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门子放弃了介入机器人,也错过了超车飞利浦的机会

2023-05-26 16:14 作者:医工研习社  | 我要投稿

2023年5月10日,医疗设备巨头西门子医疗宣布,由于其CorPath GRX途灵介入手术机器人(以下简称“途灵”)在心脏介入领域的表现落后预期,经过几个季度的分析决策,决定停止在心血管领域的商业应用,将其转为研究项目,以攻关神经介入领域。

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哗然。有说这代表国产心血管介入机器人的死亡,因为连西门子都做不好,其他企业有何资格;有说西门子在战略转移神经介入,因为心血管介入领域的商业价值低;也有说是西门子在“壮士断腕”,因为血管介入机器人没有未来。

面对众说纷纭的观点,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对此,医工研习社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1)途灵机器人不是我们认识的西门子产品,并不能代表其一贯的高水准,这是最核心的问题,也反映了西门子收购后未足够重视。

2)由于产品力原因,西门子暂时放弃了被其“推广和教育”的市场,凭借DSA优势,其机器人数年后回归一定会有一席之地,但中国企业几乎不可能让其“偷家逆转”,西门子也错过了弯道超车飞利浦并称霸全球血管机的机会

3)手术的标准化、精准化,手术器械的智能化、机器人化是必然趋势,无论心血管、外周血管、神经血管介入机器人都是临床痛点,且已过“创业试错期”,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产业化在即。

我们将从产品、用户、商业三个角度分析途灵机器人的失败和血管介入机器人的产业落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受众不是我们的核心读者:下游用户,因为血管介入机器人离真正落地还有一段时间;而是另一拨重要读者:投资人和上游从业者,因为我们终究是“纸上谈兵”,而他们才真正决定了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发展高度。

一、途灵虽败,但西门子值得尊敬

由于面对的是脆弱的人体血管,且术中需要同时操作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介入器械,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对性能与安全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需融合算法、机械学、电气学、影像导航、人工智能、生物仿真、合规手术流程等多个方面,因此其一直是手术机器人市场的技术高地和市场洼地。

从临床应用术式角度,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包括心血管介入(PCI)、外周血管介入(PVI)、神经血管介入(NVI)。其中心血管介入最为成熟,神经血管介入最不成熟。

1、途灵产品力不足

作为出道最早(之一)、市场推广和用户教育最久、且全球唯一取得CE和FDA认证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西门子途灵的临床验证也最多。根据数据,目前已累积10000+冠脉介入手术,100+神经介入手术,其中复杂病例的临床成功率为99.1%,不必要支架使用减少8.3%。

血管介入机器人竞争格局(来自公开资料截图)

那么,途灵是否真的如宣传的“业界公认的最成熟”?

从行业角度,我们必须承认其先驱地位;但从市场反馈来看,抛开商业因素,途灵的产品力真的不够,其并没有持续更新迭代,从而以更好的满足临床需求。

这让我们想起了当年横空出世的AlphaGo,其注定会载入史册,因为我们所有人震惊于其革命性。可是,其继任者AlphaGo Zero仅自学了3天,就以100:0打败了初代AlphaGo。

行业地位,是要靠技术实力守护的。

反观国产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其先“摸着途灵过河”,后逐渐摆脱“跟随者”身份,已悄悄地走在了前面。以得到西门子承认走在最前面的、已进入临床试验的唯迈医疗ETCath200为例:

1)ETCath200解决了途灵缺乏的导管导丝力反馈/智能触觉感知系统,使医生能更敏锐完成机器人操作,有助于减少并发症,以保护术中患者。安全,是血管介入机器人临床准入的关键。

2)由于力反馈/智能触觉感知系统,ETCath200能支持开展更复杂病变的手术,解决了途灵支持术式少的问题。多适用场景,是血管介入机器人应用普及的关键。

3)由于智能仿生学控制技术,ETCath200能控制或联动控制不同类型的导管导丝。耗材兼容性高,是血管介入机器人商业推广的关键。

西门子和唯迈血管介入机器人对比(原创)

根据唯迈医疗公布的ETCath200注册临床结果,其临床成功率100%、技术成功率100%、不良事件0%、辐射剂量减少95%以上、力反馈适用性优秀、支架测量准确性优秀、智能操作模式临床适用性为优秀。

