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触不可及》法版有感随兴写一点罢
结尾处菲利普终于和他的笔友见面,德瑞斯隔着餐馆的橱窗挥手作别,主题曲《Una Mattina》此刻响起。德瑞斯随着人潮渐行渐远,我闭上了眼睛。我看到了午后的马赛纳广场,金色的慵懒。我是恣意的尘埃,俯瞰人们温和的喧嚣。
是的,喧嚣。
不同于日本文化中的“哀物”、法语电影更多的是“哀人”,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会脉络里形而上或说是制度上的悲色,是每种文化的存在物,也更是法国社会广覆深埋的内在物。
电影里的“可触及”是“变态”、是一颗高高的山毛榉被风吹压的某一枝干触碰到地面那浮光掠影的一霎。那风是极端情况下富豪瘫子的精神刚需,而起伏的地表、热梯度、地球的自转终究会让这阵风消弭于广漠澎湃的大气之中。
“触不可及”才是常态,是钱、是社会地位、是适应不同环境发展成的品味偏差、是基因上的“非我族类”的人种隔阂,只是文明的发展让这条沟壑填上了一层政治正确的泥砾,即便永远不会被填满。
“触不可及”,浮于表面的是他与他或她的人际关系的触不可及,再往下挖是阶级与阶级的,那再往下呢?不是阶级这种形而上的东西,我们需要更具象化的内核,是利益。是他的利益无法触碰他的利益,才会有这种触不可及。这种利益是物质上的,是精神上的,甚至是基因上的。
就电影中的白人富豪与黑人社畜举例。正常情况下,二者物质上不能互惠、精神上出于观瞻高度或说俗点——境界,也难以互相吸引、基因上呢,从第一个抓着智人腿骨剔刮筋肉饕餮啃食的海德堡人起,甚至晚期智人的不同人种的互食。暂且不说物种,甚至可以不谈人属、单拎人种这个分子单元,它们之间都永远存在下意识的斥力,或多或少。
人种特性反映到法律与道德约束上就是区别对待。
被忤逆的基因、被背叛天性会在社会准则上寻求平衡。
而在这些社会准则上的加码减码无非就是政治正确。
由松散的生物群体靠法律与道德索绑成一个国家,多人种无疑是法律道德锁链上一道深可见底的罅隙。
我并非种族歧视者,或是什么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我想说,归根到底是所谓”政治正确”就不该存在,或是说“政治正确”的先决条件——将不同人种平等地置于相同社会的环境是非自然选择的。不过科技是发展的,人区别与其它动物的其中一点是同理心。在保证基本生存环境下出于广泛的同理心必然会促成人种的融合,那么捏出一条:“折衷的概念”倒也无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