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林说】最后的征途:四号坦克J型拾遗

原创:欣然的洛天依
未经原作者允许,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需转载,需联系笔者本人

和其他德军装甲战斗车辆一样,四号坦克在其整个生产过程中频频改动以满足部队实际使用需求,其中,J型作为最后一款“德意志军马”,因前线不断攀升的战车数量需求而经历了远超其它多数德军主力战车的改动
当然,同盟国坦克同样和德军坦克一样在生产中不断改进,各家厂商的生产细节和德国一样不统一,以1942/43年型T-34坦克为例,车里雅宾斯克的基洛夫工厂早在42年10月底就开始于车体两侧列装筒型副油箱,这时112和174厂到43年4月还在安装车尾箱型油箱,而183厂(注意,哈尔科夫的83厂的坦克生产于41年秋季因德军占领而终结,这里说的183厂是指下塔吉尔的183工厂)得等到43年10月才开始装设筒型油箱,而对于厂家细节来说,112厂在接到命令要给T-34坦克加装扶手后,在42年9月开始于炮塔和车体上焊接把手,但是这些把手更为奇葩,多辆坦克的扶手数量不同,焊接位置有偏差,长短不一,从42年底到43年中整整9个月的时间,才将各项改动基本运用到位。而对比德军坦克基本每项重大改动可以在4个月内全面铺开,短的可以在半个月内完成


这时又有人说了:“德国坦克后期装甲开裂,焊接质量底下”,不可否认确实会有这事,但是红军坦克也有这毛病,我们这里以客观历史为依据,对准坦克本身问题来说,同样以T-34坦克为例,从1941年的大撤退到战争结束,各红军部队收到的坦克质量参差不一,德军进攻导致的运输,工厂后迁等“后遗症”在红军坦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而身为“量产之王”的T-34问题多多,为了稳定前线局势,苏联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大量熟练技工被调往部队报到,军工生产线上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确实为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T-34坦克的年产量从1941年的2996辆暴涨到1943的15710辆,到44年已经达到了15710辆,但是我们来看看结果:因为大量非熟练技工的参与,T-34坦克的装甲板切割和焊接精度难以言表,很多部位没有焊接到位,为了应付接收员的检查,由此产生的裂缝多数使用焊料填补掩盖,1942年时德军居然从一辆几乎完好无损的T-34坦克上发现了长达十几毫米的焊线裂缝,苏联战时生产的装甲构件受到水平和技术拖累,装甲板内部残留气泡都是较常见的事情,而对于西方各家来说,不论美国,英国还是德国都会在接收坦克前进行严格的检查,像这样出现裂缝的坦克根本不会被接收,但是苏联生产部门的大部分人员还是为了完成生产任务而将大量质量不过关的坦克送上了开往前线的火车

T-34常以全面采用倾斜装甲而著称,但是这同样限制了坦克的后续升级,原本的炮塔根据不断变更的生产和火力需求一变再变,最终到T-37-57上装了一门57神针后再也塞不下了,而根据1943年4月中旬对缴获的虎式坦克进行了实弹测试后,红军惊奇地发现T-34至少要更换一门85毫米主炮才能和虎式抗衡,到这个时候,苏联设计师发现不得不换炮塔了,还必须把炮塔座圈扩大到1600毫米,而四号作为一款在战前设计的坦克,炮塔座圈没变,只是炮塔结构进行了一定调整,到战争结束,以坦克本体而论,四号总共装过四门炮(KwK37,KwK39,KwK40L/43和L/48),T-34在不变更炮塔座圈和炮塔的前提下,总计换过5门炮(L-11,F-34,F-34M,ZIS-2和ZIS-4),但是其中有两组(每组两门,括号内倒数)火炮结构大差不差,身管也一样,这样来说T-34总共换过3门结构发生根本改变的坦克炮


