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蔡元培 | 一个真正的女权斗士

2021-07-26 23:45 作者:风月无关时  | 我要投稿

看《觉醒年代》时,对蔡元培的印象主要是一位对各种思想兼容并包的校长。


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后来的北大,也不会有陈独秀、鲁迅他们的相聚。


后来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发现,蔡元培其人真是不简单。


蔡元培精通八股文,是个能在旧式教育里一往无前的神童,年仅22岁就中举(ps:范进54岁),25岁中进士。


后来又接受西方思想,在欧洲留学,思想观念非常开明,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任北大校长时,可以既邀请辜鸿铭这样反对新闻学的教授,也支持陈独秀这样的新文化思潮。


这人一辈子坚定革命立场,却不停变换革命路线。


年少成名,清廷任职高位,后寻求救国路线,炸弹毒药皆精,还办过杀手培训班。


身为同盟会元老级成员,二次革命时反对过孙中山,支持过吴佩孚、蒋介石,晚年又站在了反蒋的舞台上……


一生三次婚姻,婚姻观念却超越同时代很多男性。


在第一任旧式妻子去世后,蔡元培给媒婆的征婚启事在当时看来就属创举,毕竟那会儿大清还没有倒。


征婚要求大致如下:不要缠足的;要识字的;男子不能娶妾(姨太太);如果丈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两人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其实早在第一次婚姻时,蔡元培的女权意识就已经有所萌芽。他和鲁迅一样,都是娶了旧式女子,但他一直在努力修补夫妻之间的关系,甚至写了轰动一时的《夫妻公约》。


蔡元培在《夫妻公约》里劝解妻子王昭大胆地放脚,重强调夫妻之间应当注重交心,只有破除封建守旧思想,夫妻之间的感情才会更加融洽。


诸如——

“你不要叫我老爷,也不要自称奴家。”


“有什么事都可以平等商量,你也不用都听我的……”


遗憾的是,第一任妻子王昭去世得早。


第二任妻子黄仲玉,系江西大名士黄尔轩的千金,是个接受新思想教育的才女,各方面都非常符合蔡元培的理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蔡、黄二人的婚礼,不仅一改悬挂三星画轴的传统,还要求来宾以“妇女解放”为题发表感想。


蔡元培与黄仲玉结婚后没多久(约1902年),由于组织爱国学社等行为被清廷注意,为躲避风头,蔡元培去了德国留学。


也是在留学期间,蔡元培写成了《中国伦理学史》,该书体现了蔡元培反对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在学术上主张民主自由兼容并包的特点。


到此时,蔡元培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旧式教育中诞生的知识分子转变为积极追求妇女平等的斗士。


1917年开始,蔡元培应黎元洪邀请,开始任北大校长。


两年后,兰州一名小学女教师邓春兰写信给蔡元培要求进入北大读书,但是那会儿蔡元培因为反对北洋军阀******愤而辞职,第一封信不了了之。


邓春兰又开始给北京的报纸写信,这些信被刊登出来以后,得到了当时不少学界人士的支持。


蔡元培复职校长后,非常高兴地答应了邓春兰的请求,只是当时考期已过,便让邓先到北大旁听,等下次招考。


“只要考试合格,就一定照男生一样办理。”


这时,守旧人士又问了,你北大要招女生,怎么都不请示一下教育部?


蔡元培回答说,教育部也没规定只收男生啊,以前那是没有女生来申请,如今都有人来申请了,水平又够,女生当然可以来读。


于是在1920年,北大迎来了首批女学生,共9位,其中就有给蔡元培写信的邓春兰。


蔡元培希望女子接受教育的思想很早就有端倪。


1901年,以培养革命女性为目的,蔡元培、蒋观云计划设立爱国女学。


1902年12月,爱国女学在假白克路(今凤阳路)登贤里开学,蒋观云为经理(校长)。后由蔡元培接任。


这所学校规定学生不缠足、不涂抹脂粉、不衣着靡丽。注重革命教育,为辛亥革命培养不少人才。


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妇女独立,摒弃“贤妻良母主义”。在校园里学生们“高谈革命,放言无忌”。


1907年脱离革命机关,成为普通女校。1956年学校改为公立。


晚清有女子学堂,守旧人士反对北大招女生,主要还是因为男女同校的问题。


1907年3月,清廷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以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便女子教育从此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女子小学堂与男子小学堂分别设立,不得混合。


蔡元培则持不同观点,他在1919的北京青年会以《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为题发表演说时,就说了如下的话:


外国的小学与大学,没有不是男女同校的。美国的中学,也是大多数男女同校。我们现在除国民小学外,还没有这种组织。若要试办,最好从贫儿院入手。院中男女生都有,但男生专做木工、毡工,女生专做烹饪、裁缝,划清界限,还不是男女同校的真精神。最好破除界限,不论何种工作,只要于生理上心理上相宜的,都可以自由选择,都可以让他们共同操作。


这一番看起来非常开明先进的言论所以也是经过了一番思想转变。


最早接触女子教育时,蔡元培其实持的是男女要分职的观点,换言之女子许要接受教育,但是女子学的课程和男子应当不同。


在1901年10月出版的《学堂教科论》(蔡元培),虽明晰了女子课程,其中还是流露出一些不平等的想法。


只是这些早期的想法在后来的各种教育实践中不断产生变化。


须得一提的是,蔡元培很早就明确过,女子上学的目的是自立,已经为后来的一系列教育思想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蔡元培 | 一个真正的女权斗士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