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乐园存在证明悖论

2023-08-11 19:32 作者:夏克g  | 我要投稿

首先我来向大家讲述一下关于乐园的悖论,在碧蓝档案三张章的续章中,我们向着圣亚对话,圣亚向我们介绍了伊甸园条约中那伊甸园的意义,并且提出了古则中对伊甸园也就是乐园的质问。 “抵达乐园之人的真相,是否能够澄明?”

这句话在游戏的世界观里有一个理解就叫“乐园存在澄明悖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所谓乐园真的存在,抵达那里的人就会由中获得的最高满足和喜悦,永远都不离开乐园,假如离开了乐园,也就代表那里并不是能获得真正喜悦的真正的乐园。既然如此,抵达乐园自然无法被外界所观测,也不可能捕捉其存在,不存在自己的真相,能否被澄明吗? 这个问题可以简化成两个三段论,“乐园存在,乐园里有一个人,那人一定快乐。”“乐园不存在,那里去过人,那人没有真正的快乐。”而前者的前提不可能被证明,而后者前提是能通过观测而证明的。如此,那么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谈论乐园存在悖论这一个问题。 1、乐园存在吗?

2、乐园真的幸福吗?

3、乐园真的有必要吗?

1、乐园真的存在吗?

首先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也得经院哲学没兴趣,但在这里我先肯定下这个回答,在此我先请出一位知名的经院哲学家——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在母亲和各种影响下,他本人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而且奥古斯丁在19岁便开始了解哲学,也深受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所以说在奥古斯丁看来,神学和哲学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判然的划分 如果问德尔图良,那么德尔图良肯定会说,肯定有这样的一个乐园。因为他提出,“正因为荒谬我才相信。”如此中世纪的信仰与理性问题也就变得尖锐,这时奥古斯丁认为“信仰照耀着理性。”我们对彼岸的追求使自我们自己认识理性,也就是“除非你信,否则不会理解。”那这样就引出了一个极为著名的话——“信仰寻求理解。”清晰的思想与神恩不可或缺。 至此我们了解了关于奥古斯丁对于信仰的一部分问题,那么我们向他问:“乐园是否存在吗?”他会说:“存在,如果你们能够去信仰乐园,不存在也是不信仰的原因。”离开乐园与否取决于信仰,那么这就是关于奥古斯丁的回答。

说完了肯定我们再说一说对乐园的否定。 既然这是一个悖论,那么就可以用解悖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在我们之前的三段论中,我们还可以提炼出什么?显而易见,乐园存在不可证明,乐园不存在可证明,也就是说乐园是的时候可能不是,乐园不是的时候可能是。(至少有个类乐园的地方。)这里相信大家也看出来了,这里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有关。 那么我就来介绍一下逻辑学基本原理,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中的同一律和矛盾率。 同一律的解释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简单来说a是a,B是b,a不是b,b不是a,而我们的乐园是为不是,不是为是,那么我们可以说乐园没有完美其自身,是一个a不是a,b不是b的状态。” 同时这个悖论也违反了矛盾律——“任意事物不能同时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是者又不是,不是者又是,这两项就充分展现了是与不是为无法容纳的矛盾,而此悖论却看做同一,乐园等于a又不等于a乐园等于b又不等于b。 于是我们清楚了,这个乐园问题是一个自相矛盾且自我不稳定的结构。这个问题明显是一推就倒的经院哲学问题,没有可靠的实践作为支撑,而是靠信仰的存在,我们否定这问题本身,否定的依据为奥卡姆剃刀。不可证之物(可证是又可证否的模棱两可的存在)都会简化并清楚,这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是显然可以被奥卡姆剃刀剃掉的范围之内,于是我们也就敞开了认识的面纱,去对应世界。

2、乐园真的幸福吗?