此外,再根据公开数据,爱博医疗已迭代至第四代的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不仅适用于心血管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经血管介入,也能够匹配市场上各类标准化导管导丝。

因此,且不讨论其他拓展性功能,仅从国产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解决的安全、术式、耗材三大核心问题,就足以说明其技术优势。

2、西门子推动了行业发展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18年三季度,途灵全球累计装机45台,其中95%以上在美国;2019年第二季度又装机8台,西门子后续的年报中鲜少再提及具体销售数据。

这个成绩当然不算好。

评价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除技术是否解决临床痛点、商业模式是否合理外,用户是否接受是又一个关键点。简言之,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是产品好就有市场,推广和教育非常重要。

这让我们想到了医学影像AI行业,自其诞生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和探索期,用户从抗拒、到认可、再到积极拥抱。

血管介入机器人,亦是如此。

自收购途灵后,西门子斥巨资在全球临床验证、强势推广、专业教育,让用户知道机器人辅助在血管介入领域的巨大价值。从市场推广角度,任何一家同类型企业都没有西门子的强大品牌力和市场推广力度。

血管介入机器人优势(来自公开资料截图)

尽管因各种原因,西门子暂时退出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商业化,但必须客观的说,没有西门子的巨大影响力,就没有众多资本和企业的积极介入,也没有今天血管机器人赛道的繁荣。

有人说西门子退出是因为发现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是伪需求。这显然是错误的,首先官方一直高度认可血管机器人的价值;其次但凡沉下心观察和思考,都会确认临床对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的需求是真实的,无论心血管介入还是更复杂的神经介入,只不过需要不断地技术迭代。

这让我们也想到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其从1996年推出原型机,到2000年获得FDA认证,再到2016年成为手术机器人市场的绝对霸主,从质疑到观望再到追捧,期间经历了长时间的产品打磨。

在技术碾压面前,一切市场都是蓝海。

反观血管介入机器人,西门子为整个行业做了足够好铺垫,其获得审批快、市场拓展快、渠道铺设快、临床教育快,唯独产品迭代不够快。

因此,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血管介入机器人企业,其只需要认真做好产品,下一步便是商业。

二、技术和商业的平衡

1、PCI是首发站,NVI是终点站

根据西门子官方说法,其始终相信介入机器人将在未来血管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因在心脏介入领域的应用落后于预期,以后只专注神经介入和卒中治疗领域。

于是,部分媒体得出了“血管机器人对心血管手术价值不大”,国内心血管介入机器人企业要完。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临床应用角度,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相较于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难度更大,也更需要手术机器人辅助。

从产品研发角度,其实无论用于心血管,还是神经,其整个机器人系统的构造和功能是极为相似的。之所以几乎所有企业都选择将冠脉 PCI 手术作为血管介入机器人临床应用的首站,是因为PCI手术相对更简单、更标准、更成熟,在PCI领域“取得真经”后再到外周、到神经。

路要一步步走,毕竟安全、稳定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此,西门子将目光转向对手术操作精度要求更高神经介入机器人,其实是必然的。比如,早在途灵刚面世不久,其尚未在心血管领域站稳,便已扎进神经介入领域,然而也并没有对其机器人进行相应神经介入方面的优化,更缺乏对微导管的支持,属于“未得陇,想望蜀”,终究是产品为王啊。

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心血管介入机器人,真的没有价值吗?

显然不是,抛开“无聊”的被反复宣传的辐射问题,其一心血管介入也有复杂术式,手术机器人能降低学习成本,也能让手术更精准更稳定,提高成功率;其二,不同地区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手术机器人能提高冠脉PCI手术的下限,让更多患者受益;其三,我国实在太大,远程手术是真的有价值,手术机器人便是最好的工具。

当心血管介入机器人足够好用,所到之处皆是阳光。

2、日渐清晰的商业模式

根据公开报道,途灵在海外售价近百万美元,其自带的一次手术耗材成本近千美元,也能使用指定型号的耗材。对比在手术机器人领域最知名的达芬奇机器人,在国内售价约2000万元,其可用10次的机械臂耗材售价约10万元。

