能力和能量将会被埋没,你的未来也会丧失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向上突破,不被锁死在底层,就一定要打破穷人思维的局限。要敢于和自己、自己阶层“致穷”的狭隘、短视的“病根”决裂。 穷人顾眼前,富人思来年,要明白思维的边界,就是财富的边界,思维不打开,大概率只能做一个“穷”得很稳定的底层人。 03打破信息茧房的枷锁
我们底层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要老实听话,好好努力,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才是最干净的。 从小到大,身边的亲人朋友几乎没有人给我们提过要注意社交,要提高情商。久而久之,我们的信息茧房就形成了。 直到某一天,我们才发现这个社会的真相,和以前在信息茧房里获取的信息并不一致,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要想过得好,赚到钱,并不是只要埋头干活就可以,还要学会观察风口,学会以小博大,学会经营人际关系…而这样的信息,你在以前似乎从来没有接收到过。 而上层出身的孩子,受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18岁的时候可能就明白了普通人38岁,才能明白的世界真相和底层逻辑。 哈佛教授桑斯坦提过一个概念:信息茧房。 在信息传播中,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中。 在这个算法为王的时代里,穷人被一步步引入茧房中。 跳着性感舞蹈的美女、展示腹肌的帅哥让你欲罢不能。 娱乐圈的绯闻,明星的爱恨情仇,让你吃瓜吃得津津有味。 在这样的信息投喂下,我们被取悦,也被驯化,在底层中自得其乐。 哈佛大学在一个研究富人与穷人的不同的课题调查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穷人凭一根网线了解世界,但他们不是用来观天下,而是沉迷在低级的奶头乐里。 富人却不同,他们喜欢走出去,跟各个领域的人聊天,打听最新的行业消息,喜欢在网上汲取新的知识。 研究者最后认为:穷人与富人的差距,在于信息资源的多少、价值的高低,并且这种差距会成几何倍速地扩大。 一个人获得什么信息,就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拓宽信息获取的深度与广度,以各种知识作为阶梯,我们才能扒着井沿,跳出原有的阶层。 04打破圈层的枷锁
以俞敏洪为原型的传记电影《中国合伙人》中,家境穷困、复读三年才考进北京的小镇做题家成冬青,被问及梦想时,说自己最想去天安门。很显然,能看到天安门已然是这个小镇青年以前圈子中的顶配了。 但当他考到北京的顶尖学府后,他的圈子发生了质变,他发现身边这群优秀的人的梦想,不是天安门,而是去美国。 意识到巨大的差距后,他开始了努力升维的过程,后来虽然没有去成美国,但却创办了中国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成了知名的企业家。 贾平凹在《游戏人间》里说: “朋友的圈子其实就是你人生的世界,你的为名、为利的奋斗历程,就是朋友的好与恶的历史。” 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水平。 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人的三观、性格、习性都会逐渐趋同于所处的圈子的水平。 你周围都是优秀的人才,你跟他们打交道久了,能力素质也会被拔高; 你和游手好闲之徒厮混在一起,没过多久就会变得不思进取。 如古语所言,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一个人在低层次的圈子待久了,不可避免会被消耗、被腐蚀。 所以,我们要逃逸沉沦力,要成为赢家,就必须和赢家一起。 路遥说过:“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不管身处什么阶层,只要能客观认识自己,又有敢于突破的动力和信心,都是值得钦佩。
陷进!陷进!陷进!
想要赚钱,一定要避免落入这些陷进!
很多人不是遇不到项目,也不是没有赚钱的能力,而是在创业、求职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陷进。
但因为个人认知、经验所限,有时候身在局中,我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01这个项目:十分赚钱!
自己出来创业或者找副业,最容易落入的陷进就是别人告诉你,这个项目很赚钱。
每天我们都在看各种信息,这个博主说一个月赚10万,那个项目半年赚百万,然后就觉得做什么都赚钱。
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似乎别人说某个东西赚钱,我们也能立马赚钱。
于是就有人花钱去参加所谓的圈子、购买一些高昂的课程,甚至投下了重金。
有些项目不是不赚钱,而是按照常识来说,如果你自己做一个项目很赚钱,你会到处去开会,到处去和别人说吗?
