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夜莺夜影 | 防疫政策优化后的一些杂谈

2022-12-09 11:57 作者:夜莺夜影  | 我要投稿

由于话题非常明确,内容众所周知,所以开场白就是多余的了。最近几天大家都在讨论优化后的疫情防控政策,有迫不及待开香槟庆祝的,也有很多人表达了担忧。至少我认识的很多人,上个月还在抱怨哪都去不了,现在已经考虑如何避免传染给家里的老年人了。今天聊一聊关于疫情的几个零散的话题,讲一讲我对它的认知。其中有些话题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一抛出来就只会产生情绪化的争吵,攒了一些话但是实在懒得碰,现如今可以把它拿出来说一说了。


一 

“清零派”和“躺平派”之争

“清零”和“躺平”是贯穿2022年大部分时间的主要争论,各路辩手在网络上共襄盛举,吵出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根据我的观察,尽管很多人自称为“支持动态清零”或“支持完全放开”,但能够讲道理的很少,摆出的“论据”也大多基于道听途说、身边统计学、甚至是抖机灵。别看这两者针锋相对,其实逻辑内核是一致的,他们既不属于“清零派”也不属于“躺平派”,而都应该属于“幻想派”。他们所幻想的是一种不存在的生活,一种“按我这样做一定行,代价不会来到我头上”的生活。实际上,在这些人激烈讨论的时间点,无论执行哪种政策,都有其对应的收益和代价,且在国内外都能找到对应的依据。在讨论应该怎么办时,应该充分认识各自的优劣。

当然,我并没有责怪其中任何一方的意思,因为按照网络社交平台水平,这种争吵就是正常发挥罢了。


二 

防疫政策迭代的原因

有很多人认为现如今防疫政策更新速度太快了,大家很难做好准备。但如果经常关注相关的信息就不难知道,从6月底发布第九版防控方案开始,国内的总体防疫政策就开始向逐渐放松前进。事实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是在2022年中部开始实质上放松防疫措施,在此之前一直保留着一些名义上的防疫政策。以美国举例,2022年上半年入境美国仍需要24小时之内的核酸检测证明和疫苗证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要求佩戴口罩。学校、博物馆、大型活动等场所也强制要求疫苗接种记录。2022年夏天,美国取消了公共交通工具的强制口罩政策,原先检查疫苗接种记录的博物馆等场所也取消了这项规定。甚至有很多美国人在那时认为疫情已经结束了,在政策更新后在飞机上扔口罩,一般被我视为文盲行为。除此之外,新闻还经常报道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防疫政策,也能看到他们在2022年中部开始逐渐放松。

无论是工程还是社会领域,每一件事都充满着权衡。随着当前流行的毒株的致病能力逐渐下降、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防疫成本的上升,各地都迎来了放松防疫政策的窗口,而具体时机则由各地的职能部门自行判断。而且,三年来我认识到了,疫情防控政策的制定不仅是流行病学的范畴,也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范畴。对于2022年的中国来说,尽管始终将疫情水平保持在相对低的位置,但成本是十分高昂的。这样的成本不仅体现在使用常态化核酸检测等措施上,而且在于社会总体耐心的下降和共识的逐渐瓦解。而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讨论问题,则颇有“大是大非面前谈科学”的意味了。今年春天的时候中国疾控中心的科学家吴尊友曾经在微博说,他们会用数学模型来推算不同政策对社会的影响。当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放松政策的时机逐渐成熟的时候,它就来了。

而如果认为“没准备好”,只能说明时间都花在做第一部分的事情上了,完全不知道现实世界在发生什么。

但是,一个热知识是,病毒是听不懂各国的防疫政策的。尽管政策随着病毒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改变,但现在还远远没到宣布疫情结束的时候。


三 

现在的新冠病毒到底可怕吗

各位在网上和别人友好交流的时候,会经常看到有人贴出论文、世卫组织文件、各国疾控中心等的统计数据,大多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趣的是,通过不同的文档,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也是网上对新冠病毒当前的致病性、以及后遗症的严重性的认识参差不齐的一个原因。

对于学术机构发表的论文,由于新冠病毒属于一种比较新的病毒,确实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引用的论文如果较新,则大多属于发布在预印本网站的论文,这些文献并没有通过同行评审,属于未正式发表的文章,其准确性并不能得到印证,也有可能出现互相矛盾的结论。而如果引用正式发表的论文,则其研究的内容并不能体现最新的病毒变种的情况,有一定的滞后性。

