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美国的气球战


在昨天的推文中 ,瀚海狼山提到日本用气球炸弹袭击美国本土,几乎是美国国内在二战中的唯一直接损失。而且气球战还涉及最早的气象武器化利用;以及战时信息管制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有相当的价值。比如日本东北部的电站事故区逐步向美国和加拿大扩散大气污染物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详细的说说气球战的始末。日本旧海军在偷袭珍珠港得手后,确实就有乘胜打击美国西海岸的能力,但是也许山本根本就没往那方面想,于是守备空虚的美国西海岸得以幸免。不过反倒是美国人急于报珍珠港偷袭的一箭之仇,派出大黄蜂号航母,强行迎风起飞大批陆基的B25轰炸机,出其不意的轰炸东京等城市成功。这是二战期间,日本人第一次感受到本土被空袭的滋味。因此才有了对等空袭美国本土的想法。由此可见,在战争中有想法和创意还是很关键的。
不过事情往往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日本旧海军在有能力和兵力占据优势的时候,没有打击美国本土,当他们想打击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有了防备,而且美国国内的军工生产已经全面启动,新舰越来越多。等到珊瑚海海战,特别是中途岛战役以后,日本旧海军已经没有实际能力再去进攻美国本土。那么只能这样被单方面打击吗,日本人还是动了脑筋的。1942年年中,一个名叫荒川秀俊的气象专家向军部呈上一份建议书和一张气球炸弹的设计图。他在建议书中说,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在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带1万米左右的高空存在一个由西向东强大而恒定的大气环流层,风速约为200公里/小时。日本和美国处在相同的纬度上,如果从处于上风位置的日本列岛北部释放若干个气球,悬挂一些炸弹,不出意外的话,气球炸弹便可以顺风飘到美国,实现轰炸美国本土的计划。

当时日方在偷袭珍珠港得手以后又忙着侵占东南亚和南洋诸岛,正顺水顺风。所以没有考虑这一计划。到了1944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频频失利。荒川再次上书,他的建议立刻引起了首相小矾国昭的注意,当即要求立即派专人研究计划的可行性,此任务交由日军大本营的官员草场负责执行。按照设计要求,气球炸弹在日本北部升空后,必须达到并保持在10058米的高度,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度上,才有一股比较稳定的西风气流。为此,荒川在每个气球的吊篮里装上30个2-7公斤的沙袋,当气球低于10058米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固定沙袋的螺栓自动解脱,沙袋依次脱落,重量减轻,气球升高。而当飞行高度高于10058米时,气球气囊的一个阀门则会自动打开,排出部分氢气,气球体积变小,浮力减小,高度就降低。这样便可大致控制气球在大气环流层中处于合理的高度。
同时还在气球上安装计时器,一旦气球进入恒定气流,即开始计时。按照荒川秀俊的计算,如果气球炸弹平均以193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的话,48小时后就可抵达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蒙大拿州上空。如果想让气球再进一步深入美国本土,可以调整计时器以达到目的。当气球到达美国后,因为计时器的作用,氢气慢慢排出,气球浮力逐渐减小,气球炸弹便会逐个落地爆炸。因此这个设计应该算非常的精妙,而且对西风带的分析也非常准确。不久,大量“白色魔鬼”出现在美国本土西北部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和蒙大拿州等地区上空,投下的炸弹导致人员伤亡。为此,美国当局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措施,空军出动大批战斗机进行拦截,但收效甚微,因为与飞机不同的是,“白色魔鬼”飞行时没有任何声音,而且出现的时间也毫无规律。雷达也很难提前预警这种气球炸弹,可算是最早的半隐身飞行入侵物体。

而且美国军方很快意识到,对气球炸弹的效果报道的越多,等于鼓励日本方面释放更多。于是严禁美国国内的媒体报道任何关于气球战的新闻。于是乎那头的日本人在释放了数万个气球后,听不到任何战果,以为都被风吹到了北极荒原。自己顿时没信心了。就停止了继续释放,实际上气球炸弹对美国本土的威胁并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