而在早期战斗中,虽然T-34坦克的火力,机动和装甲确实在理论上比德军坦克要强,但是我们不能只看纸面,要结合实际运用来讲,根据前苏联坦克兵阿利亚(似乎是驾驶员)的回忆:"T-34坦克上使用的所有观察设备难以让人言表,玻璃是黄色或者绿色的,视野完全扭曲变形,根本没法通过它们发现车外的任何东西,而倾斜装甲老是在坦克行驶时帮倒忙,泥浆会直接溅到潜望镜上 ,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把舱盖打开一点。"同样身为驾驶过T-34坦克的老兵热列兹诺夫回忆道:"我们老是要开着舱盖参加战斗,因为车内狭小的空间使得坦克被击中后根本来不及逃生,那些关着舱盖的人都被烧死了。"布留霍夫说道:"我们总是注意到德国蔡司光学瞄准具的高质量,他们到战争结束都保持着这样的高质量,我们没有那样的东西,这些瞄准具本身就比我们的方便.....”而在战争早期,T-34坦克的机械可靠性并没有网上所吹嘘的那么好,参加了41-42年战斗的博德纳里回忆说“从操作角度看,德国坦克设计更完美,他们抛锚较少,德军开进200公里不算什么,但是使用T-34,总会有车辆故障,总会有车辆损失。”而这种毛病到了战争后期基本解决。



所以,每辆坦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哪辆坦克是十全十美的,最好不要以一概全,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喜好将对一辆坦克的评价极端化,这样反而是对自己的一种不尊重

(注:红色数字分别代表每月下线车和翻修车,除开翻修车共计3125辆J型坦克生产下线,和《Panzer Tracts No.4-3——PanzerkampfwagenIV Ausf.H/Ausf.J,1943 to 1945》一书有些许差异,文末采用后者的生产数字)
44年2月246+19辆
在1944年2月四号坦克H型量产结束之时,经过简化的10./BW四号坦克J型于15日开始进入量产,但是根据不同的说法,第一辆J型刚好在2月1日完成总装。为了应对前线愈发紧张的局势,四号坦克J型秉承了H型的简化生产传统,最统一的改动是取消了炮塔电机,由于在正式量产前并没有预计会取消炮塔电机,所以各家生产的装甲壳体依旧按照9./BW标准完成,此时还在量产四号坦克的沃玛格公司和尼伯龙根工厂,对已完成壳体的开孔进行了封堵,旧有壳体消耗完毕后,新生产的车体就不再为炮塔电机预留开孔


介于炮塔驱动装置及电机已同步停产,10./BW额外配备了一个手轮,用于在斜坡上进行辅助旋转,根据英国人在1943年对一辆缴获的四号坦克G型进行的测试,在水平地面上,每4秒12.5º的手摇转速实际上比电动要快,直到30秒内炮塔电机才略微占优,达到120º的旋转范围仅需12.5秒,而此时同等条件下的手摇需要29.5秒,而根据前线德军提交的报告,取消电机这一改动在实战中往往是不利的
而由于新装设的备用履带挂架会和天线绝缘槽发生冲突,自44年2月末起,原位于车体右侧的备用天线被移至右侧翼子板上固定,相关的木质绝缘槽也被取消,同时针对裙甲前部做出了切角


44年3月424+18辆
自3月起,不再对炮口制退器进行切削处理,“前方后圆”或者另一种“前圆后圆”的炮口制退器开始出现于当月下线的车辆上(部分资料指出 沃玛格从43年7月就开始使用此类炮口制退器)



44年4月256+21辆
4月,尼伯龙根工厂开始利用翻修的四号坦克J型改装装甲指挥车,这一车辆装设了额外的电台,并于战斗室左后增加一个GG400辅助发电机,并于车体后部增设一个可用于容纳7节0.7米的天线延长杆,以配合安装于车体右侧直径104毫米基座上的星型天线使用,为了给额外增加的电台空出足够空间,车辆备弹从87发减少至72发

