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5.1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3)
先进阶级的意识形态继承的是历史上优秀的文化成果,反动阶级的意识形态则继承了历史上落后的、反动的东西。无产阶级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切最优秀文化成果的集大成,它绝不是在世界文明发展大道以外产生的,而是人类过去伟大思想发展的继续。列宁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1]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估计这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企图单纯地用社会经济条件来说明社会意识的发展,就不能正确地了解各种社会意识的特点。这也表现了社会意识发展的相对独立性。例如,不了解欧洲中世纪宗教的作用,就不能了解那个时代哲学发展和斗争的特点。脱离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无从说明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不估计中国封建时代哲学、政治思想的影响,就不能完全了解中国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的许多特点。在今天,不看到无产阶级政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就不能了解革命文艺发展的规律。但是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同政治法律的相互作用,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基础所制约的。因此,这种独立性也只是相对的。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历史上有许多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思想领域内却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如十八世纪末法国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十九世纪中叶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分裂的德国是马克思主义的故乡;十九世纪末经济落后的俄国是列宁主义的故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产生这些思想的国家里的阶级矛盾在当时特别尖锐,使它们成了革命的中心。十八世纪末法国是欧洲革命的中心,十九世纪中叶革命中心转移到了德国,十九世纪末革命中心又转移到了俄国。这种思想发展对经济发展水平的独立性也只是相对的。因为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革命运动的发展,归根到底还是经济矛盾的表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经济落后国家在特定条件下所以能够出现先进的思想意识,仍然是以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为前提的。假如德国和俄国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达到一定的水平,没有相当成长了的无产阶级,那末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唯心主义者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作出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荒谬结论。否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作机械的、简单化的了解,就会陷入庸俗的经济唯物主义。这是一种错误的形而上学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坚持唯物的、辩证的观点,既反对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化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它的能动作用的机械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决不是说社会意识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消极的结果。相反地,社会意识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注:
[1]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载《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