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译】渤海行动战记(二十二)

本文译自《第三海军营1900至1901年镇暴战记》(Die Kämpfe des III. Seebataillons während der Wirren 1900/01),系关于庚子国变以及德国海军步兵之一手史料。原作者为时任(1902年)第三海军营少尉军官赫伯特·冯·克莱斯特(Herbert von Kleist)。
本文旨在以德方视角来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以便读者对相关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文中观点不代表译者本人观点。

在前文所述的北直隶省发生情况的同时,在山东的德国租借地的边界也发生了动乱。在一开始,这并非有计划、有准备、有指挥的暴动,但是中国境内人数众多的土匪流氓趁火打劫。此外,也不乏拳匪煽动者在全国各地游荡,以口头和书面散播谣言,加上伪造的朝廷旨意来煽动群众去消灭所有欧洲人,以此为己牟利。群众起初忙于收割作物,对起事并无太大意愿。但是,大沽之战以及天津周边的血战让群众在短短几天之内变得异常兴奋。受雇建设山东铁路及矿场的官员和工程师们首先察觉到了异象。很大一部分中国工人拒绝继续为欧洲人服务,并且已经开始罢工,工程因此陷入停滞。
一九零零年二月初,发生了第一起针对欧洲人的袭击事件。在潍县(译注:今山东省潍坊市)的南流村(译注:今潍坊市坊子区南流镇),德国工程师正在进行铁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月一日,这些工作人员遭到了约400名叛匪的袭击,受害者们费尽周折才逃到潍县。铁路局以及局里的工具和地图都不幸落入叛匪手中,叛匪以胜利的姿态狂热地嚎叫着,摧毁了铁路局。当叛匪人数暴涨至超过1000人时,所有工作人员不得不停止在铁路上的工作,然后退至高密(译注:今潍坊市高密市),接着撤回胶州(译注:今青岛市胶州市)。
为了防止动乱进一步发展,保护德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胶澳总督,海军上校叶世克指派了一支分遣队前往胶州,分遣队包括120名海兵、两门来自海军野战炮兵连的火炮、两挺机枪、以及20名骑兵(译注:根据《第三海军营营史》记载,分遣队指挥官为热尼(Gené)上尉,也是日后驰援天津的德国海兵队指挥官之一,具体可参考本文之前的篇章)。但不久之后,分遣队就被撤回了,仅留下一小队骑兵,因为清朝山东省政府保证会平定事态,恢复往日的和平。留在胶州的这一小队骑兵的军事用途仅限于对周边地区的观测和侦察。
胶澳总督叶世克麾下决定,尽可能长久地为通往胶州的铁路的建造提供军事保护。因此铁路沿线都布置了站台警卫(Etappenwachen)。
清军不但没有对造反的农民采取任何镇压措施,而且,清军的不作为使得叛匪们更加有恃无恐,尽管清朝的巡抚(译注:时任山东巡抚为袁世凯)再三作出保证,但暴动规模仍迅速扩大。鉴于以上情况,我方将华勇连(Chinesen-Kompagnie)布置到胶州城内,并且后续还有来自第三海军营的110人以及两挺机枪增援(译注:根据《第三海军营营史》记载,德军增援部队指挥官为冯·萱勒(v. Schoeler)中尉)。这些措施对中国民众起到了作用,并让八月和九月的情况变得缓和。

