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因:加 密 通 话
个人才疏学浅,请大家积极指出谬误。
如果你常常逛科技区,你可能会知道“模因”这个词。它的意思大概来说就是“梗”与时尚,(当然笔者作为死宅是不懂时尚的)在这里取“梗概”的用意。我们可能会渐渐淡忘CS:GO,但是不会忘记WDNMD这5个字母组合。即使繁花落尽,也还有花梗立在原地,证明着花的存在。
百度百科词条《模因》https://baike.baidu.com/item/模因/7576297
模因(meme),名词。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事物。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meme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上面的可以作为概念来给个定义,说明一下模因是个什么东西。然而我们更关注的是,它的意义。它经常表现在文化交流中,不如说语言的本质就是模因。

模因从中文字面上看比“基因”更像“基因”,更被推荐的是题目中使用的说法:“摹因”通俗易懂,而且不失本意。所以后文我会尽量用这种说法来说明,还请接受。
摹因的性质:
遗传性
变异性
选择性
(个人认为竖着排列更好记)
读者可能会发现这简直说的就是基因和基因的表达:
一、遗传性:基因通过表达出蛋白质而具备DNA(RNA)复制的功能,可实现遗传;
二、变异性:基因在遗传过程中会出现小概率的组成复制错误(这里的“错”不应该被认为是“错误”而应该被认为是“交错”),使得基因在长期的遗传过程中产生千千万万种变化;
三、选择性:如果基因的载体不能实现复制,那么基因的遗传就会被迫中止。
把上述“基因”改成“摹因”,简直天衣无......兹不行,呵,天真,摹因可不能表达出蛋白质呢。
摹因可以以较小的误差复刻到传播载体上,某种意义上,蛋白质对于基因来说不过是个工具。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一般人都会说话,语言的本质是摹因,所以每个人都是复读机。
(人类的本质不就是复读机吗?)

这要从大脑说起。
百度百科词条《镜像神经元》https://baike.baidu.com/item/镜像神经元/1422960
人类有一群被称为“镜像神经元”的神经细胞,激励我们的原始祖先逐步脱离猿类。 它的功能正是反映他人的行为,使人们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等。 这是人类进步的最伟大之处之一。
至于发现过程中的对动物的活体实验,请动物保护协会的同学左转离开。我个人是提倡对动物活体实验的,人就这么自私。这话题一笔带过。
总之,这为“模因说”理论提供了基础。
百度百科词条《模因论》https://baike.baidu.com/item/模因论/6123727
模因论的概述
模因像病毒,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他们的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对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造发明、流行时尚等)只要有人带个头,大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仿起来,传播出去,“炒作”起来,成为“人云亦云”、“人为我为”的模因现象。
这里我举个栗子:英雄联盟的关于wjdb, u1s1, qs的简化用语。
再举个栗子:👊的气、抖、冷。
再举个栗子:贴吧的加 密 通 话:HXDGKD。
在简化用语前面加上交流领域有利于读者有效联想。这已经很类似于加密通话了,密钥就是该领域的一些传播度比较广的话题以及有效的联想途径。
光看NMSL,你可能以为是“那没事了”
然而它就是那没事了

光看SSD,你可能以为是

然而,他们说的是

这就是为什么,简化用语一定要强调领域的原因,因为过于简化常常会出现歧义。
可是这和摹因有什么关系呢?
你说呢?



呵,人类,不过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罢了。
然而,人类正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吸取、总结前人的经验,加入自身新的理念,向着美好与理想,一步又一步地迈进,朝着更加幸福的未来,开辟道路。
我们提倡创新,因为模仿是我们太过熟悉的本领;我们热衷创新,因为一成不变的重复是厌倦、是痛苦、是死寂、是从睁开眼就要按部就班的循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创新,好比新生的青年不再拘泥于中文汉语一种语言,而去接触了世界上的各门语言,用世界文化的雨水,滋润了青年的文化土壤。
当代青年,只要不是老想着当职业主播,都将会在多元化的文化中开出绚丽的花。二次元开花论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