关于乐园镇的幸福吗我先提出二与三的讨论,二指的是两个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三个主义——伊壁鸠鲁主义和斯多葛主义还有怀疑主义。 苏格拉底提出“无知即罪。”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是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行动产生幸福能力的无知。用柏拉图的观点来说,幸福的乐园与善的世界区别不是很大,从洞穴的影像(用诗歌与神话的平民)到向外界洞察,最后发现太阳到达“善”(通过痛苦的哲学等课程学习训练成为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乐园,当然这个乐园不是个人的,而是统治者向下。带领其他的子民走出洞穴的,让这些子民理性和精神欲望相互协调。 而亚里士多德提出我们要过自足的生活即是人内心的终极目的和一切要求的完满,当我们自身和谐了,就没有了矛盾,所以就是灵魂按照美德或德性的行为活动为幸福,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种最高的幸福——沉思。进行哲学的思考是最幸福的,这是希腊时期关于幸福的考虑。

但是可能会有人需要不接受痛苦过程的幸福,我们要乐园能完成最快的幸福,关于这个观点那我们就来讨论下希腊化时期的伊壁鸠鲁主义的观点。 伊壁鸠鲁认为“感受是善于恶直截了当的试错,正如感觉是真理的判断标准。”通过各种的感受,不经任何节制的快乐是无底洞,就如“身体的无痛苦和心灵的无纷扰”在一个节制和克服中,我们会得到快乐。 既然我们从伊壁鸠鲁主义中获得快乐,但仍面临着一个外界的干扰,也就是我们在一个宁静的乐园,但不知道这个乐园的外界是否会消失,是否会有火山与地震,洪水与海啸,那怎么办呢?这就说到两种方法——被动的斯多葛主义和主动的怀疑主义。 斯多葛主义中我们不是主角,而存在一个“神”作为了戏剧的导演,我们就在这场戏剧中表达自我,表现自我,我们的大致命运就是被决定了的,无可去否认,所以我们不可以去操心那个乐园,我们只要达到“不动心”,不被这个情感所困扰的境界就可以。快乐不一定在乐园,而是守住自身。 而怀疑主义也是同样的考虑,也是提到不去管外界,不去管“乐园”,我们对不明显的事物去怀疑,去消除独断论,对每一个命题都持之一个相当而相反的命题,我们不再为现实的矛盾所困惑,我们选择了悬置一切矛盾,在世界之内也活在世界之外,主动的去放松自我,在此岸更快乐,何以去追逐彼岸的乐园呢?

3、乐园真的有必要吗?

以上说的无外乎是关于乐园的一些认识与看法,以及各个哲人对于乐园的态度,但并不是对真正乐园对在我们心中存在的必要性,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对这乐园本身的一个追问,我们需要一个乐园来让我们向往吗?接下来我们用尼采的观点来讨论乐园存在自身。 尼采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上帝己死”,宗教权的弱化,仍无新的信仰,旧有价值的消失,新价值还未被建立,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无信仰的世界,自身的虚无渐渐出现,而我们把理性的阿波罗精神作为一切事物的根基,否决了所谓的感性,这样我们的存在也危机也进一步扩大了,我们开始虚无,开始抑郁,开始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在尼采看到这样的未来后,他开始否定,否定了理性根基,而是提出源于无尽的狄奥尼索斯的生命之泉,以此为根基——以感性为根基建立的理性。 既然我们需要信仰,那就去信仰吧,我们想要未来,我们去信仰未来,我们想要曾经于是是信仰曾经,我们想要乐园,于是我们去信仰乐园,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克服虚无的关键步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的乐园,特别是在科技文明的深入下,我们也不应该用机械论的角度去看待一切,而是回头看下自身,让自己“诗意的栖息在大地上。”

4、总结

我们看到这么多哲学家,其实都不外乎每一个人对认识的信仰,没有哪一个人的信仰是需要我们颓废自己的。要是问到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就更倾向于不给出确定回答,因为真正的乐园是由感受出现的,由感受而具体,不是一个哲学观念就可以诉说完的,哲学不是一个人否定一个人的过程,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否定又建立在前者之上,学哲学也不是一定获得一个外界强加的真理,而是去认识什么是我与我思与我求。

关于碧蓝档案,那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游戏,这个充满着美好的故事,能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关于那个世界与我们世界的思考,我们为何不信任人与人呢?世界的矛盾为何越来越激烈?这些思考让碧蓝档案这款游戏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也祝碧蓝档案越来越好吧。

内容参考: «西方哲学史(第九版)»[美]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 [美]詹姆斯.菲泽 著 邓晓芒 匡宏 等译 «极简逻辑学»李艾伦 著

关于乐园存在证明悖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