显然,西门子想学习达芬奇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即同时在设备和耗材盈利,不过这注定是行不通的。即便途灵和达芬奇一样受欢迎,也很难推广其耗材。因为外科领域的达芬奇机器人,抛开技术碾压带来的垄断外,其先有设备,后“创造”了耗材,耗材就是要适应机器,让其更好。反观血管介入领域,医生早已成熟使用各类导管导丝等耗材,甚至很多耗材商的行业地位还高于西门子。作为后来者,血管介入机器人要取得成功必须要适应各类耗材,让医生更舒服,让手术更高效。

此外,西门子还有另一条销售模式,即捆绑DSA和机器人,但因为高昂售价以及与其售价不匹配的产品力,该模式并未走下去。不过,我们认为这个模式其实是正确的。

在被西门子收购之前,途灵也和飞利浦保持长期合作。能被两大DSA巨头同时看重,说明途灵是技术实力的,更重要的是说明他们看好血管介入机器人赛道。

众所周知,在CT、MR、PET影像诊断领域,西门子一直保持领先;但在以DSA为代表的影像引导治疗领域,无论全球还是中国,西门子DSA市场占有率一直是“万年老二”,远远落后飞利浦。对此,西门子当然不服气,尤其是其DSA也的确优秀。

西门子推出“DSA+机器人”销售策略,我们相信其初衷也是希望能产生“1+1>2”的效果,但由于机器人的早期开拓难度大和产品不尽如意,导致愿望落空。

我们坚信,如果西门子继续坚持,再迭代1-2代产品一定会成功。而那时,由于机器人的领先优势,其DSA或将超过飞利浦,成为第一。

然而,现实世界没有“如果”,市场不会等他,西门子DSA错过了“弯道超车”飞利浦的机会。因为,血管介入机器人的商业模式已基本清晰,哪怕几年后其血管机器人回归,也很难翻盘。

我们知道,因为与设备高度捆绑,医学影像AI获得飞速发展。血管介入机器人领域其实也是如此,当然可以单独销售机器人,但更具威力的模式显然是机器人和DSA高度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用户才更愿意买单,毕竟机器人天然就是要在DSA引导下工作

因此,我们坚定认为,以后每家DSA企业都会有自己的血管介入机器人,或者高度战略合作的血管介入机器人,DSA和机器人相互成就。先入局者先得利,比如今天的西门子DSA+机器人、唯迈DSA+机器人,明天的飞利浦DSA+机器人、东软DSA+机器人,后天的任何DSA+机器人。

三、何时真正走向产业化?

根据目前发展趋势,将很快有国产血管介入机器人获得NMPA批准,不过想必同样价格不菲。基本的商业逻辑告诉我们,血管介入机器人要想成功走向产业化,必须要同时兼顾产品和价格。

那么如何解决呢?

答:扩大市场准入,让更多的参与者进来。因此,我们看到了唯迈医疗、奥朋医疗、润迈德、睿心医疗、爱博医疗、心玮医疗、微亚医疗等都在积极布局血管介入机器人。

一方面,更多企业参与,有助于带来更多技术创新,也有助于更快“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更多企业参与,有助于血管介入机器人产业链成熟,其售价也将回归理性。比如,初代光子计数CT的售价高达5000万元,一旦GE、佳能等厂家也推出,其售价必将“跳水”。

或许你会问,卖出白菜价,企业怎么持续创新,怎么发展?

首先,并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有白菜价,以16排档CT为例,即便卷成红海,企业也有30%~50%的毛利;其次,这不是降价,而是回归合理价值,也只有这样才会在用户端和企业端寻求平衡,让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资本是逐利的,但也是理性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王道。

或许你又会问,行业洗牌是残酷的,届时开疆拓土的他们将会怎样?

首先,如果产品力不行,不管行业是否洗牌,都将被淘汰;其次,是否洗牌取决于市场容量,更卷更成熟的DR和CT市场至今在我国都没有发生行业洗牌。

至于“后途灵时代”谁坐头把交椅,自然是各凭本事。但无论谁赢,最终获胜的都是我们所有人,因为血管介入机器人这条赛道已经如医学影像AI那样深入人心,并改变世界。。。

西门子放弃了介入机器人,也错过了超车飞利浦的机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