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更加中性化了吗?还是……

2022-11-11 10:21 作者:Care解忧  | 我要投稿

老一辈人似乎特别讨厌这个越发中性化的时代,爹妈们的吐槽你一定听着不陌生:


“一天到晚上蹿下跳的,没个女孩样!跟个假小子似的!”

“你居然还梳头?臭讲究!哪个男孩子跟你似的?”


这也许就是社会文化的变迁吧,不过在心理学中,男性化和女性化并不是指的着装风格,也与性取向无关,它说的是一种性格特征,通常来讲是这样:


男性化:勇敢、果断、理智、控制

女性化:温柔、共情、联结、回避


实际上,男性化与女性化并非与生理性别有必然的联系,男性也会有女性化特征,女性也会有男性化特征。


或许这两个词汇本身就有些刻板印象,但鉴于心理学家们实在没找着更精确、更有概括性的词儿,所以作为术语,“男性化”与“女性化”依然广泛使用。


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真的更加中性化了吗?中性化究竟是“非男非女”还是“既男又女”呢?真相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男性化vs女性化的迷思


与大众流行的观念一样,心理学家也曾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同属于一个连续维度,男性化、女性化这两个特征是相互对立的,分别位于这个维度的两端。


简单来讲,一个人离男性化的一端越近,那么ta离女性化一端的距离就越远,不可能同时具备,ta会处在这条“光谱”的某个位置上。


如果一个人落在这条“光谱”的中间位置,那么意味着ta的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都不显著,我们平日里所说的“中性化”,也是以这个模型的前提假设为基础。


但是,这个早期的假设已经逐渐站不住脚了,现代的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男性化与女性化似乎并没有什么关系,这两者并非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关系(Constantinople, 1973; Bem, 1974, 1977),而更像是两条独立的跑道。


图片


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双性化模型,在新的理论观点下,男性化特征和女性化特征相互交叉,这两个独立维度交汇而成的经纬网,构成了人类的性别化特征(Strough et al., 2007)。


在双性化模型下,除了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特征之外,一个人完全可以同时具备较高的男性化特征和较高的女性化特征,似乎是“雌雄同体”。


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往往是多面的,但为什么生活中我们比较容易见到“直男”和“直女”,而其他类型的人却不多见呢?这可能与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


许多社会文化都包含一些关于性别的成见,以一种不成文的方式“规定”了男人应该做的事情、女人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社会性别角色(gender roles)。


社会文化的规范作用自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开始了,父母通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待儿子和女儿,比如更加鼓励男孩去参与体育活动,而期待女孩去从事“文静的”活动。


逢年过节时,男孩和女孩得到的礼物也不尽相同,男孩更有可能得到工具、汽车类的玩具,而女孩则更有可能得到玩偶、家具类的玩具(Pomerleau et al., 1990)。


图片


这些比较刻板的性别图式在学龄期儿童身上达到了巅峰:男生跟男生玩、女生跟女生玩,做出与自身性别不一致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周围伙伴的排挤。


除了社会文化的“奖惩”之外,人们还可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方式来学习,儿童会注意到,某个行为会更多地表现在某一性别,而不是另一性别中,比如爸爸总是从事修理、技术类的工作,妈妈则更多地从事与关怀有关的工作(Bandura & Bussey, 2004)。


在社会文化的强化下,人们倾向于表现出社会文化所期待的、符合他们自身性别的行为,而把不符合社会文化期待的部分隐藏起来。


因此,一名看起来“阳刚十足”的男性,并不一定不具备温柔与共情的能力(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化特质),而一名“很有女人味”的女性,也同样能够做到独立、理性和有野心(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化特质)。


具有适应性的人


过去人们也曾认为,“男人有男人样、女人有女人样”才是合理的、健康的,这种将心理特点与生理性别相匹配的观念,心理学中称之为一致性模型(congruence model),然而,并没有什么证据支持这种说法(Taylor & Hall, 1982; Whitley, 1983)。


无论是男性化、女性化还是双性化的人,都有自己的适应的方式,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许多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因此没有把握说哪一类人更健康。


但在适应性和人际关系的方面,双性化的人则显露出了一些优势,这可能是由于双性化的人混合了更多的特点,因而能适应更多不同的情境,或者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事件和人际交往。


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将男性化、女性化和中性化三类人随机配对,让他们在自由交谈之后评价对对方的喜爱程度,并且在隐蔽处布置了摄像机,用相互凝视、笑容等客观指标评价他们互动的积极程度。


结果发现,特别“直男”的那部分人与特别“直女”的人是最“犯冲”的,他们之间的交谈更加“呵呵”,给对方的评分也更低,而互动的两个人中间,一旦至少有一方是比较双性化的,这种局面就会大有改善(Ickes & Barnes, 1978)。


图片


其他的研究也显示,无论男女,人们更偏爱有一定女性化和双性化特征的伴侣,伴侣间的满意度也更高(Aube et al., 1995)。


在女性化量表上得分高,意味着有共情心、善于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的需求敏感,而双性化的人不仅具备亲密关系所需的敏感性和理解力,还有做事情果断、敢于冒险的品质,他们更善于觉察并表达爱情(Coleman & Ganong, 1985)。


写在最后


无论什么样性格特征的人,都有各自的优势,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以及更匹配的伴侣(如果你打算找伴侣的话)。


当你了解了真实的自己,也许就会少一些因外界施加偏见而带来的自卑与羞耻。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更加中性化了吗?还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