此外,根据实际需要不同,指挥车分为对地通讯型和对空联络型,对应特种车辆编号分别为Sdkfz267和Sdkfz268,前者配备一台Fu8收发机,和一台工作频率在27.2至33.4MHz的10瓦Fu5超短波收发机,Fu5收发机的2米天线则装设于炮塔顶部的天线基座上

而后者将Fu8更换为一台工作频率高达42.1至47.8MHz的20瓦Fu7超短波长收发机,原先的近战防御武器开口被改为天线基座,天线长度为1.7米,截止7月共计完成了88辆四号装甲指挥车



而在43年9月完成了270辆三号炮兵观测车(Pz.Beob.Wg.III)后,部队经常抱怨此类改装车经常因旧零件磨损过度而发生故障,所以德军开展了将四号坦克改装为炮兵观测车的实验,第一辆原型车于44年1月完成

同月起决定,自4月开始下线的四号坦克中,将每月抽调25辆坦克改装为四号炮兵观测车(Pz.Beob.Wg.IV),这一车型换装了三号突击炮G型的车长塔,可以使用SF14Z剪式炮队镜以及T.S.R.1潜望镜




并拆除了同轴机枪以便安装额外的电台,而根据44年6月1日的第431号文件,连长车辆将安装3部电台,包括工作频率为0.83至3MHz的30瓦Fu8收发机,相同频率的Fu4中波接收机,以及用于远距离地面通信的Fu.spr.f短波收发机,工作频率为19.9至21.4MHz。和指挥车相同,介于额外装设的电台耗能过高,观测车的战斗室左后角加设了一台GG400发电机,用于在关闭发动机时为电台提供电力,最终这一车型总计完成了203辆,包括4月10辆,5月22辆,6月和7月各13辆,8/9/10/12月和次年2月分别下线的25辆,中间的11月完成了20辆。但是由于陆军武器局代表审查间隔时间过长,所以直到45年3月仅接收了140辆四号观测车


44年5月253+28辆
由于裙甲遮挡了炮塔侧门,在当年4月14的会议上决定废除炮塔侧门上变得毫无用武之地的手枪射击孔和观察窗,这一决定于5月得到实行,先前生产舱门的开口在被焊死后继续上车

44年6月起,于散热风扇检修盖上增设一个额外把手,同时动力室上的冷却水注入口形状更改为矩形




同步在炮塔顶部焊接三个2吨手摇起重机螺纹基座,而包括H型在内的所有已交付车辆将由前线部队自行安装此类设备,同月起出厂的部分四号坦克安装了568毫米宽的东线履带,不过由于这一履带宽度较宽,所以安装此履带的四号坦克均会在翼子板上增加额外的撑杆,以避免和裙甲发生剐蹭


当月起下线的底盘编号91501车辆开始增设一个由克虏伯设计的200升副油箱,这一举动分别让四号坦克的公路和越野半径分别水涨船高至320公里和210公里,不过由于这一油箱在装车后经常漏油,于是底盘号段为91865-91949的四号坦克均将油箱密封,后续两个月内则不再安装副油箱。直到9月重新设计的油箱送抵后,才继续上车,而先前生产的底盘号段91501-91949的四号坦克均更换了新油箱
44年6月286+30辆
1944年6月9日开始为四号坦克提供一种油封负重轮,10日,陆军武器局进一步通知各生产商,德军30吨以下的装甲车辆只能使用S形牵引钩,以此实现标准化,由此,武器局6处在当天要求各生产商使用一个S形牵引钩取代两个C形牵引钩,但留世照片表明此命令并未执行,13日,武器局6处考虑到由于负责四号坦克装甲壳体量产的克虏伯-埃森分厂遭到了盟军的大规模空袭,所以当月起由克虏伯交付的壳体全部改用均质钢装甲,直到8月1日再行调整回表面硬化装甲,同月,在窝丧德中广为人知的旋风自行高炮原型车完工,并于7月开始由萨甘东厂(Ostbau Sagan)使用返厂维修的四号坦克改装旋风,沃玛格也于6月根据年初的指令开始停产四号坦克,全力转产四号歼击车


