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刘秀坟是河阴之变留下的坟堆

公元528年4月13日,北魏权臣尔朱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黄河附近的河阴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尔朱荣在河阴(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附近的黄河里溺死了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邵、元子正等全部遇害。因事件发生于洛阳孟津黄河河阴,因而得名河阴之变。现在有个问题,这二千多人都埋哪了。
据中央电视台《鹤舞邙山》介绍,位于河南省的孟津县白鹤镇铁榭村的刘秀坟是假的。原因如下。其一,刘秀不可能生前不建陵。公元50年,刘秀55岁,开始筹划自己死后住所。他的陵墓从建立初到建立结束一共耗时8年。在刘秀去世后的一个月内便被下葬。
其二,这个地点与历史记载有所不同。《帝王世纪》中有记载,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铁谢的刘秀墓离汉魏洛阳城25里。
其三,公元973年,北宋还立了《大宋新修后汉光武帝祠碑》,高有1丈1尺6,宽5尺6寸。这个碑一直存在于刘秀坟的光武庙处。碑文记载是新修而不是重修。在之前,这里应该没有“汉光武皇帝祠”和“刘秀坟”。
其四,刘秀坟所在地望与中国古代帝陵选址也不相符,帝王选址都讲地望和格局的,都喜欢风水宝地。一代开国皇帝的陵墓,怎么可能会紧靠黄河边。
那么刘秀原陵到底在哪里呢。东汉帝陵北兆域位于邙山,邙山地势高亢开阔,土层深厚,东汉以后成为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理想葬地。这里有大汉冢、二汉冢、刘家井大冢、朱仓大冢、朱仓升子冢等东汉帝陵。东汉帝陵的北兆域是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开辟的。北兆域开辟后埋葬了东汉5位皇帝。有汉光武帝原陵,汉恭帝安陵,汉顺帝宪陵,汉冲帝怀陵,以及汉灵帝文陵。大汉冢就是刘秀的原陵,这个地方是邙山的分水岭,是邙山的制高点。这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北眺黄河,可以望见河水及舟船。南看汉魏洛阳城。《鹤舞邙山》介绍,大汉冢就是刘秀的原陵。
大汉冢北几百米处有新发现的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在这个遗址发现烧窑127座,勘探面积9.82万平方米。新庄烧窑遗址地处邙山陵墓群东汉陵区,出土的砖瓦体量较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良,与朱仓东汉陵园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基本可以对应,是东汉帝陵及陵园建设所需建材的重要产地。在这里还发现了用煤的证据。
那么,位于铁谢的刘秀坟是什么。考古专家认为,刘秀坟是一个人工大土墩,是北魏时堆的祭地用的祭坛,因近水,呈方形,又称“方泽”。按规制说,祭天的圆丘,祭地的方泽应该在城市的中轴线附近,刘秀坟在汉魏洛阳城西二十多里之外,根本不在汉魏洛阳城的中轴线附近,也不在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附近。
孟津铁谢刘秀坟北岸有一个营花寨遗址,这个遗址位于洛阳市吉利冶戌村南端,据史料记载为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安)在此为官时所建,现存方形灰砖门墙一座,古柏一棵,营花寨于2007年11月被市政府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料记载,营花寨为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所建,在宋、明、清都有重建或扩建。遗址南侧有一块石碑,上书“西晋潘安植柏”。古柏树是潘安挥锨将翠柏植于官衙前面。古柏树高约7米,树干需两人合抱,向南倾斜,粗壮树根裸露,枝杈多枯干,只有东面一枝绿叶茂盛。西晋,公元265年—317年,建都洛阳。西晋灭亡时间与河阴之变的公元528年4月13日仅仅相距有200年左右的时间,黄河两岸应该变化不大。西晋黄河北岸是河阳城,黄河南岸必定为河阴之地。
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孟津铁谢刘秀坟有古柏1458余株,平均树龄为1500年左右,是我国少有的古树群。公元528年,发生河阴之变,距今刚好1500年左右。古柏1458余株,加上1500多年自然死去的消失的柏树,2000多人一人一颗绰绰有余。种种迹象表明,刘秀坟可能是河阴之变留下的乱坟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