一般到处去宣传某个项目很赚钱,多数是两种情况:
其一,这个项目目前还没成功,偶尔有一两个做了点结果,平台或者品牌方想拉人入局、做代理等等,说白了你就是它的试验品。
其二,这个项目的政策、人口、产品等红利结束了,已经赚到钱的一拨人,开始做培训赚大头了。
02这个项目别做:不赚钱!
有人喊你做项目,也有人劝你不要做某个项目。
有时候你发现某个朋友做电商、做抖音或者开店赚钱了,买起了小房子,小车子。
或者你参加某个圈子、会议中,某个嘉宾介绍做了某个项目,于是你抱着赚钱求知的心态去咨询。
一般得到的答案都会告诉你,这个项目现在做起来比较难,这个项目现在没有机会了,这个项目已经开始亏钱了。
有的也许是真的出于好意,有的是真的不想让你加入进来。
但是你自己的要去观察,如果一个人三五个月都在告诉你某个项目不要来做了,不赚钱的。
可他自己还在做,那你就要思考了,到底赚不赚钱。
03这个项目天花板太低了!
还有一类就是当你去请教一些看似有点成就多人,比如在一些公司当高管,创业者或者所谓的投资人。
不管是交流,还是投研会、决策会等场景中,总会有人指点你说,你做的这个项目天花板太低了。
如果从投融资的角度来说,别人考虑是对的,毕竟别人追求的是高回报。
但如果仅从你自己创业赚点钱的角度,那你就不要去在乎这么多。
许多人总说某个项目天花板太低,但实际上,任何一个所谓天花板低的项目,每一年都有几千万、几十亿的规模。
作为一个创业者,能不能自己先赚到或者把业务做到几百万、上千万再来说天花板太低。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一年都赚不到几百万,张口闭口就说天花板太低,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
更为滑稽的理论是,觉得行业天花板高所以哪怕竞争大自己也能赚几百万、几千万。
而不是去关注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先赚到几十万、上百万。
我们都说创业要从小入手、越垂直越细分越好,整天好高骛远,注定赚不到钱。
04这个项目:早都过时了
这个项目你还做啊,早就过期了,肯定没市场的。
尤其是在一些传统行业,比如有的人想去搞养殖、种植、服饰生产、或者去做一些日用家具小百货的时候。
这种声音听到是最多的,不乏有一些说的在理。
包括在互联网这个渠道,比如说你要去写个公众号、做个快手、抖音、头条等账号,
就像在十年前,就有人告诉你做淘宝已经过时了。
但事实上,许多行业只是承受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而已,但是市场需求和机会一直都在的。
或者说有些行业也许现在竞争有点激烈,但不代表不能做。
否则十年前就有人说开面馆、开零食铺、开卤味店等不赚钱了,但你看看四周依然有许多玩家加入进来。
05这个项目:早有人做了
和前面的问题有一点像,当你介绍自己的项目时,就会有人说这个项目已经有人做了。
别人已经做的很好了,或者别人都没做成功,你不要做了。
比如瑞幸咖啡出来的时候,但凡知晓的人都不看好,前有星巴克巨头后有那么多不知名的小玩家,中国人哪里需要再喝咖啡。
再如现在有的人要做知识付费、要做电商等等,也会也有一大堆人和你说别做了,早有人做了。
许多一直不坚定的人,东问西问以后,就容易放弃了。
06听人言更要自我理性判断
我们在创业赚钱的过程中,多听人言,多花钱请教是一件好事情。
尤其是问一些有过成功或者失败经验的人,别人的一个建议能帮我们节省很多时间和金钱。
但是最终决定一个项目要不要做,决定权不在于别人身上,而在于我们自己。
如果一个项目靠问,就能做成功,那和算命无异。
决定一个项目能不能做,要问我们自己。
去做这个项目有没有类似的经验,有没有相关人脉,有没有现成的客户,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有没有试错的成本。
这些都只有你自己知道,基于这些自己进行客观的分析,再来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