由于即墨(译注:今青岛市即墨区)的知县持续进行排外活动以及煽动民众起事,华勇连以及50名海兵从胶州调至即墨,胶州防务由第三海军营的另一个连接管。进驻即墨的行动取得了成功。不识大体的地方官被免职,其职务由一名新的官员来取代,部队随即撤出即墨。
(译注:即墨人民在事后立《恭颂·朝议大夫邑侯宇翁王老公祖大人退兵碑记》纪念此事,碑文全文如下:
昔者武城化洽突兀不齐之碑,岘谷勋高峋崚叔子之石。自来丰功伟绩被其泽者,往往书其事实,勒其琛珉,以志终不可喧之意,而况弥一邑之兵灾,作万家之生佛者乎!
庚子夏间,拳匪肇乱中外,联军合攻。京师白马氛流,红羊劫急,直隶全疆悉为震动。东省与直隶毗连,风声鹤唳,到处讹传。即墨近为德国租界,德督以搜捕拳匪,派马步兵驻扎墨城。一军猝到,四境皆惊,逃避之民纷纷迁徙。邑侯许公涵敬偕少尉丁公其昌极意弥缝,于戎马仓皇中苦心筹化,会集绅董,同诣德营,与德国官弁委婉周旋,多方酬应,闾阎始免锋镝之祸。未几,警报达省,山东巡抚袁慰亭恐酿成巨变,涂炭生灵,爰命两司选择能员。两司以王公万甡精娴译务,兼具长才,前服官皖省,办理交涉逾三十年,素为西人信服,讲信修睦,非公莫能胜任,遂亟委之。奉檄,联夜星驰抵境,接篆后,与德国统领杯盘交会,晋接雍容,一面致书胶澳总督,请速撤兵。援引公法约章,反复辩论,如得钥启关,迎机而觧。德人以公辑和有道,措置得宜,即日撤兵。是役也,廉车甫到,环堵皆安,以示郭汾阳之见回纥,班定远之靖西域,其神速无以加兹。邑中父老歌颂功德,备志巅末,庶偕周黍召棠,同为千秋不朽云尔。
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吉日 合邑绅民 敬志 )
尽管胶澳总督采取了各种措施,但中国人的抢劫以及袭击行为仍在增加。十月四日,冯·雷特贝格(von Rettberg)少尉以及丘贝克(Dziobek)少尉率领的骑兵巡逻队在蓝村(译注:今青岛市即墨区蓝村镇)一带遭到约400到500名拳匪袭击。两日后,由1名士官和9名士兵组成的蓝村火车站台警卫队伍遭到了大约100名拳匪袭击,铁路职工以及海兵们在一轮血战后击退了这次进攻。综上,清朝的山东省政府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善现状,而且清朝官员甚至暗中鼓动农民闹事。这招致了一支战力强大的合成化部队从青岛派驻至高密,指挥官为康拉迪(Conradi)上尉。
该部编制如下:
第一远征连,
指挥官冯·库瑟騥(von Kusserow)中尉,下辖9名士官,72名士兵
第二远征连,
指挥官克里斯蒂安尼(Christiani)上尉与丘贝克少尉,下辖10名士官,79名士兵
炮队,拥有两门野战炮,指挥官赫迪克(Hedicke)少尉,下辖5名士官,28名士兵
机枪队,拥有两挺机枪,指挥官葛隆寇(Grumbkow)海军中尉,下辖1名士官,15名水兵炮手
5名骑马的海兵
合计6名军官,25名士官,191名士兵

——未完待续

关于德军的华勇连:
德军的华勇连创立时间大约为一八九九年二月,其建立的初衷是为扩充胶澳租借地守军,同时考虑到使用德国本国人来扩充兵力的成本相对较高,从而参考英国人在威海卫招募当地人加入武装部队的做法,来建立一支以华人为主,由德国士官和军官指挥的部队。
参加华勇连的人大多是冲着德国人开出的优良待遇而来,华勇连的士兵每月军饷是8银元(Dollar),同时有着在当时的中国农民看来非常不错的吃住条件,以及免费的被服。
不过,德国人的优厚待遇并不能换来华人的热情。华勇连的士兵普遍不愿参与军事行动,军纪十分涣散,相当一部分人在领到军饷后,选择开小差跑路回家,顺手把武器还有被服卷走。德国人的军法对华勇连的士兵也没起到什么作用,这些来自普通农民家庭的士兵认为,德军的禁闭室比他们原本在农村的房子生活条件还好。
因为德国人在华勇连上的投入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回报,所以华勇连在一九零一年左右被解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