44年7月205+26辆
7月起,J型开始于主炮瞄具上方焊接雨遮,为防止手榴弹或燃烧瓶落入储物箱和炮塔侧裙之间的空隙,对动力室造成严重伤害,部分车辆在炮塔后部两侧加装铁丝网


同时炮塔顶部也更换了更大的排气扇护罩,用于调节诱导轮角度的两个扳手的固定位从右侧翼子板上移至备用负重轮携行架前后






考虑到超过50%的四号坦克的车体顶甲出现了裂纹,7月13日决定立即将战斗室顶甲从11mm增至16mm,19日,为了更加容易地进行过渡,上多瑙钢铁厂(Eisenwerke Oberdonau)建议在手头的备件耗尽之前,将驾驶员和机电员舱盖同步更换为更厚的10毫米形制,并废除了车尾三节备用履带固定具
也是在7月,利用四号坦克改装而来的东风自行高炮原型车完工,克虏伯公司也推出了简化炮塔方案,不过该炮塔最终还是因为设计变更太大而遭到了否决,而根据计划,尼伯龙根工厂将在11月使用通用底盘将四号坦克挤出生产线,但是在7月18日厂方代表和希特勒的会议上,元首指示尼伯龙根工厂放弃通用底盘计划,逐步让长管四歼投入生产线,最终所有基于四号坦克的一线装甲车辆将被黑豹坦克F型取代,24日,陆军武器局正式决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全面投产长管四歼,所以不再考虑类似于虎豹的铸造车长指挥塔,但是迫于战争形式的不断恶化,所有转产计划都成了泡影,尼伯龙根工厂将继续扛起四号的量产大旗直到战争结束


44年8月283+19辆
同年8月将先前装设在车尾的6块备用履带被移至车体右侧,车体后部开始增设三个牵引缆绳挂钩(部分资料声称这三个挂钩是用来固定10节备用履带的,但是根据后世照片来看此说法不成立)




并于车体后部装设直筒型消焰器(Flammentter),不过新的消焰器有两种不同的形制,主要区别在尺寸上,部分车辆原先为横筒消音器切好的开口被钢板封堵,同月21日,22日连续两天,尼厂再度遭受盟军轰炸机轰炸



而由于前线官兵反映,在开火后抛出的弹筒极易伤害车长,从8月下线的底盘编号91851车辆开始加装护手挡板,同时由于经过强化的末端减速器仍出现了大量齿轮和轮毂断裂,以及螺栓遭到剪切等问题,陆军武器局于44年8月通过了决议,当月起下线的底盘编号92112四号坦克临时将螺栓直径从14毫米加宽至16毫米,并引入更稳固的主动轮和主动轮轮毂,到11月时下线的底盘编号92852车辆正式引入了经过强化的棘齿轮,并将主动轮轮毂一体化,由此,四号坦克的末端减速器故障得到了根治,部分车辆同步改涂可视度较低的黑底红边铁十字国籍识别标志



44年9月268+20辆
为了减轻重量,并减少翼子板和裙甲间堆积的浮土以达到更好的伪装效果,德军于1943年2月开展了对铁丝网裙甲的射击测试,最终认为可以使用铁丝网替代钢板裙甲,在使用一辆四号坦克H型进行上车测试后,自9月起下线的底盘编号92301车辆开始安装铁丝网裙甲(Drahtgeflechtsschürtzen),并于翼子板上方同步加设铁丝网顶甲,车体上的裙甲挂架由此从角铁改为空心钢管






1944年9月9日,开始停止敷设防磁装甲,但是唯独四号炮兵观测车还在进行涂装,直到11月才得以执行,也是在9月,位于在车体后部中间的牵引钢缆挂钩开始向左侧移动,当月起下线的部分四号坦克安装了一种焊接型的诱导轮,而从同月完成的底盘编号92181车辆起,于车长指挥塔内安装用于架设剪式炮队镜的支架



