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于孩子的借贷(睡前臆想)
晚上睡不着在想事情。 以后怎么能让孩子认识到金钱的规则。或者说如何让孩子学习如何花钱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投入与回报问题 借贷是指。父母对于孩子的投入将以借贷的模式。以孩子打欠条为实施方式而进行的一种模式 我觉得应该先设立一个框架。其中内容可以改更。但至少还有一个稳定的框架。 这就是我臆想的一个框架。以借贷为核心的框架 比如。从孩子出生到18。这期间的任何成本不计入借贷 但是在18岁之后。 如果学习好。高中。大学之后还可以再资助其进行学习 但是如果学习不好。那就必须进行借贷了 其内容细节都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更改。我要做的只是把我脑子里的东西写出来。仅供参考 先说一下原则性问题 父母对于孩子的投资。自古以来都是不求回报的。 但就像国家对于大学的投入不被重视。进而导致留学生归国率少。 所以看到某条建议。即(将高等教育的所有成本以助学贷的方式给予学生以帮助其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通过在本地工作一定年限予以减免)。这种方式的原则。我觉得是可取的。 应用到父母与孩子之间会更加密切 借贷的规则就是。 当孩子满18岁后。或者其大学毕业之后。对其的投入会以孩子打欠条的方式进行。 比如职业学校学费。生活费。 都要需要借贷。(大学不需要)辍学或初高中毕业进入社会。除了在家以做家务为交换的一些零花钱以外。 不会再满足孩子的大多数欲望。 刚找到工作的孩子肯定不会直接扭亏为盈。 其在工作和生活当中肯定还需要父母继续的投入。 这也将被计入借贷。 而且哪怕工作步入正轨之后。 在之后人生的重大时刻。婚姻时。也将会进行大笔的借贷 说完借贷的场景之后。讲一下借贷的原则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所欲我们对于孩子的投入也是不能像外面的投资机构一样要求利润的。甚至我们不能要求其利息的还款率。 更别说本金了 对的。你没有听错。父母对于孩子。不仅要借贷。还好利息。 我暂时把这个利息设定在银行的活息的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 对于借贷和利息的目标是。 不求孩子还钱。只求用这一套系统来影响孩子的认知。 如果把父母放在银行那种放款的位置上。那么父母就合理合法的拥有了对于资金去向和项目审核的权利 比如孩子想再教育。 职业教育。 考各种证。 这些方面的款项是必须放的。 但是对于和朋友出去旅游。 买各种东西。显卡。电脑。手机等等。这些都需要每个家庭视情况而定。毕竟我们是一个家庭。 也是容许温情存在的。 但是哪怕放款。也必须遵守借贷的原则。 打欠条 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项目。比如酒吧。网吧等等。父母也有拒绝放款的权利。 对于欺骗的行为。将被上征信。视各个家庭的情况而言。是否继续放款 相信你们也看出来的。我的这一套东西并不具备约束性。 甚至可以存在。孩子还不上利息。所以每个月的利息都会增加到欠款里。使孩子的欠款进一步增大。 甚至存在越还越多的情况。 但是必须保证几个原则。 借贷必须打欠条。利息每个月必须还。 哪怕是还不上继续借 我认为这一套东西的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比如让孩子认识到借贷这一行为的可怕。利滚利。 比如孩子欠了十万。在父母的借贷中每个月还五百觉得很多。那么换成银行或者网贷。那就是五六倍的息差了 这会让孩子更慎重。但是一定要明白。我们父母对于子女的借贷是不求回报的。 一定让孩子明白。你的借贷条件一定是这个星球上最宽松。最好说话的银行了。 不然会适得其反。 我这个不成熟的想法主要还是给家长一个行驶自己监护权的一个理由。 而且对于刚成年。还需要家长引导的孩子。这更是一个合理合情的方法。 利息可以低到每个月几块几十块。 但不能没有。 可以一个月一分不还。但是必须加到总欠款里。 但是我这一套方法里面有个漏洞。 比如孩子不想考这个证。 但是你又没什么好的方法去让他认识到这个证的重要性。 你这个款想放。但是孩子不想借。 这怎么办? 还是需要更多想法的补充才能越来越完善 还有一点对于未来的小期许。比如孩子多了不公平。 给大哥家多了。二姐家少了。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平衡。借得多。利息还的多。正好可以用作孩子赡养老人的支出。 因为作为父母根本就打算这笔钱放出去能收回来。 如果真的有子女出息了。想要偿还本金的。但是父母又真的需要么?预估一下。大概每个月还个七八百就够了。 俩老人还能吃多少呢?没有这个系统。老人为你操劳一辈子。 到老了。你养着花的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但是借贷行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可以避免一些不孝顺的行为出现。 老人可以活的更有自尊什么的 但是就像前文说过。这个方法不成熟。 比如。某些家庭对于子女的索取。 父母并不理智的偏爱。 都会导致家庭问题。 所以本方法只能适用很少一部分家庭(有钱有闲执行力高。父母开明。家庭地位比较平等。很多的限制因素)这些只是睡前臆想罢了