而对于各国的统计数据,由于抗原自测的逐渐普及,各地逐渐不能准确地统计新增的病例数量,且各国在统计口径上有细微差距,所以计算出的重症率、死亡率等数据都有很大的出入。有些国家甚至能得出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比流感还低的结论。

当然,这并不代表文献和数据都不可信,对于这些内容要寻找其能够相互印证的部分看,而不能单纯地带着自己的结论找证据。通过大家都承认的事实才能逐渐刻画出我们现在真正面对的情况。

现在能够被反复印证的事实是,很多人在感染之后会持续发烧两天左右,很大一部分温度在39度到40度。随后会转为流鼻涕、咳嗽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会在1-2周左右消失。如果你有慢性鼻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症状可能会持续得更久。如果你得过流感,就知道尽管当前流行的毒株确实比之前弱了很多,但这种症状至少在流感之上了。即便是这样,新冠病毒仍旧在美国造成每天300-400人的死亡。中国人又大多是习惯于生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可以估计的是未来几个月内医疗系统的压力会很大。

还有很多人认为感染一次之后就不会再感染了。但事实证明,由于病毒已经流行了接近三年,并且在持续变异,在海外的很多人已经从Delta开始完成了三连击甚至更多次。所以,不要心存侥幸。而且尽管现在流行的毒株统称为Omicron,但实际上因为世卫组织一直没有更新名称,属于“Omicron”的变种非常多,仅当前同时流行的就有几百种。好在国内的大部分人第一次感染不会是过去流行的致病性强的毒株,理论上对自己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不会特别严重。


四 

现在应该做什么

我在上个月写过这篇文章《在美国大半年的一些防疫经验》,里面主要讲如何做个人防护的,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不得不提的是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勤洗手。

还有就是打疫苗。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一些州)都有直接或间接强制民众完成疫苗接种的规定。而由于国内没有相关规定能够实现对应效果的规定,疫苗接种始终保持着自愿的原则。我甚至见到有的神人只要持续辱骂打来电话的社区工作人员就可以不完成疫苗接种的。尽管当前各国的疫苗都不能实现防止感染的效果,但仍然能够显著降低感染后的重症比例,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如果不是因为对疫苗成分过敏或因其他原因无法接种,还是能够尽快完成接种比较好。

在政策刚更新的时间点,很多人难免恐惧和焦虑。需要提醒的是,在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因为疫情而过度焦虑。平时做好个人防护,照顾好家人。即使有一天真的感染了病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五 

我想等mRNA疫苗行不行

我还听说有一些人不打疫苗的理由是在等辉瑞疫苗在国内上市(这些人一般不会直接说,而是说自己支持mRNA疫苗)。这里必须要陈述的事实是:辉瑞和莫德纳生产的mRNA疫苗和国内主要接种的灭活病毒疫苗一样没有实现防止感染的目标。即便是2022年9月批准使用的针对BA.4/BA.5毒株设计的二价mRNA疫苗也无法防止感染。我在接种二价疫苗之后也曾短暂地以为自己已经是不败金身,直到我看到美国CDC主任Rochelle Walensky在接种二价疫苗之后又感染了的新闻。而且,接种mRNA疫苗的普遍副作用是第二天发一天烧,明显大于接种灭活疫苗的普遍副作用。如果在中国接种这种程度副作用的疫苗估计又要被大书特书。还是建议尽早接种现有的疫苗,而且按照当前的趋势,新冠疫苗可能以后变成和流感疫苗一样的一年打一次的东西,到时候mRNA疫苗也许已经上市,您有得是机会打。

人类是脆弱的,一种病毒改变了很多人(包括我)的人生轨迹。人类是脆弱的,这个病毒已经影响了世界接近三年,以后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但人类是强大的,我们曾在2020年和2021年万众一心,无数次在国内消灭了它,让我们无数次接近曾经正常的生活。有人因此熬白了头,有人因此倒在路上,我们都会记住他们。

未来仍然是具有挑战的,我们必须保持理智和严谨,才能从容地面对之后会发生的事情。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夜莺夜影 | 防疫政策优化后的一些杂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