44年10月203+14辆
自1944年10月开始,四号坦克底盘侧装甲被延长以切削出牵引环,炮塔前部左侧的炮长观察护盖被取消,先前生产的炮塔直接将护盖焊死,新炮塔壳体则不再预留开口



当月起近战防御武器(Nahverteidungswaffe)供应正常,开始全面安装,但是由于炮塔排气扇护罩阻碍了左前方射界,所以当月将排气扇护罩切除一部分

1944年6月14日,陆军武器局和克虏伯讨论了通过改装四号坦克车长塔旋转机构来简化生产,8月8日时完成设计,预计将在3个月内完成上车,故而从10月下线的底盘编号92447车辆起,车长指挥塔的开启方式由翻盖式改为平推式,但是这一改动直到12月才全面铺开


部分车辆开始于车长指挥塔上正式装设高射机枪支架,同时于排气扇护罩上焊接OK 38型罗盘基座





而根据5月24日的会议决定,将托带轮轴承用料改为钢或可锻铸铁,并引入了焊接型托带轮基座(工厂被炸,生产混乱导致零件短缺的临时性措施),根据各家公司所剩的旧有轴承量,陆军武器局最终决定禁止在9月1日开展此类改装,直至10月才获准上车


同时由于涂料供应短缺,包括四号坦克在内的所有德军车辆都停止了在车内涂布白色象牙油漆,但后来又根据前线反馈重新对车内进行涂装,同月26日,尼伯龙根工厂开始生产四号回收车(Bergepanzer IV),也是在该月,尼伯龙根工厂遭受第16次(可能为第17次)轰炸,铸造诱导轮供应断绝

44年11月188+8辆
11月开始,驾驶员和机电员舱门铰链与舱门的连接方式由螺接改为焊接

11月末,东西两条战线上的德军均被反推至德国境内,为了配合德国西部和中欧多森林地域的自然环境,德军对现有涂装做了大量修改,首先是在12月指示生产商将装甲车辆底色,由暗黄色更改为RAL6003橄榄绿,自这时开始,暗黄色退居为和红褐色同等的迷彩色。对此,陆军武器局资材部装甲科制定了专用的迷彩图案喷绘模板分配至各家生产商,由厂方依照模板的形状进行遮挡喷绘,再进行交付,这一时期最突出的代表莫过于光影迷彩,又称伏击迷彩或蝶伏迷彩,部分资料声称这一迷彩自8月19日开始涂布,搭配色号为RAL7028,6003和8017



为了防止想象中可能爆发的毒气战,11月下线的四号坦克加装了5个尺寸为10X12CM的毒气探测试纸基座(Lost Erkennungstafeln),其中在炮塔裙板后部和驾驶员机电员舱门上各有两个,另一个在火炮驻退机装甲罩上方


考虑到实际使用中,由于四号坦克的履带销固定不牢,剐蹭底盘侧面出现损坏现象,从11月开始在底盘侧面加装履带销复位器,在履带转过时会将离位的履带销推回原位。根据前线提交的报告,四号坦克的蓄电池组在寒冷天气下无法正常工作,11月起在车内安装电池暖温器,暖气由动力室内的散热风扇通过一个管道提供,同时为蓄电池组提供木质隔板,同月起,近战防御武器的备弹箱增加至两个,一个在炮塔内,另一个在弹药架右侧
同时德军的战车底色从RAL7028暗黄色改为RAL6003绿色,使得从这以后以后出厂的四号坦克所涂布的伪装色的绿色面积更大,另外,克虏伯公司在这个月提出,要使用四号坦克J型底盘换装黑豹F炮塔,但最终由于车辆悬挂系统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而不得不放弃,17日,克虏伯公司再度提出8.8CM Pak43/3 L/71坦克歼击车(不知道什么东西,可能是搭载长88的四号方案,忘了.jpg)

44年12月149+5辆
早在1944年6月8日,考虑到三号突击炮以及使用三号四号混合车体的“犀牛”所采用的每侧三托带轮设计相当可靠,本着不惜一切代价提高产能的理念,尼伯龙根工厂于6月中旬动用了一辆底盘编号90040的四号坦克,进行了将每侧托带轮数量减少至三个的实验,根据尼伯龙根工厂的计算,如果每车减少一对托带轮,那么这一改动可节省近2000套珍贵的托带轮轴承,年产量可以额外增加24辆四号坦克,所以从44年12月起,车体每侧的第3对托带轮被取消,将第2对托带轮后移,从此四号坦克的托带轮变为了每侧三个


同时根据部队反馈,四号坦克旧有牵引托杆无法适应新使用的牵引具,所以自12月底起于车尾中央安装强化的大型牵引基座,并在基座上额外安装一个纵向转接器,同月,原先的铸造托带轮基座供应正常,开始重新上车,之前的焊接型基座继续使用,安装规模比铸造基座几乎一样



45年1月170+5辆
1945年1月又将板簧悬挂基座上部的螺钉个数减少至2个,同月位于车体左侧的铸造燃料加注口盖和铰链也不再刻意进行切削,部分车辆开始在车体首上焊接简化的U形战斗室吊环,由于前线部队反馈新的平推式舱门在投入使用后显著增加了车辆隐蔽性,所以陆军武器局于1944年12月12日下达命令,针对旧有四号坦克的翻盖式车长塔进行改装,使其在开启时可达到170°水平,相关图纸于1月印发并送至各部队维修部门进行改装




45年2月171+1辆
3月117+3辆
4月27辆
2月又取消了末端减速器检修盖板的通气口和相关护罩,在换气护罩原位焊接一个把手,同时移除6发弹药以减少殉爆风险,炮塔内壁改涂RAL1001,同月14日,尼伯龙根工厂遭受航弹洗礼,底盘生产被迫中止

1945年3月出厂的四号J型开始使用节省橡胶型的钢制天线基座,最后于4月出厂的J型因为供应问题而被迫取消了履带销复位器,而随着第三帝国的土崩瓦解,盟军和苏联红军如潮水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德国军工企业,3月23日(部分资料称26日),沃玛格工厂遭到轰炸停产,计划中的4-5月每月生产200辆长管四歼以及7月开始下调至150辆的计划成了泡影,13日,负责供应瞄准具的卡尔蔡司耶拿公司被占领,所有德军瞄具供应全盘断绝,22日,尼伯龙根工厂再度吃了一波毁灭性轰炸,9座厂房仅剩2座,4月,负责生产四号突击炮的克虏伯-格鲁森工厂被红军占领,5月8日,美军第259步兵团占领了位于奥地利林茨市城郊圣瓦伦丁的尼伯龙根工厂,并于第二天移交给苏联红军看管,自此,四号坦克的生产数字被永远定格在了8062辆,而尼厂原本打算5月开始生产虎II以及6月开始安装Tatra 103 V12柴油机的计划永远成了废纸,在1944年2月到1945年4月为期14个月的生产历程中,沃玛格和尼伯龙根两家厂商总共交付了3160辆四号坦克J型和相关的炮兵观测车以及指挥车,包括沃玛格的180辆,底盘号段为86394-86573,尼伯龙根工厂的2980辆,底盘号段为89531-90600,91300-93250和110001-110415,至少有260个底盘用于生产灰熊和四号突击炮,其中底盘号段为110203到110415的28辆J型由尼伯龙根工厂于1945年秋季在红军监管下完成,随后这些坦克被送往保加利亚,同时苏联承诺要将尼伯龙根工厂的机械,工具,零件和材料移交保加利亚,工厂在苏联红军指挥下被拆解同时运往南斯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